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鸡汤大全集
11053300000050

第50章 走出孤独的心灵之墙(2)

北大的一名毕业生,进入一家公司后,没有多久便被炒了鱿鱼。之后,进入不同公司,结果都不理想。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是很有实力的。问题就出在他的“心高气傲”上。屡屡对自己上司的计划提出质疑,发表自己所谓高明的见解,如此一尊大佛,确实是哪个庙都无法容下。

所以,我们不应到处施展聪明,锋芒太露,令他人反感。要在人群中形成良好的关系,要在工作、学习中进展顺利,我们要学会:放弃自我优越感。

卡耐基说:“交朋友并影响别人意见的最稳妥的方法是,尊重对方的意见,让他能有重要感。”这才能不令人厌恶。

一位孤独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了许多被世人称为天才的成功者后,他说:“自卑是所有天才的共同心理。”自然,他所说的“自卑”是一种带有积极进取、赶上他人精神的对自己才能的“不信任”(或许说“不满足”也许更贴切些)。放弃自我优越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放弃毫无意义的自我优越感,得到的是别人的好感。聪明一世的人,又何必去计较一些做人的小聪明呢?

感激提醒我们缺点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性格之中,总难免有一时疏忽或是不曾发觉的死角。若在此时,有人提醒我们的缺点,需感激别人。所谓朋友之道,贵在劝导忠告。“忠告如雪,下得越静越长留心田,也越深入心田。”

忠告是很珍贵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孔子家语)。

然而现代社会,能够直言不讳地指责他人缺点的人很少。无论是你的上级、长辈或同事,大都不愿意冒着使别人恼恨的危险去忠告别人,而都抱着独善其身的态度漠视一切,如果人人皆能诚恳、虚心地接受别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能期待他人的忠告,那么,如何出现这一现象?平心而论,真正能够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们,指责我们的人是谁呢?不外乎是父母、师长、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们希望我们在人际关系上更圆满,在事业上更成功。

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数人对于忠告总是有一种逆反心理,令关系破裂,在某种程度上说,忠告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在这种情况下,忠告者一定是对我们怀有深厚感情之人。一个从来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实际上可以说他是一个毫无良好人际关系的真正孤独者。

由此看来,忠告表明有人关心你。但是,若接受忠告时的态度不够坦然,将会使你的朋友个个弃你而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从你的态度中明白你是何人,进而影响对你整个人格的评价。一个谦虚上进、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接受任何善意建议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及在待人处事方面,都不完美。若在此时有人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衷心感激他们。

沟通的诀窍

一位母亲对儿子说:“我说小勇呀,你看隔壁家的强强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他同年生,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应向他学习。”

儿子可能会说:“哼,嘴里整天是强强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这种沟通无法实现。

一位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意见:“我说,你看邻居张先生的老婆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好样吗?”

妻子往往会反击:“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赚得多吗?你有了钱,我就会去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有不对的地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丈夫。沟通就失败了。

沟通的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沟通。比较方式,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沟通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因此,需令对方明白你的心意,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不可疏忽大意,过于草率。

舍己树

一个男孩年纪尚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吊在树枝上荡秋千,上树摘果子或在树荫下睡觉。日子无忧无虑,树也很喜欢那些时光。

小男孩逐渐长大了,他跟树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

“来啊!让我们玩玩儿。”树说。但年轻人一心只想赚钱。

“拿我的果子去卖。”树说。他照做了,树感觉很快乐。

年轻人很久没有回来。有一次他路过树下,树向他微笑说:“来啊!让我们玩玩儿!”但年轻人已经长大,只想遁世隐居,离开眼前的一切。

“把我砍下来,拿我的树干去造一艘船,你就可以航行了。”树说。他又照做,树仍然很快乐。

许多季节过去了,树在等待。最后,年轻人变成了老人。老人终于回来了,年老和疲惫使他不能再玩耍、追逐财富或出海航行。

“朋友,我还有一个不错的树桩,你何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树说。

他果然那样做了,树很快乐。

这是一部简单却引人入胜的短片,叫《舍己树》。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这样的舍己树,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一部分,让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甚至有的我们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名字。

生命常常因相拥而美

由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拍摄的影片《微观世界》,记录昆虫的故事,正是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并被我们所熟知的昆虫,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

有这样一个片断,让人经久不能忘记:

两只蜗牛,在一条路上相遇了。一只蜗牛伸出了触角,在另一只蜗牛面前舞动了一下,只是轻轻地舞动了一下,大概另一只蜗牛看出了它的问候,也舞动了触角。接着,最美的画面便开始出现了。一只蜗牛从坚硬的壳里探出身来,另一只蜗牛也从坚硬的壳里探出身来。初始的时候,它们慢慢接近,继而开始交错,重叠,缠绕。在明亮的光线照耀下,它们白亮而又晶莹剔透的身体很快便相拥在了一起。像久别重逢的情人,又像他乡相遇的故交,或缠绵,或抚慰,或聆听,身体与身体相触,心灵与心灵融合。

这个时间足足持续了几分钟,如果你也看过这部电影,肯定会为之惊叹。是啊,当一个生命的个体冲破心灵的壁垒,与另一个同样纯粹的生命个体相遇,乃至相拥时,生命就会焕发出它原本纯净而绚丽的光芒。许多人活得太累,为权力钩心斗角,为利益鱼死网破,忙着去争斗,去获取,却拿不出时间来与相知的人促膝交谈,与相爱的人深情相拥,最终憔悴在自己的心路上。

相拥的生命是美丽的。一个小孩问妈妈,为什么电视里的叔叔和阿姨分别的时候要拥抱,归来依旧拥抱?妈妈说,那是因为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小孩又问,为什么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呢?妈妈说,那心跳声里,藏着彼此的牵挂啊!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生命能孤单地存在,只有在与另一个生命的相拥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最本质的温暖。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生命能孤单地存在。只有在与另一个生命的相拥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最本质的温暖。

永远不正面违拗别人的意见

富兰克林年轻时,不知收敛。有一次,他的一位教会朋友,突然把他拉到一旁,教训了他一顿,并带给了他改变一生的启示,当时是这样的:

“富兰克林!你这人真是不可理喻,当你提出与人相左的意见时,措辞总是那么强硬,这种话别人是听不进去的。有朝一日,你的朋友都将离你而去。事实上,你懂得确实很多,别人根本无法辩得赢你,他们会因此更加懒得与你交谈。如此一来,你的知识,将永远止于你的个人所学,你不懂得集思广益,最后将会变得非常贫乏、空洞。”

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生所做最值得称道的事,是接受了训诫。若非大智之人,是不会有这种勇气认错,并立即痛改前非,否则,他又岂能躲开失败的厄运?

“我自己订了一个规则,”富兰克林说,“永远不正面违拗别人的意见,也莫固执。我甚至不允许自己用过激词语,如‘绝对’、‘毋庸置疑’、‘千真万确’等,而只用‘我想’、‘据我了解’、‘我推测’等较缓和的语气来陈述自己的意见。当别人发表了我认为不对的观点时,我们不应马上驳斥,然后才举出对方观点中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会说他的观点,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可能正确,但却不能应用于眼前的状况。很快地,我觉得在与人交换意见时,气氛变得比以往融洽许多,我提出意见时的态度愈谦和,受到的反对意见也愈少,同时也变得较容易规劝别人放弃错误的成见。”

“这种做法,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非常艰难,不久就习惯成自然,变得得心应手许多。回顾50年来,我确实是从未发表过任何措辞强硬的论断,这种态度使我在议会里受到了普遍的支持。我的演说能力并不很好,根本谈不上口若悬河,但我的主张,却仍能得到通过。”

生活中不少人能言善辩。殊不知,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给别人带来难堪,他可能口头上服气可心里并不服气,从而在对方心里留下了对自己的怨恨情绪,也令人际关系紧张。

淡化处理是好方法

住在纽约自由街的马哈尼先生,以推销一种与石油工业有关的特种装备为生。某天他收到了一位重要客户的订单,设计好的蓝图已获得客户的认可,正式开始进行生产时,却突生变故。该客户的朋友竟然斥责他犯下严重错误,他认为马哈尼的设计有误,并将其蓝图批评得一无是处。这位客户很生气,转而以电话痛斥马哈尼,并声称拒绝购买正在生产之中的那批特种装备。

“我仔细地将设计重新检查一次,发现没错,”马哈尼先生回忆此事道,“我知道那位客户和他的朋友,对此并不十分了解。我亲自去长岛跑了一趟。那位客户一见我进门,立即暴跳如雷地咆哮起来,他愤愤地问道:‘好吧!现在你打算怎么办?’”

“我冷静地告诉他,一切尊重他的意见。‘你是付钱买这种装备的人,’我说,‘你当然有权要求装备完全合乎你的要求,这件事,总是会有人负全部责任的。若我有错,虽然目前已投下了两千万美金,但我们仍将停止生产,我们绝不会吝惜这区区两千万美元损失;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设计,完全合乎你的要求,我希望您也尽责。如果设计无误,仍将继续生产,那么在生产过程中的一切问题,我们会负责。’”“说到这里,他的情绪果然平静了许多,并告诉我说:‘那好!那你继续干下去好了!’”

“当这个人挥舞着拳头,在我面前嚣张地骂我无知低能时,我努力压下那股与之据理力争的冲动。如果我当场揭发他的错误,甚至诉诸法律,与他对簿公堂,不但劳民伤财,还将因此损失一名大主顾。所以我觉得当场道出别人的错误,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淡化问题,冷静处理事情,会使你更易与他人沟通。

不逞一时的口舌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