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庙堂往事
11082900000033

第33章 “二把手”怪圈(9)

宰相罢免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各个政治集团角逐斗争的结果;其二,皇帝受到利益集团诉求导致的舆论压力;其三,宰相行事与领导有抵触,失宠于君。不管怎么说寇准再一次失败了,南人宰相王钦若全面胜利。《罗织经·制敌》:“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王钦若充分发挥了这一条,一旦斗争开始即是赌局的开始,仕途与生命是双方的赌注,有时候甚至分不清楚正义还是邪恶,唯有利益至上。斗争过程中有智慧的人不会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毁谤或称赞,不管用什么手段和方法,争夺利益才是关键,愚蠢的人才会在乎那些善良的虚名。

寇准离开朝廷时四十五岁左右,还很年轻,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他能否重回朝廷再登相位?答案是肯定的,神奇的寇准再次杀了个回马枪,因为他终于改变了。先是寇准在地方做官终日饮酒作乐借酒消愁,排解罢相的苦闷。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所省悟。彼时曾两度为相,现如今年龄优势尚在,还有机会重回中央。景德四年(1007年)二月戊寅,刑部尚书知陕州的寇准来朝,宋真宗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然而这一次的好运与寇准擦肩而过,他在京城逗留了十余日,最后没有结果,只好还任了。想必有人在宋真宗耳边说了坏话,致使寇准的希望瞬间破灭。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官场的规矩:人缘差,混不开。寇准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他的人品差到君子与小人皆忌的地步,关键时刻副作用出现了。说到底是寇准不会“治下”,当他身居高位时不清楚如何处理与下属的关系。《罗织经·固荣》云:“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当一个人受领导重视之际,势必引来众人的怨恨,这就需要给下属以宽慰,最佳方法即施以恩惠,怨恨自然而然会有所减少。可是寇准在相位上这么做的时候并不多,反而霍霍磨刀四处树敌,所以这一次吃亏了。宋真宗本想用寇准,不清楚谁说了坏话,此事泡汤。

寇准失意地离开京城回到任上,经过反思,开始为自己重回中央执政努力,六个字——抓政绩、拍马屁。寇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行政特长,在地方上加强治安,给皇帝一份满意的答卷,并从请封禅。宋真宗受到王钦若、丁谓等人撺掇,大搞祥瑞迷信活动。寇准厚脸皮恳请陪皇帝封禅,准奏,从封泰山。寇准这次工作效果不错,封禅结束后迁户部尚书、知天雄军。在地方工作期间寇准干出了一番政绩,当地路不拾遗,地方治安效果良好,到了“狱空”的程度,寇准得以重回中央。宋真宗幸亳州时,他作为东京留守看家,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预示着寇准将重新登堂入室。果然半年后,寇准擢为枢密使、同平章事。

寇准经过了七八年的努力重回中央执政,这一次他能够再度进入决策层,主要在于宰相王旦的推荐。王旦与寇准是同年,同一届的科举进士。官场朋党网络组成为同窗、同事、同乡、同年、师生、干亲、幕僚等,北宋中期儒学复兴后又出现了书院、学术等组织关系。除了水火不容的个人恩怨外,但凡同年之间便会相互提携。

王旦,山东人,御史中丞赵昌言女婿,为人厚道,善于知人,死后谥“文正”。谥号这个东西古已有之,即是帝王将相死后由官方根据此人一生行为给予的盖棺论定、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到了宋代,文臣死后特别希望朝廷能颁发谥号。中国历史上谥号有着严格的谥法,不是随便加号的。谥法大致分为四种:上谥,如“文、康、平”,表示有经天纬地之才或道德博厚等;中谥,如“怀、愍”,表示忧国忧民等;下谥,如“厉、炀、幽、灵、荒”等,但凡谥号出现这些字眼时都不是什么好谥号,譬如周厉王、隋炀帝等。谥号中以“文”字辈最高,“文”又分为很多级别,诸如“文成、文靖、文献、文贞”。“文正”代表着官员的最高殊荣,所以统治阶级轻易不给官员颁发这个谥号。宋代有一百四十多名官员谥号为“文”字级别,其中谥“文正”者仅九人(包括改谥):李昉、王旦、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元朝三人: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朝五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清朝八人: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王旦举荐了寇准,寇准非但没有感激,反而时不时地找碴儿,还想像当年那样大权独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寇准依旧我行我素,完全忘却了七八年地方流浪的心路历程,采取了与王旦不合作的态度,这就注定了他在中央待不长。《罗织经·控权》有云:“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意思是说权力是官员不可或缺的。获得权力不易,想保住权力更加困难。没点儿智商的不能得到权力,智商不够的不能长久掌权,甚至会带来灾祸,这是关乎到生死的大事,是以不可不察也。很明显寇准行事偏激,当前处境理应取得领导信任、团结同事、重新建立上下级和谐秩序,这三方面关系为第一要务,缺一不可。寇准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对举荐他的王旦展开了进攻,人品上这就说不过去了,这种行事方式无疑是愚蠢的。

王旦处理与寇准的关系很高明,无论寇准怎么找碴儿,他就是不吱声,经常在领导面前举荐、夸赞寇准的才能。宋真宗对王旦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王旦说那是应该的,我相位已久,工作上多有不足之处,寇准在工作上竭心尽力,这才是我重视他的原因。宋真宗对寇准的态度表示无语失望,原以为他年龄大了能够改弦更张,没想到更胜往昔。王旦也并非好人一直做到底,做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做了一把好人,结果换来的竟是寇准的以怨报德。王旦听领导话茬儿不对,顺着皇帝的意思就说,寇准刚愎自用,大臣们退避三舍,自以为是的行政作风,哪个领导也受不了。宋真宗听罢,下命令罢免了寇准。

寇准得到消息后,一下子慌了,脸去求王旦,能不能给使相头衔?即有宰相头衔但不再行使宰相权力的那么一个地方长官,面子上好看。王旦断然拒绝,寇准对其恨之入骨。待到组织上命令下来时,寇准长出了一口气,果然是使相衔,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判河南府、徙永兴军。寇准见到皇帝泣涕曰,还是领导你了解我啊!要不何以至此。宋真宗淡淡地说是王旦推荐的。寇准惭愧而出,叹息道王同年气量我不及也!

寇准典型的三起三落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在中央霸道,在地方老实。经过了仕途的一次次打击,寇准当有所省悟,经过十多年努力,两次重回朝廷,每一次胜利成果保持时间都不长,归根结底还是性格使然。我们不禁要问:晚年的寇准还能回来吗?答案还是肯定的,他再一次神奇地杀回了朝廷,然而这一次将遇到最强劲的对手——丁谓,这位仁兄下手凌厉,再没有给他翻身的机会。

7.狼虎丛中能立身

丁谓,两浙路苏州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原籍河北。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授饶州通判。真宗咸平初年,任三司户部判官。咸平五年(1002年)任户部侍郎,官至参知政事。天禧三年(1019年),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

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年),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为人健谈,善作诗,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出自寇准门下。拜相后,力排寇准。

从这份简简单单的履历中看得出来,丁谓是何等的高手。丁谓早年文章写得特别好,当时的文坛大师王禹观后大为惊叹,称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丁谓与好朋友孙何并列为“孙丁”,王禹抑制不住兴奋,作诗赞曰:“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经。”太宗淳化三年科举唱名,状元、榜眼、探花相继传完,到了第四名时太宗看了看丁谓的卷子,说甲乙丙丁,合着丁谓该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