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鸡汤大全集
11053300000006

第6章 心态决定命运(6)

假如我们学会欣然接受变化,从中求福,对眼前的种种难题和烦恼就不会太在意,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

人生中,一扇门如果被关上,必定会有另一扇门打开。

换个活法品味快乐

那一天,伊丽莎白·康妮接到通知,说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

康妮一下子心烦意乱,寝食难安。过了不久,又接到了阵亡通知书。她的心情无比悲伤。

在那件事发生以前,康妮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她说:“我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并顺利地养大了相依为命的侄儿。在我看来,我侄儿代表着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应该有很好的收获。”

然而,现在却来了这么一个噩耗,她的整个世界都被粉碎了,她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活下去了,她找不到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她开始忽视她的工作,忽视她的朋友,她抛开了生活的一切,对这个世界极其怨恨。“为什么我最爱的侄儿会死?为什么这么好的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生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什么让他死在战场上!”她觉得自己也会死去。

她悲伤过度,决定辞职搬家,把自己藏在眼泪和忧伤之中。就在她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封她已经遗忘了的信,一封她侄儿以前写的信。当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侄儿在信上说:“当然,她值得我们所有人想念,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平静度过的,你总是积极地面对人生,我相信你一定能坚强起来。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你教给我的真理。不论我在哪里生活,不论我们相距多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的教导,你教我要微笑面对生活,要像一个男子汉,要承受发生的一切事情。”

康妮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侄儿似乎就在自己的身边,正和自己说话。他好像在对她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坚持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微笑着,继续生活下去。”

侄儿的信给了康妮莫大的鼓舞,让她觉得人生又有了希望。康妮又回去工作了,她不再对人冷淡无礼。她一再对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但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

康妮集中精力认真工作,她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晚上,她参加成人教育班。康妮找到了新的兴趣,交了新朋友。她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变化。她说:“我不再悲伤,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就像我的侄儿要我做到的那样。”

“昨天已成灰烬,明天还是薪柴。只有今天才是熊熊燃烧的烈火。”因纽特人如是说。

平衡理性与感性

许多时候,我们的感性与理性总是不太平衡。只要协调得当,你的生活将会更轻松而美好。

“我并不喜欢这件衣服,可是店员推销了半天,讲得嘴都干了,我实在不好意思不买,就买啦!”“你管她嘴巴干不干,不喜欢就别买呀!干吗浪费时间听她乱说!”这是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对话。

选购一样物品,如果考虑其价格、实用性等,这是理性在做主;如果甩不开人情、偏好、直觉等,这是感性在当家。理性太强,易让人感觉冷酷、功利、绝情;感性太强,总让人感觉软弱、犹豫、没主张、好说话。

乙太太给甲主妇推销了一台洗碗机,由于体积太大,且声响吵人,用起来很费劲。甲主妇想退货,但怎么也开不了口,只好搁在储藏室,很心烦。因为怕别的主妇也有相同遭遇,她便在聊天时提醒大家不要购买。这番提醒传入了乙太太的耳朵里,两人的关系由此转坏。

甲主妇因为感性太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洗碗机,又在将心比心的情况下劝别的主妇不要购买。乙太太因为理性太强,只从业绩出发,将并不实用的洗碗机推销给他人,又在名利丧失的情况下与客户翻脸。

如果甲主妇能多些理性,在购买前要求试用,或言明不实用即退还,便不会有这样的后果;如果乙太太能多些感性,保证产品的质量,并熟知购买者心理后再推销,便不致被邻居们拒绝。

许多时候,我们的感性与理性总是不太平衡。比如,母亲过于理性,望子成龙,她帮儿子报了多种才艺班,将儿子的课外时间排得满满的,这令儿子喘不过气来,与母亲发生了争执。如果母亲能提升感性,让感性与理性并重,她就会发现儿子的痛苦,并且认知生活不该只着重于将来,而该让儿子享受学习的快乐。

人们都具有理性和感性,只是不平衡而已。只要协调得平衡,生活将会更轻松更美好!

人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

穷人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富人走过来说:“你之所以这么穷,都是因为你太懒。你为什么不劳动呢?”

穷人问:“为什么要劳动?”

“劳动可以赚钱呀!”

“赚钱干什么?”

“赚钱就可以买房子、买车、买好看的衣服……”

“买那些东西干什么?”

“这样你就可以无忧无虑过悠闲的生活了。”

“可我现在过的就是无忧无虑的悠闲生活呀!”

人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往往会失掉太多;然而,不去劳动、工作,还自诩为过“悠闲”生活,恐怕也是“寄生”的。

感恩充满乐趣

奥曼说:“我已经比我想的还有钱,可是我还是感到悲伤、空虚和茫然。钱财居然不等于快乐!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快乐。”像奥曼那样,为钱奋斗了大半辈子才悟出“有钱不一定快乐”的人比比皆是。

听说过吗?以写《达到经济自由的9个步骤》一书而成名的奥曼自己买得起劳力士手表和名牌服饰,开得起豪华跑车,也能承担得起私人小岛度假,却坦白承认她没有满足感,甚至有好友在旁,她仍然感到寂寞。

她如果愿意在假期静下心来读读普拉格的《快乐是严肃的题目》这本书,她会感悟出,感恩之心是快乐的秘诀。

普拉格在书中引述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人自身的缘故,问题很简单,只要你把有问题的部分修理好就行了。根据他的看法,不知感恩是阻碍快乐的一大原因。特别是在布施礼物的“快乐假期”里,他提醒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教导孩子知道满足与感恩。他认为:“如果我们给孩子太多,让他们期望越来越大,就等于剥夺了快乐。”他认为做父母、做长辈的有责任要求孩子们学会从心里说“谢谢”。

知足也是快乐的基本要素。心理学家说,佛家有云,人类不快乐的最大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目标得不到实现;而美国文化培养出来的普拉格则详细区分“欲望”与“期望”,他说虽然欲望也许有碍快乐,却是“美好人生”不可少的成分;期望则是另一回事,例如,我们期望健康,但得付出代价。

普拉格举例说,某一天你发现身上长了个瘤,你紧张地去医院。一个礼拜后,当听到良性瘤的诊断结果时,你会感到这一天是你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事实上,这一天和你怀疑身上有瘤的那一天一样,在生理上而言并没有改变,如今你却快乐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那天你并不期望自己会很健康。

各行各业的人努力工作,我们才有一切衣食器具与屋宇,天下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的生存,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

我们要学会知足和感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真正快乐起来。

学会知足和感恩,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充满欢乐。

“与人为善”对自己也有益

对50岁的黛比来说生活似乎特别艰难,丈夫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她被悲伤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得了忧郁症,甚至想自杀。一位智者劝她去做些能使别人快乐的事情。

可是,一个50岁的女人能做些什么呢?黛比想了一整夜,想到一个主意。她过去喜欢养花,亲人离世后,花园都荒废了。她听了智者的劝告,开始修整花园,撒下种子,施肥灌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花园里很快就鲜花盛开。从此,她每隔几天便将亲手栽种的鲜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她给医院里的病人送去了爱心和温馨,换来了大家的感谢。这些美好的感谢轻柔地流入她的心田,治愈了她的忧郁症。她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感谢信。这些卡片和感谢信帮助她消除了孤独感,使她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斯宾塞说:“善是灵魂上的健康。”我们在与人为善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善报。

使别人快乐,让自己开心

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走路?”盲人微笑着说:“我提着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为别人照路。同时,手提着灯笼,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碰到我,这样也保护了我自己。”

善恶是一字之差、一念之差,然而所产生的后果却截然不同。人与人是密切联系着的,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你伤害了别人,你心中的善便被恶所压倒,你自己也被愧疚、后悔、惊恐所折磨。与人相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管是对你的领导、同事、下属或顾客、朋友及家人,要做到让他们知道你在关心他们。要实现这一目的的办法是用善意的、亲切的、温和的态度与人交往。那么,大家都这样,这岂不是达到了和谐相处吗?古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的要义便是以诚待人,富有同情心,将心比心。

其实,善恶之辨最能展现个人魅力。如果一个人仅凭自己的好恶而活着,那么他的自我感受也好,利害得失也好,都很难持久。一个人只有处处行善,才能吸引别人。在众多巨商的成功历程中,也许大家都会注意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发财致富中,注重解囊做各种善事和公益事业。

某杂志社曾做过调查:“你最欣赏的品质是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助人为乐。”而调查中问到:“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大部分人回答是:“悄悄走开。”殊不知“人”字是由一撇一捺巧妙地构架起来的,是相互支持的。这不正启迪我们要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撑中走完我们的人生旅途?人是一种具有七情六欲的高等动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自我安慰,他人的抚慰更是我们所渴求的。

我们从别人那里得到时,会觉得快乐;但当我们给予时,会感到更大的快乐。因为爱的表现是无保留地奉献,而其结果是永恒的感激。你在送别人一束美丽的玫瑰时,自己的手中也留下了最持久、最浓郁的芳香。

把精力集中在今天

你是否总是瞻前顾后,担心前途?你是否总是莫名地担心考试不能过关,毕业就面临失业?你是否为将和同事如何相处而忧虑,担心自己应付不了?你是否总是为将来一个人怎么独立生活而发愁,害怕孤独?你也许会说:现在生活中的压力太大了,一个人难免会产生各种担心,可是实际情况是担忧、猜疑和顾虑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却不小心滚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悬挂在空中。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边盯着他;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往中间看,突然发现藤条旁有一个熟透了的草莓。这个人可以上去、下去、悬挂在空中和吃草莓,你们说他会干什么?(回答:吃草莓),对,他吃草莓,这叫临死前捞一口,这种想法就是活在当下。你现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颗草莓,那就吃了它。有人说,马上就要死了,还吃什么?他不是还没死吗?搞不好机遇会垂青他,没准儿老虎走了,他还可以爬上去。如果你把这个问题问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吃草莓。孩子比我们大人快乐,因为他们活在当下。

人生的旅途奇妙无比!小时候我们成天说:“如果我长大多好!”一旦长成大人时又会说:“如果我结婚了多好!”但结婚之后又成天说:“如果退休了多好!”而一旦退休,脑中又浮现出昔日生活中的情景:“这种日子真没劲,为什么会错失过去那美好的一切?”于是,又开始怀念过去的一切。太迟了,逝去的一切是再也不可能从头来过了。法国哲学家蒙田也犯过这种错误。他说:“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充满灾难性的恐慌,然而其大部分并未真正发生,而是莫名的焦虑使我困惑与不知所措。”

智者云:“不要烦恼明天的事,明天自有明天的安排,只要把全副精力集中在今天就行了。”

活在当下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每当快到旱季之时,这种沙鼠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准备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因此,在整个旱季到来之前,沙鼠都会很忙,在自家的洞口上进进出出,满嘴都是草根。从早起一直到夜晚,非常辛苦。

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当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他们度过旱季时,沙鼠还是很忙,仍然不停地寻找草根,并一定要将草根咬断,运回。这样他们似乎才能心安理得,才会踏实。否则便焦躁不安,嗷嗷叫个不停。而实际情况是,沙鼠根本用不着这样劳累。经过研究证明,这一现象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沙鼠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是沙鼠天生的忧患意识。老实说,担心使沙鼠干了不必干的事。沙鼠的劳动常常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

一只沙鼠在旱季里需要吃掉两公斤草根,而沙鼠一般都要运回十公斤草根才放心。大部分草根最后都腐烂掉了。沙鼠还要将腐烂的草根清理出洞。

曾有不少医学界的人士想用沙鼠来代替小白鼠做医学实验。因为沙鼠的一些特性,更能准确地展现药物特性。但所有的医生在实践中都觉得沙鼠并不好用。其问题在于沙鼠一到笼子里,就表现出一种不适的反应。它们在到处找草根,连落到笼子外边的草根也要想法叼进来。尽管它们在这里根本不缺草根和任何吃食,但他们还是习惯性不安。

尽管在笼子里的沙鼠生活“丰衣足食”,但他们还是一个个地很快就死去了。医生发现,这些沙鼠是因为没有囤积到足够草根。这是他们头脑中的一种潜意识决定的,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威胁存在。确切地说,他们是死于焦虑,是来自一种自我心理的威胁。

这就很像是我们现代人了。在现实生活里,常让人们不安的,往往并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谓的“明天”和“后天”,是那些还没有到来,或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物。

而其实没有任何事情能对其构成威胁。但人们总是不踏实,总是为将来会如何而发愁,是这种担心,使人不安。

这也正像医学界的实验所一再证明的那样,焦虑使人寿命减短。因为焦虑与抑郁,惊恐和紧张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对人类的伤害很大。许多疾病都是来自焦虑和紧张。

“活在当下”是先哲们总结出来的道理。因为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最愉快,最幸福,最安稳,最科学的一种活法。

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活得像沙鼠,为明天而焦虑,甚至为明天而死去。总结人的一生,有许多担心并无意义。人世无常,其实谁也说不准明天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为明天而活得如此不快和劳累呢!但丁说:“切记,今天是永远不会重来的。”是的,人生短暂,“今日”是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为古人担忧,担忧未来,不如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目前的生活中,把当前最要紧的事情做好。一切顺其自然,不是很好吗?

人性最大的失误在于只会憧憬地平线尽头的美丽,却不知道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家窗外正盛开着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