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11083200000016

第16章 袁世凯时代(8)

不管是筹安会还是请愿联合会,反正其实就是给袁世凯称帝造势。当奴才最要紧的是什么?当然是察言观色。杨度、梁士诒这号人物最能耐的也就是在这点上,主子心里头在想什么,他们只要稍加揣摩就能领会个七七八八。中国古代不少篡位的皇帝都爱装纯,搞得好像当皇帝是手下逼的——比如汉献帝要三次禅位才最终成功。我要是汉献帝就直接自杀了,太屈辱了。这些底下人就得审时度势,把罪孽自己扛了,显然,杨度、梁士诒之辈深通此道。随着国体讨论的学术研究被筹安会炒热,梁士诒组织的请愿联合会又表达了各阶层人民的渴望,这下子看起来袁世凯要不当这个皇帝,俨然不是对不起自己,而是对不起国家人民了。三跪九叩之后,就差这最后一哆嗦了,称帝大戏即将上演。

洪宪称帝

作为一个老派政客,袁世凯所知道的政治就是大权在握,一手遮天,然后看着底下臣民匍匐趋地,诚惶诚恐。袁世凯大概是很喜欢这种感觉的,从他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的动作来看——把总统无限拔高,放逐权臣,鼓励手下造势,似乎我们也找不出个理由说袁世凯没有当皇帝的意思。不过,虽然袁世凯实际已经脑子发热了,但还没有完全迷糊,至少他还知道,要当皇帝必须要看洋人的态度。

日本似乎对袁世凯称帝不甚感冒,非但不支持,而且反对得很强烈,俨然是袁世凯称帝的最大阻力。日本跟袁世凯关系不佳,这点不难理解——在围绕二十一条的交锋中,双方结下了梁子,袁世凯对日本趁火打劫很愤怒,而日本又对不听话的袁世凯不满意。总之,双方确实是尿不到一个壶里。但是,我们也知道,日本的外交向来奉行实用主义,不会像美国那样因为价值观不合就对别国指手画脚,日本不是那种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国家。因此,凡是他们鲜明地表态,基本就可以认为是与其利益相冲突了。

现在袁世凯称帝到底碍着日本什么了?他们为什么要那么积极地表示反对?这其中显然不存在价值观问题,要讲帝制的话,日本人可是见天炫耀他们的天皇是万世一系,因此,如果单纯是帝制问题,想来日本是不会那么神经质的。说到底,日本之所以对袁世凯称帝横加阻拦,其实是怕中国就此稳定下来,我们知道日本这样的,最盼着的就是中国乱成一团,到时候他们就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利用,而一旦中国安定下来,有了个强势人物,那日本显然就机会少得多了。日本是怎么发达的?还不是因为革命党推翻了幕府,让天皇从精神领袖变成了实质领袖,然后日本才能进行自上而下强有力的变革!因此,日本人不是担心袁世凯当皇帝,而是担心袁世凯当了皇帝后能利用权威把中国一大摊子烂事来个全面清理,到时候日本面对一个强有力的中国政府,那还怎么打劫?

日本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但同时,日本的想法又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过于高估了袁世凯的能力。日本之所以那么看得起袁世凯,说到底是受到了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中完美表现的影响。按说孙中山跟袁世凯怎么着也是一时瑜亮,但让日本感到震惊的是,袁世凯以近乎完美的统治性表现将孙中山击溃。孙中山这个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人物尚且还被袁世凯轻松降服,更何况是那些小卒仔了,要袁世凯真当了皇帝,那不是没几年清末的残局就能被他收拾了?

日本高看袁世凯可以理解,毕竟他们不了解北洋系的内情,但问题是,如今袁世凯自己都发了昏,认为国内局势无甚忧虑,所以只要洋人不反对,那就没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日本驻京大使已经多次表示了对袁世凯称帝的不满,袁世凯虽然对国内的对手不以为意,但日本的态度却着实让他犯愁。袁世凯迟迟不下决定,最焦躁的是他的宝贝儿子袁克定——老头子一天不当皇帝,他就一天当不了太子,而当不了太子自然就意味着未来得不到保障。所以,袁克定比袁世凯还着急,当然,他也不是干着急,确实在想辙。

于是,袁克定充分发挥了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让老爹当皇帝的孝子精神,他的办法是伪造一份报纸,叫《顺天时报》(好像是日本人办的,袁世凯平时只看这一份报纸),其中大肆造势,宣称日本竭力支持袁世凯云云。报纸自然是假的,但是可笑的是,即便是一份假报纸也能成为国民党口中袁世凯通敌卖国的证据。看来一个人要是臭了,那真是什么屎盆子都能往上扣。

袁世凯一开始估计也不信——毕竟外交部刚刚才收到日本大使的抗议,但这也架不住袁克定坚持不懈地伪造报纸啊,大家想,袁世凯要每天都看到这种论调,他还能继续心如止水吗?本来袁世凯心里就跟猫爪子挠着似的,之所以一直不上手,就怕日本反对,现如今每天看到的都是利好消息,他是想不迷糊都难啊。后来袁世凯得知报纸的真伪后痛骂袁克定“欺父误国”。但是我们想想,袁克定又没逼他,说破大天,袁克定也不过是顺水推舟扫除了他的顾虑罢了,到时候还得是老头子自己点头,你自己拍的板,你赖谁去?

中国人比较虚伪,尤其是政客,而要当皇帝的政客更是这样。大家看史书的时候总能看到开国之君当皇帝之前三推四阻,说自己德才不够,要另择贤能之类。当然,手下一般也比较懂事,知道是欲拒还迎的路数,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反正就是说些国不可一日无君,只有主公才是顺天应民、才德齐天的奉承话,到最后给人感觉就是如果再拒绝就是对不起苍生社稷了,如是三番,当事人才老大不情愿地登坛祭天,诏告天下。这种戏码确实是虚伪得可笑。但是,又是开国之君必不可少的科目,好像也只有这样才能显出庄重来,才能显出当皇帝实在不是个人私欲,而是为国为民。袁世凯要当皇帝,自然不能免俗,手下再三吁请这是免不了的功课,而袁世凯推阻再三后,终于以一个有良知而且深爱祖国的中国人身份决定要扛起国家民族兴亡的重担,要勉为其难地当这个万民所望的皇帝。

1915年(民国四年)12月11日,袁世凯称帝,改号洪宪,史称洪宪称帝。

袁世凯肯定预料到了国内的反对之声,但是袁世凯肯定没有预料到这些反对之声会直接让他的称帝成为一出闹剧。作为一个满脑子旧思想的中国传统政客,虽然他在民国初年被视为中国的华盛顿,但是,现如今,他却跟前辈们一样,走上了称帝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称帝本就是寻常之事,但是,如今袁世凯称帝却又成了最不寻常之事,而造就这一切的,却又仅仅只是民国二字。

游戏规则

要说中国帝制几千年,称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在普通百姓看来,有个皇帝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中国老百姓可不懂啥叫民国,辛亥革命之所以没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形态,其原因也在于此。鲁迅的故乡绍兴好歹也算是民智相对开化的地方吧,但是在鲁迅的文章里,老百姓有几个知道革命党到底是干啥的?老百姓都是随大流,有皇帝也好,没皇帝也罢,日子还是照过,横竖对他们都没啥影响。所以说袁世凯称帝咋啦?老百姓犯得着因为称帝就唾弃袁世凯吗?拿民心向背来说袁世凯之必败,这是国民党豢养的御用史评家凭空造出来的——大家有人愿意相信文盲居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会对有人称帝那么反感吗?

那么,为啥袁世凯称帝就这样成了出闹剧呢?个人认为,称帝本身不是错,错的是袁世凯根本没有能力称帝,明明就是个霸主的实力,非要自立为帝,那帮诸侯能愿意听他指挥?中国历史中的乱世,还不是见天有人称帝?那时候也没有谁去宣传个民国这样的概念,很多人之所以失败,说白了,也就是实力不济。因此,袁世凯称帝之所以失败,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务虚名而处实祸。本来你大总统当得好好的,大家相安无事,但是你突然之间就说要当皇帝了——跪拜磕头喊万岁倒还其次,关键是,那帮地方实力派在这个洪宪皇帝跟前怎么摆?袁世凯明摆着不可能当个空头皇帝的,到时候发个诏令说要废督改道之类的,大家听还是不听?所以说,袁世凯称帝,在地方实力派眼里就是吹响了武力统一的号角,你当皇帝我们管不着,但你要搞一言堂,那可不行!

民国这个概念之所以被大多数政客所认可,说白了,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个体制下,大家可以利益均沾,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互不相扰。中国传统中,无论哪个乱世都是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地方派们终究不过是某个命定之子登基道路上的垫脚石罢了。自从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漫长乱世之后,中央集权的概念就深入人心——不管是政客还是百姓,都想早点决出个胜者,好太太平平过日子。因此,当民国这样的理念传入中国之后,政客们发现,原来政治不一定非得是一个人说了算,还可以有很大的弹性。这种弹性对于大多数政客来说都是可贵的。于是,在民国就形成了一个政治的潜规则,那就是不允许复辟——有了独裁君王,就意味着大多数政客的利益遭到剥夺。因此,袁世凯称帝其实是破坏了民国的游戏规则,当然,规则是人定的,如果你有足够的实力——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拿破仑,完全可以无视甚至改写规则,但是袁世凯有改写游戏规则的实力吗?

可悲的是,袁世凯只是看上去强大而已,在二次革命之前,袁世凯是真强大,他的一帮手下都如狼似虎,想要去建功立业,然后裂地封侯,现如今呢?现如今大家都有了稳固的地盘,稳定的收入,想要安安稳稳过日子了,谁还愿意跟着老头子瞎胡闹?说白了,大家跟着你混是为了富贵,如今富贵已经在手里了,大家凭什么帮你去为了个皇帝的虚名卖命?再者说,你不当皇帝,大家还是下级,你当了皇帝,大家就变成了奴才,凭什么不当下级当奴才?因此,北洋系的大部分军人对袁世凯当皇帝是排斥的——你这个大总统都当得跟皇帝不差啥了,还非得图那个名干啥?到时候又连累我们去跟敌对派硬拼。因此,北洋系这帮地方派碍于袁世凯老主子的面子,可能一开始不会放开胆来反对,但是,袁世凯也别指着这帮手下能帮他当护国将军,能够让他们保持沉默就不错了。袁世凯把国内局势想得太简单了,他大概还认为那帮手下是能够跟着他鞍前马后拼死效命的,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袁世凯已经没有能力随心所欲驱动他们了,而没有北洋实力派的支持,他靠什么去镇压必然出现的反对声?

情况已经很明显了,袁世凯要当皇帝,这破坏了民国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受到国内反对派的攻击,而没有北洋系的支持,袁世凯就搞不定这些反对者,因此也就没有能力去改写规则。城堡总是在内部被攻破的,导致袁世凯失败的并不是称帝之后敌对势力的反对,而是北洋内部的冷漠甚至背叛。不过北洋军人毕竟不会成为倒袁的开路先锋,吹响号角的还得是反对派——袁世凯称帝后没多久,蔡锷就从京城溜回了云南,和老部下滇督唐继尧会和,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打响了讨袁战役的第一枪。

我们知道,二次革命之后,已是袁氏天下十之九了,只有西南数省没有被北洋系掌握,而蔡锷所控制的云南就是这些相对独立的省份之一。蔡锷幼时贫苦,为人刚毅而有决心,在旅日留学期间,刻苦习学,才名逐渐为世所知。回国后,地方大员们都争相延揽这位治军奇才,蔡锷先后在湖南、广西和云南任职,负责训练新军,培养了大批新军人才,因而在南方一呼百应。由于蔡锷在南方军界崇高的地位,袁世凯对他当然是相当忌惮,二次革命后,便将其调入京城任职。袁世凯的想法是,如果蔡锷能为其所用自然最好,如若不然,那就将其控制在北京。蔡锷当然知道袁世凯的险恶用心,但是如果不奉调,那袁世凯就有借口出兵云南,因此,即便是龙潭虎穴,蔡锷也得闯一闯。

当年陈平为了让吕雉消除对自己的戒心,故意整日饮酒,纵情声色,装出一副不问世事的浪荡样儿。当然,事后证明,陈平的伪装成功骗过了吕雉,得以保存自己,并在吕雉死后,与周勃联合诛杀诸吕。有陈平这样的先贤做榜样,蔡锷也依样画葫芦。到京城后,就装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甚至还在云南军界请愿会上率先签名支持袁世凯称帝——这跟陈平当年同意吕雉封诸吕为王如出一辙。为了进一步让袁世凯消除戒心,蔡锷整日梨园票戏,甚至还传出了与戏子小凤仙的桃色新闻,很难说蔡锷此举骗过了袁世凯,但是袁世凯也确实对蔡锷放松了防范。关于蔡锷金蝉脱壳,逃离京城,返回云南的传说很多,但是想来也肯定是这些烟幕弹发挥了作用,否则很难想象蔡锷能飞出袁世凯的掌心。

蔡锷在云南讨袁,史称护国战役,一隅对一国,这看起来毫无胜算,但是历史的奇妙便在于此,当日武昌起义之时,有谁能料到其会成为清廷覆亡的发端呢?武昌首难,天下群起而应,始肇民国。现在的情形跟武昌首义十分相似,看上去强大的袁世凯已经丧失了对北洋系的绝对控制。因此,只要护国首役能打响第一枪,那么袁世凯将面临的必定是当年清廷墙倒众人推的窘境。

内忧外患

如果说护国之役仅仅是云南一省之力,对抗袁世凯当然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蔡锷回到云南后,云南都督唐继尧便心存忧虑,生怕自己成为出头椽子,不过蔡锷很快就打消了唐继尧的顾虑——理由是袁世凯也不过是一个人在战斗。袁世凯称帝,先废黜了段祺瑞,后失信于冯国璋,北洋内部貌合神离,这些都看在入京两年的蔡锷眼里,因此,蔡锷认为只要云南这边行动起来,则未几可获全功。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就是知之维艰,行之非艰。

云南行动起来后,当然最要紧的还是争取到西南各省的支持,以紧迫性而言,自然贵州是首当其冲。此时贵州老大是刘显世,要说他也对袁世凯极不感冒——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袁世凯对贵州不够重视,别省的长官都是将军,唯独他刘显世就只能是护军使。但是,刘显世这个人比较老练,属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类型,虽然有反袁之心,却不想马上就表现出来。这时候起作用的就是蔡锷的人脉了,蔡锷派去贵州游说的戴戡和王伯群都是贵州军界名流,尤其王伯群胞弟王文华还是黔军的团长——当时一般是师长领都督衔,而贵州要降一格,因此团长便也算实力人物了。于是在1916年1月27日,眼见贵州反袁之势已成,刘显世决定顺应下情,正式宣布贵州独立,参加护国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