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11053000000073

第73章 呻吟语(18)

辩论学术,谈论治国的道理,必须穷究到底,不能谦让。孔子在宗庙、朝廷,有意见便明白晓畅地说出来,就是这个做法。道理是古今以来的道理,政事是国家的政事,务须求个正确意见才能停止。我们辩论的双方都要把自己置之度外,不是为了求得自己扬眉吐气,也不是为了非要胜过别人,怎么可以谦让呢?但态度平心静气,是辩论者首先要注意的,才有声高色厉的表现,便是没涵养。

一○

五月缫丝,正为寒时用;八月绩麻,正为暑时用;平时涵养,正为临时用。若临时不能驾驭气质,张主物欲,平日而曰:“我涵养”,吾不信也。夫涵养功夫岂为涵养时用哉?故马蹶而后求辔,不如操持之有常,辐折而后为轮,不如约束之有素,其备之也若迂,正为有时而用也。

【译文】

五月缫丝,是为了寒冬时用;八月纺麻,是为了暑夏时用;平日修养,是为了遇事时用。如果临到用时不能把握自己的气质,克制物欲,平日却常说我有修养,这样的话我不相信。那修养的功夫难道是为了修养的时候才用吗?因马踢了人才加辔勒,不如平时多加训练;辐条折断了才修轮子,不如平时就修理好。准备的如此曲折周详,正为了必要的时候能用啊!

一一

肤浅之见,偏执之说,旁视经据传也,近一种道理。究竟到精处,都是浮说陂辞。所以知言必须胸中有一副极准秤尺,又须在堂上,而后人始从。不然,穷年聚讼,其谁主持耶?

【译文】

肤浅的见解,偏执的说法,如果是以经传为根据的,似乎也接近某种道理,但按照精深的标准衡量,那就只能说是一种浮说邪辞。所以,判断言论的正确与否,心中必须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必须在大庭广众之下检验,然后才能使人信从。不然,穷年累月,争论不休,由谁来评断孰是孰非呢?

一二

纤芥众人能见,置纤芥于百里外,非骊龙不能见;疑似贤人能辨,精义而至入神,非圣人不能辨。夫以圣人之辨语贤人,且滋其惑,况众人乎?是故微言不入世人之耳。

【译文】

纤丝芥末人人都能看见,若将它放在百里之外,就只有骊龙才能看见;似是而非的东西贤人能够区别,但精妙之处达到入神之境,则只有圣人才分个明白。将圣人的辨别方法说给贤人,只能使贤人感到困惑,何况普通的人呢?所以说微妙的言论,一般人是的不进的。

一三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译文】

道理正确,又能用委婉的语言说出来,这就是善于说话,善于讲道理。

一四

因之一字,妙不可言。因利者无一钱之费,因害者无一力之劳,因情者无一念之拂,因言者无一语之争。或曰:“不几于徇乎?”曰:“此转人而殉我者也。”或曰:“不几于术乎?”曰:“此因势而利导者也。”故惟圣人善用因,智者善用因。

【译文】

“因”这个字,妙不可言。因利的就不会费一个钱,因害的就不会费一点力,根据人情去做事就没有一个念头会拂逆他人,顺着别人的话说就不会有一语之争。有人说:“这不是近于屈从的行为吗?”回答说:“这样正是让别人来顺从我的办法。”又问:“这不是近于权术了吗?”回答说:“这是因势利导的做法,唯有圣人才善于用‘因’,唯有智者才善于用‘因’。”

一五

处世常过厚而无害,惟为公持法则不可。

【译文】

日常处世多些宽厚没有害处,但在为公执法时却不可太宽厚。

一六

天下之物,纤徐柔和者多长,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风骤雨无崇朝之威,暴涨狂澜无三日之势,摧拍促调非百板之声,疾策紧衔非千里之辔。人生寿夭、祸福,无一不然。偏急者可以思矣。

【译文】

天下的事物,纡徐柔和者多长久,迫切躁急者多短促。所以烈风骤雨,不会有一早晨的威势;暴涨狂澜,不会维持三天的时间。快拍短调,不是百种乐器奏出来的声音;用力地鞭打、拉紧衔勒,不是对付千里马的办法。人生的寿夭祸福,没有一样不是如此。性情偏急的人可以想想这个道理。

一七

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事有不测,时有不给,常有余于期限之内,有多少受用处。

【译文】

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以限定期限过宽来宽慰自己,事情有难以预料的变化,时间也有不足的。如果在限期之内做到留有余地,就会有许多益处。

一八

将事而能弭,当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这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知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译文】

将要发生的事能够让它停止,已经发生的事能够救正,事情发生以后能够挽回,这叫做通达权变,这就是才能。事情还未来临时能预知它会到来,开始时能估计到它的结果,已经确定了解知道它的变化,这叫做长虑,这就是识见。

一九

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译文】

所有的祸患都是由于安乐而产生,由于忧思、勤奋而得以免除;由于奢侈、狂肆而产生,由谨慎、自制而得以免除;由于贪得无厌而产生,由于知足而得以免除;由于多事而产生,由于慎重行事而得免除。

二○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译文】

担任困难的工作时,要有能力而不能冲动;同难以相处的人交往时,要了解其人而不要多言。

二一

撼大摧坚,要徐徐下手,久久见功。默默留意,攘臂极力,一犯手,自家先败。

【译文】

摇撼大树,摧毁坚石,要慢慢下手,久而久之便可收到成效。要默默留意,刚毅不挠,一旦没有用好,便会造成失败。

二二

昏暗难谕之识,优柔不断之性,刚愎自是之心,皆不可与谋天下之事。智者一见即透,练者触类而通,困者熟思而得。三者之所长,谋事之资也,奈之何其自用也!

【译文】

昏庸固执的见识,优柔寡断的性格,刚愎自用的心肠,这样的人,决不能和他们商量天下的大事。聪明的人一看就清楚,练达的人触类旁通,困惑的人熟思就可得,这三种人的所长,正是谋划事情的凭借,怎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呢!

二三

事必要其所终虑,必防其所至,若见眼见前快意便了,此最无识。故事有当怒而君子不怒,当喜而君子不喜,当为而君子不为,当已而君子不已者,众人知其一,君子知其他也。

【译文】

事情必须要考虑到最终的结果,要防止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如果只顾眼前痛快,这是最没有见识的。所以事情有当怒的,而君子不怒;有当喜的,而君子不喜;有当做的,而君子不做;有当止的,而君子不止。这是因为众人只知道一个方面,君子却知道其他方面。

二四

柔而从人与恶,不若直而挽人与善;直而挽人与善,不若柔而挽人与善之为妙也。

【译文】

温顺的跟着别人做坏事,不如刚直的引导人们做好事;直言劝勉引人从善,不如温和而引导人去做好事为妙。

二五

激之以理法,则未至于恶也,而奋然为恶;愧之以情好,则本不徙义也,而奋然向义。此游说者所当知也。

【译文】

用道理去激励的策略,原没有恶念的人,也会奋然为恶;以诚挚的情怀去感化,则本来不讲义气的人,也会奋然讲义气。这是游说的人所应当知道的。

二六

善处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失!不惟帝王为然,虽二人同行,亦离此道不得。

【译文】

善于为人处世的人,重要的是获得人的自然之情,获得人的自然之情,则无所不能!失去人的自然之情,则无所不失!不仅帝王如此,即使二人同行,亦离不开此道。

二七

察言观色,度德量力,此八字,处世处人,一时少不得底。

【译文】

察言观色,度德量力,这八个字,在处世待人时,一时一刻都是少不得的。

二八

人有言不能达意者,有其状非其本心者,有其言貌诬其本心者。君子观人与其过察而诬人之心,宁过恕以逃人之情。

【译文】

人有言语不能表达心意的,有外貌不是反映本心的,有言语外貌掩盖本心的。所以君子观察人,与其过于仔细地去察知他想掩盖的本心,不如过于宽恕以放过他的真心。

二九

人情天下古今所同,圣人防其肆,特为之立中以的之。故立法不可太激,制礼不可太严,责人不可太尽,然后可以同归于道。不然,是驱之使畔也。

【译文】

在人情上,古今都有相同之处。圣人为了防止人们过分放纵,特意确立中为标准。所以,立法不可极端,礼义的规章不可太严,指责他人不可过于苛刻。这样,才可使众人同归于道。不这样,就会驱使他走向反面。

三○

天下之事,有速而迫之者,有迟而耐之者,有勇而劫之者,有柔而折之者,有愤而激之者,有喻而悟之者,有奖而歆之者,有甚而淡之者,有顺而缓之者,有积诚而感之者。要在相机因时,舛施未有不败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急速又急紧迫的,有迟缓而耐久的,有靠勇敢果断而取得的,有用柔和的办法而使他折服的,有需要愤怒的办法而激发他的,有需要启发让其醒悟的,有用奖励的办法使他高兴的,有用过分的办法反而使他淡薄的,有用顺从的办法使他缓慢的,有用诚恳的方法使他感化的。应用这些方法关键在于相机因时,错误地施行没有不失败的。

三一

论眼前事,就说眼前处置,无追既往,无道远图,此等语虽精,无神见在也。

【译文】

论眼前事,只就眼前进行处理,既不联系过去,也不预料未来。这种主张,看起来好像很精,实际上没有高明之处。

三二

我益智,人益愚;我益巧,人益拙,何者?相去之远,而相责之深也。惟有道者,智能谅人之愚,巧能容人之拙,知分量不相及,而人各有能不能也。

【译文】

我越是有智慧,显得别人越愚蠢;我越是灵巧,显得别人越笨拙。为什么呢?相差太远、责望太深的缘故。只有道德修养高的人,自己有智慧,能体谅别人的愚蠢;自己灵巧,能容忍别人的笨拙。知道每人的分量不一样,而每人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三

天下之事,只定了便无事。物无定主而争,言无见定而争,事无定体而争。

【译文】

天下的事,只要固定了就没有什么事了。万物由于没有固定的主人而使人争夺,言谈由于没有固定的见解而使人争论,事情由于没有固定的形制而使人争辩。

三四

至人无好恶,圣人公好恶,众人随好恶,小人作好恶。

【译文】

道德品质高尚的至人没有好恶,圣人的好恶是非常公平的,众人的好恶是随波逐流的,小人的好恶是根据自己的私念。

三五

仆隶下人,昏愚者多。而理会人意,动必有合。又千万人不一二也,居上者往往以我责之不合,则弗然怒,甚者继以鞭笞,则彼愈惶惑,而错乱愈甚,是我之过大于彼也。彼不明而我当明也,彼无能事上,而我无量容下也,彼无心之失,而我有心之恶也若忍性平气,指使而面命之,是两益也。彼我无苦,而事有济,不亦可乎!《诗》曰:“匪怒伊教”。曰:“无念疾于顽。”此学者涵养气质,第一要务也。

【译文】

仆隶下人,迷昏愚笨的占多数。能理会主人的心意,每个行动又适合主人的心意的,千万人中不可能有一二人。但居于上位的人往往以自己的要求来责备他,不符合自己心意就勃然大怒,甚至动辄鞭笞。这样,仆隶下人就更为惶恐惑乱,错得更加厉害,这是主人的过错大过了仆人。仆隶不明白的事我应当明白。仆隶没有能力服侍主人,而主人也没有肚量容纳下人;仆隶是无心而造成的过失,主人是有意去干恶事。如果耐着性子,心平气和地指使他们,当面把指令讲清,对双方都有好处。主仆都没有苦恼,事情又能办好,这样做不是很好吗!《诗经·鲁颂·泮水》中说“敦敦教诲而不烦怒”,《尚书·君陈》中说“对于他人的愚顽蠢笨不可愤怒”。这是修养气质的关键。

三六

或问:“士大夫交际礼与。”曰:“礼也。古者睦邻,国有享礼,有私觌;士大夫相见,各有所贽,乡党亦然,妇人亦然。何可废也?”曰:“近者严禁之?何也?”曰:“非禁交际,禁以交际行贿赂者也。夫无缘而交,无处而愧。其愧也过情,谓之贿可也。岂惟严禁,即不禁君子不受焉。乃若宿在交知,情犹骨肉,数年不见,一饭不相留,人情乎?数千里来,则一揖而别,人情乎?彼有馈遗,我有赠送,皆天理人情之不可已者也。士君子立身行己,自有法度,绝人逃世,情所不安,余谓秉大政者,贵持平,不贵一切,持平则有节,一切则愈溃,何者?势不能也。”

【译文】

有人问:“士大夫交际,要用礼品吗?”回答说:“要用礼品。古代友好国家之间有享礼,也有私人相见的礼品。士大夫相见,各人都带着初次见面的礼品,同乡之间也是这样,妇女也是如此,怎么能够废除呢!”又问:“近来严禁赠送礼品,为什么呢?”回答说:“这不是禁止交际,是禁止以交际为由来行贿赂。那种没有理由的交往,没有必要的馈赠,而馈赠的物品又超过了情理,这就可以叫做贿赂。对此不仅要严禁,即使不禁,君子也不会接受。至于多年的知心好友,情同骨肉,数年不见,相见时不留人家吃一顿饭,这合乎人情吗?数千里而来,作一揖就算告别,合乎人情吗?那么他有赠给我的礼物,我有送给他的物品,这都是天理人情不能禁止的事情。士君子立身行事,自有法度,拒绝别人,脱离世情,心会不安。我认为执掌大权的人贵在主持公平,不要不分情况一律禁止。主持公平,事情就会合乎节度;不分情况一律禁止,事情会越来越糟。为什么呢?因为形势不允许这样。”

三七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常易行。恶人故人甘城自弃,视我也常仇。我之言不常入。

【译文】

古人爱人的心意多,现在的人恶人的心意多,如果我从爱他出发,他就容易改正错误,并对我也会有好感,我对他的教育也易于被接受。相反,从厌恶他出发,就会使他自暴自弃,并视我为仇敌,我对他的教诲引导,他也就听不进去了。

三八

观一叶而知树之死生,观一面而知人之病否,观一言而知识之是非,观一事而知心之邪否。

【译文】

观察一片树叶就可以知道这棵树是生是死,观察一下这个人的面色就可以知道其人是否有病,观察这个人的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其人的认识是否正确,观察这个人做的一件事就可以知道其人的心术是邪是正。

三九

论理要详精,论事要剀切,论人须带二三分浑厚,莫切中分人情,人必难堪。故君子不尽人之情,不尽人之过,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饰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亦天地涵蓄之气。

【译文】

论理要精详,论事要切实,论人须带三分朴实厚道。如果说中了他内心的真情,他必然难堪,所以君子不完全把人的内情揭穿,不尽数人的过失。这样做不只是为了逃避灾祸,也给别人留一点掩饰的余地,触发他悔改的念头,保留一点做人的体面,这也是天地涵养万物的气量。

四○

父母在难,盗能为我救之,感乎?曰:“此不世之恩也。何可以弗感?设当用人之权,此人求用,可荐之乎?”曰:“何可荐也?天命有德,帝王之公典也,我何感以私恩奸之?设当理刑之职,此人在狱,可纵之乎?”曰:“何可纵也,天讨有罪,天下之公法也。我何敢以私恩之?”曰:“何以报之?”曰:“用吾身时,为死之可也。用吾家时,为之破可也。其他患难,与之共可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