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新的开拓(世界成功励志故事金典)
11084000000035

第35章 “蛇吞象”并非不可能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的发展壮大是利用股市集资收购功能的典范。从中信1990年1月收购泰富发展公司到1992年底,中信便跃居香港第11大上市公司,半年之后又跃居第十位,短短三年的时间,中信果断的收购,适时的集资,巧妙地交替进行,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中信在香港的发展,首先是从收购泰富发展开始的。

泰富发展的前身是新景丰发展公司,是由香港曹光彪家族控制了51%股权的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经营地产及投资等业务,收购时市值为7.25亿港元。由于泰富的财政及业绩状况良好,因而被中信选定为“借壳”上市的目标。

1990年1月,香港百富勤代表中信,以每股1.2港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收购其泰富股份,共计3.1亿股,并以同样价格向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同时泰富将发行3.11亿股新股,每股1.2港元,共集资3.73亿元购买中信持有的港龙航空公司38.3%股权及其债务权益。另外,中信将一些盈利较好的工业、仓储、物业以5亿余港元出售给泰富。经过这一轮复杂的资产置换与股权扩张,泰富的实力大为加强,泰富当年便盈利1.5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20%。

1991年6月,泰富再次发行新股14.92亿股,及5亿港元可转换债券,共集资25.1亿港元,收购了中信所持12.5%的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20%股权,共计30.6亿港元,这次收购之后,泰富改名为中信泰富,成为一家跨地产、贸易、航空、通讯、工业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这一年,中信泰富盈利3.33亿港元,比上年再增加120%。

经历了收购港龙、国泰及澳门电讯股权,并进行了一次25亿余港元大型集资的泰富,正蓄足力气,预备进行它空前的大发展。

中泰的第一个大行动是收购恒昌行。

恒昌行正名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是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创办。公司的支柱大昌贸易行,开业于1946年,历史悠久,业务多元,以代理汽车(持有多项汽车经销权)、贸易及投资业务为主,营业范围远及日本和美国。整个恒昌集团的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平均每股393港元。

1993年1月,中泰进行第四次空前规模大集资,发行5.5亿股新股,每股13港元,集资72亿余港元,向母公司中信折价收购所持香港电讯12%股权,每股作价7.8港元(比上日收市价9.7港元折让19.6%),耗资87亿港元;同时还购入另规划中的江苏发电厂56%股权及青衣废物处理站70%股权。以上三项合计金额约90亿港元。这样一来,在上年已成为蓝筹股的中泰,市值再度大幅膨胀至285亿港元,居于20大上市公司的第14位,成为最大的中资上市公司,号称第一红筹股。到1993年,更跃居10大上市公司宝座,市值在收购与集资手段交替运用下迅速增长60倍之多,令人咋舌。它不但次次收购顺利成功,而且先后4次大型集资共达140余亿港元之巨。

如此庞大而频密的成功集资在股市集资史上是少见的,反映出中泰领导层独到的眼光和一流的魄力。财富滚雪球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