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北洋军阀
11083200000009

第9章 袁世凯时代(1)

清帝宣布退位,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袁世凯,但是要全面控制局势,他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对于这个政坛老手而言,接下来的所有一切都是崭新的,因为他和所有其他老派政客一样,并不懂民主和共和。而在总统这个位置上作出重大让步的革命党显然不愿意就此认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帷幕。

最初的较量

革命党和袁世凯的结合是一场没有恋爱的婚姻,没有恋爱就意味着缺乏感情基础,而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通常都不会幸福和长久,除非婚姻双方能在婚姻过程中日久生情,看起来,对于革命党和袁世凯而言,这种情况并不现实。在婚前协议中,双方达成默契,奉养高堂(清廷可以算是袁世凯的主子),并由袁世凯暂时出任一家之主,管理家中大小事务。清廷宣布退位,就相当于双方已经完成订婚,现在的问题是举行婚礼,而后达成婚后财产分配协议。婚姻是现实的,接下来怎么过,这个家怎么当,家规如何制定,这都是双方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而婚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也需要大家共同磋商解决。由于双方的婚姻比较仓促,对彼此的了解也不深,而且缺乏必要的信任,所以矛盾的解决方式就由磋商升级为较量——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显得不那么美满。

在谁家里住?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而对于政治婚姻来讲,婚后的住所定下来后也很难变更,所以双方都很慎重。在别人家里住,就意味着要看对方家人的脸色行事,这当然很让人难受,所以没有人愿意住到别人家里,但对于袁世凯而言,要如愿住到自己家里,还需要费些脑筋。

虽然婚前协议没有写明此事,但是革命党认为于情于理都应该住在他们家——南京。因为让袁世凯成为代理家主已经实在是很大的让步了,没有理由所有便宜让一个人全占了。结婚当然得有诚意,现在革命党已经拿出了诚意,接下来就要看袁世凯有没有诚意了。显然,袁世凯不能在道义上先输一阵,他也得表示出自己的诚意——所以就去南京了?

袁世凯当然表面上作出一副很想去南京的样子,看看新房啊,拜谒一下历代先祖等——不久前,孙中山已经先期祭祖了。孙中山意思很明白,明朝才是得到革命党承认的祖宗,既然祖宗牌位在南京供养,那么袁世凯也应该守孝悌之义来南京入住奉养先祖。说实话,双方的理念还是有些出入。袁世凯的意思自己是继承了清朝的家业,而革命党的态度是我们恢复的是明朝的天下。但是,既然双方已经有了结婚的打算,所以还得求同存异啊,袁世凯也得摆出个姿态,要不然这婚就没法结了,所以表面上袁世凯还得表现出乐于接受革命党理念。

既然革命党占得了道德制高点,那么袁世凯就不能从道义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换一个角度。对于袁世凯而言,这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个家里的问题太多,而找个差不多的问题就能抵消掉革命党道义上的优势。毕竟,婚姻是最需要讲究实际的,居家过日子就是个柴米油盐酱醋茶。袁世凯的原则就是没有问题也要创造问题,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被袁世凯派去创造困难的人是曹锟,此人是袁世凯嫡系亲属,关系匪浅。

在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北京市民比较兴奋——要民国了嘛。而曹锟喝得有些多——装出来的,跟他一块儿的几个小兄弟情绪也有些激动——曹锟煽呼的,奶奶的老头子要走了,咱还不干点应该干的事儿?于是,第二天,出了条轰动新闻,北洋军哗变了。袁世凯马上抓住此事做足文章,你看我也很想来南京看新房,对南京方面的礼遇我也深感荣幸,但是不行啊,情况不允许啊,我还没走呢,几个不争气的就闹事,我要走了还得了,这个家不得乱套了?

袁世凯本来就说过北方局势动荡之类的话,但是南京方面认为此属推脱,是缺乏诚意的表现,但现在北方还真出事了,你看我没骗你们吧,确实真有问题。略施小计,攻守易位,尽管南京方面有道义上的优势,但是袁世凯的理由更充分,是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为了保证这个家不出乱子,是从大局出发,所以革命党的小局必须让位于袁世凯的大局。

最终,革命党还是没有能拧过袁世凯,第一次交锋算是完败,而且还是被逆转,看起来袁世凯还真是个角色。呵呵,这才哪到哪,袁世凯现在还是客气的,婚姻还在保鲜期,过了这阵子,革命党就该知道真正的袁世凯是什么人,他的滑头和精明到了什么程度,吃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让谁当帮手?

袁世凯在和革命党的初次较量中大获全胜,于是在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既然婚礼也办了,在谁家住也定了,接下来就要度蜜月了?不好意思,没空啊,因为家大业大,事务繁杂,光袁世凯一个管当然是有些吃力,所以还得找些帮手——民国时代第一届内阁正在热情酝酿中。

目前看来,民国这个大户人家确实很复杂,因为除了北洋和革命党这对夫妻之外,北洋方面还有一些关系比较亲密、平时走动也较多的亲戚——比如立宪派。前面说过了,袁世凯在清廷预备立宪时表现很积极,所以跟立宪派的关系还算比较铁,而立宪派基本都是由一些社会上走得出、叫得响的人组成的,实力很雄厚。那么革命党娘家有没有什么拿得出的人呢?好像是没有吧。

果然,第一届内阁名单新鲜出炉了,然后革命党吃瘪了,整个输了一精光,以后家庭会议看来是很难有发言权了,为什么?废话,没有人怎么发言?我们来看看这份名单,就该知道革命党心里不是一般的苦了:外交总长陆征祥、内务总长赵秉钧、财政总长熊希龄、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交通总长唐绍仪(兼)、参谋总长黄兴。最要紧的两个部门,财政部管事的是立宪派的熊希龄,陆军部管事的俨然是袁世凯头号爱将段祺瑞,压根就没革命党什么事。属于革命党的按说不少啊,你看教育部的蔡元培,司法部的王宠惠,农林部的宋教仁,工商部的陈其美,还有参谋总部的黄兴不都是革命党的。这叫什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这些部门里就没有一个部门在动乱年代是管事的,统统的没用!气得黄兴都没去上任。另一个没去上任的是陈其美——此人是革命党元老,孙中山铁杆,稍微短命了点,但是他的两个侄子很厉害啊——陈果夫和陈立夫。另外,蒋介石也是陈其美举荐给孙中山的,他两个侄子之所以能在蒋介石时期风光无限,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和蒋介石那过命的交情,政治生涯的领路人啊,非同小可。所以说到底,真正就职的革命党人也就三个,一个是教育部门的蔡元培,一个是农林部门的宋教仁,还有一个是司法部的王宠惠。这仨衙门在那样的乱世,说清水衙门都是客气的,事实上,这里连清水都时常喝不上。

所以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份名单不偏不倚,而且貌似革命党人数还多一些,真正算得上袁世凯心腹的也就是赵秉钧、段祺瑞和刘冠雄,但是仔细看看就知道了,要害部门被袁世凯把持着,这些部门要么是袁世凯的自己人,要么是袁世凯的盟友。这是个实实在在的暗亏,黄兴没有当上陆军总长,而该职位由段祺瑞出任就说明很大的问题了。没办法,谁让黄兴参与的战斗就没赢过呢?

第二次较量,革命党表面风光,实则一败涂地,袁世凯再次获胜,而且原本在南京的参议院不久后也搬去了北京。对于目前的局面,史家有言,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攫取还是交易?

历史学家说了,袁世凯是攫取的革命党的胜利果实,因为道理很简单,袁世凯只是搭了革命党起义的顺风车。其实事情不是那么看的,诚然,没有革命党就没有民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如果袁世凯不跟革命党合作,想要推翻清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者说,不可能。不能说因为是革命党首先举事推翻的清廷,我们就说功劳都是革命党的。实际上,当时孙中山都恭维袁世凯是中国的华盛顿,这说明袁世凯还是很有人气的,连孙中山也认为他对于建立民国厥功至伟。革命党起义无数次,结果成功的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让人看不到共和的希望,这回能够那么顺利地让清廷让位,没有袁世凯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先不要管袁世凯打的是什么算盘,至少从事实上来说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要说促成共和的功劳,袁世凯就算不是最大,至少也不比革命党差,即便他搭了革命党的便车。当然,袁世凯本人不喜欢共和,以后我们也将发现,他是个实实在在的独裁者,有一颗皇帝的心。但是就事论事,革命党能在打响第一枪之后迅速让清朝退位,袁世凯绝对是决定性的,至少在当时的中国,袁世凯被认为是最适合当国家元首的,国内的立宪派和国外的洋人都是这个论调。而孙中山其人只是在革命党内素有威望,而在对整个政局的影响力上,他无法与袁世凯相提并论。政治是讲究实际的,试想当时如果让革命党掌权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首先洋人的态度会比较暧昧,当然孙中山可以通过一些政治手段换取他一直存有好感的比如日本的支持——事实证明,后来孙公也想过那么干,但是这不就是卖国求荣吗?难道就因为他是孙中山,名声好,就可以另眼看待?另外,没有足够的实力对国内的各派势力进行整合,比如在地方上实力突出的立宪派,以及清朝时期的一些政治元老,这些势力是革命党没有能力控制的。只有袁世凯这样在当时还算中性,而且军力雄厚的人物才能控制住局面,不管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政治人物,至少在当时,他是唯一的选择。

袁世凯的地位获取确实有些投机的成分,但是事实上他获得的所有东西说到底都是与他的实力相匹配的。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下,实力无疑是最决定性的因素,既然革命党缺乏这个实力,那么又怎么能去指责有实力的袁世凯呢?政治舞台本就是谁拳头硬谁说话,天公地道。

如果硬要给这件事定性的话,个人认为还是交易更合理。因为和谈是双向的,袁世凯一个人想谈是谈不成的,革命党本身对这事也很热衷,至于谈完了以后变成什么样子,那就看政治上的道行和手段了。革命党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当然也怨不得老奸巨猾的袁世凯摆他一道。

政治本就无所谓公平,失败以后喊公平是无能的表现,所以与其说革命党输得窝囊,还不如说当时的革命党还不是结束乱世的真命天子。他们可能不想懦弱,但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妥协,在政治上,胜者赢得一切,输家一无所获,这是亘古至今的规则,本无可指责之处。

共和的破灭

民国初建,袁世凯在和革命党的初期较量中大获全胜,不仅成了临时大总统,还成功地留在了自己的地盘上,更重要的是,在内阁的组建中,袁世凯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这个时候,革命党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可能他们对袁世凯还抱有很高的期望,梦想他成为中国的华盛顿;但是袁世凯没有兴趣当什么华盛顿,作为一个在帝制时代成长发迹的政客,他的终极梦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当皇帝。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首先需要做的是将“临时大总统”中的“临时”二字去掉,他要成为真正的大总统,而他面对的依然是革命党这个老对手,这段不被看好的婚姻将要走向终点。

紧箍咒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之后,最觉得烦恼的就是革命党给他套上的紧箍咒,别看革命党在和谈、定都、组阁三件事上接连败退,好像是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山人自有妙法——革命党玩手腕是不成,但是懂法律啊。于是乎,同盟会内最懂得宪政的宋教仁搞了一套宪法,试图以道制术,将临时约法当成紧箍咒套上了袁世凯的头上。

袁世凯不是孙猴子,但对这个紧箍咒是非常不爽——事情明摆着,表面上看临时约法是民国的宪法,借以展示新气象,但实际上不过是借此绑住袁世凯的手脚罢了。临时约法中规定民国采用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我们知道,民主国家的政体不是内阁制就是总统制,最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是美国,而内阁制则是德国;这两个政体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对袁世凯而言,光是表面区别就足以让他眼睛喷火了——道理很简单,如果是总统制,那他袁项城就是名实相符的民国元首;但是内阁制就不同了,他这个大总统就成了虚衔——内阁制的实权人物是总理。

临时约法就是革命党对袁世凯玩的一套小把戏,实际就是要把他架空。大家想,如果临时大总统换成了孙中山,临时约法还会整出内阁制这种煞风景的玩意儿吗?袁世凯不懂得西方政治这一套虚头巴脑的玩意儿,但是他在政坛浸淫也不是一年两年,有权无权还闹不清楚?袁世凯自然是知道自己吃了个哑巴亏,但是毕竟自己得了那么多便宜——临时大总统也干了,北京也成为首都了,第一届内阁也基本是他的人,怎么着也得剩些残杯冷炙给革命党吧。但是,袁世凯只不过是暂时性的让步,谁要是觉得那一纸虚文能困得住他,也太小瞧了袁宫保风风雨雨那么多年打熬出来的筋骨。

大家站到袁世凯的角度来想想,他这又做人又当鬼好不容易当上了个大总统,还是个临时的,结果却发现革命党那边还有个临时约法在候着他,横竖临时这几个月都不愿意让他掌权,那他能不恼火?可能有人会说袁世凯本来就是搭了革命党的顺风车,靠投机上来的,自然不能喧宾夺主,抢了别人的风头。但是,袁世凯又没说不出力,最终将清廷劝退,不说他有功劳,至少也有苦劳吧。袁世凯不爽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因为不爽就搞破坏,这似乎也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