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鲁迅读过的书
11084800000078

第78章 文学部(822种)(6)

也曾引用该书《咏孔雀》一诗来说作品的“缺点”:“作品,总是有些缺点的。亚波理奈尔咏孔雀,说它翘起尾巴,光辉灿烂,但后面的屁股眼也露出来了。所以批评家的指摘是要的,不过批评家这时却也就翘起了尾巴,露出他的屁眼。但为什么还要呢,就因为它正面还有光辉灿烂的羽毛。不过倘使并非孔雀,仅仅是鹅鸭之流,它应该想一想翘起尾巴来,露出的只有些什么!”亚波理奈尔,即阿波理奈尔。

■《都市》

[西班牙]巴罗哈著。“三部曲”之一。鲁迅《译文序跋集·〈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和〈跋司珂族的人们〉译者附记》中提及此书。

■《都市的逻辑》

[日]林房雄著。小说。见《日记·1930/1/4》。

■《都市与年》

[苏]费定著。长篇小说。与《城与年》是同书。此处指曹靖华的中译本。参条目《城与年》。《译文序跋集·〈竖琴〉后记》中提及此书。

■《斗牛士》

[法]蒙泰朗(1896-1972)著,[日]堀口大学译。小说。见《日记·1936/2/20》。蒙泰朗,法国作家。1896年,生于巴黎一贵族家庭。1972年后,因双目失明而自杀。

■《斗争的道路》

[苏]富曼诺夫著。鲁迅《译文序跋集〈·一天的工作〉后记》提及此书。

■《赌博者》

作者未详。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5/8/11》。

■《蠹鱼的闲话》

[日]庄司浅水著。随笔。见《日记·1933/12/18》。

■《蠹鱼自传》

[日]内田鲁庵(1868-1929)著。随笔。《日记·1929/12/18》提及此书。内田鲁庵,原名贡,别号不知庵。明治时期作家,在翻译欧美文学方面有不凡成就。

■《短篇小说集》

[俄]果戈理著。鲁迅曾据日译本转译其中的《鼻子》。见《译文序跋集》。许遐也曾译过《鼻子》。

■《断片》

[德]诺瓦利斯(1772-1801)著,[日]饭田安译。诗学、哲学笔记。见《日记·1933/10/3》。

诺瓦利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之赞歌》、《圣歌》等。

■《对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的回忆》

[苏]高尔基著,[日]小松原隽译。《日记·1929/6/30》等提及此书。

■《多尔第》

[匈牙利]奥洛尼(鲁作阿阑尼,1817-1882)著。长篇三部曲。《多尔第》,鲁作《约尔提》。

■《俄国短篇小说杰作集》

英译本由S.格拉汉编选。柔石从中选译左琴科(鲁作淑雪兼珂)的《老耗子》,凯泰耶夫的《物事》,这两篇小说被鲁迅收入“同路人”小说集《竖琴》。见《日记·1929/11/29》。

■《俄国戏曲集》

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包括戏曲10种:果戈理的《巡按》(贺启明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雷雨》(耿济之译),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耿济之译),托尔斯泰的《黑暗之势力》(耿济之译)和《教育之果》(沈颖译),契诃夫的《海鸥》(郑振铎译)、《伊凡诺夫》、《万尼亚叔父》和《樱桃园》(三者均耿式之译),史拉美克的《六月》(郑振铎译)。

《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中说:“俄国的作品,渐渐的绍介进中国来了,同时也得了一部分读者的共鸣,只是传布开去。零星的译品且不说罢,成为大部的就有《俄国戏曲集》十种和《小说月报》增刊的《俄国文学研究》一大本,还有《被压迫民族文学号》两本,则是由俄国文学的启发,而将范围扩大到一切弱小民族,并且明明点出‘被压迫’的字样来了。//于是也遭了文人学士的讨伐,有的主张文学的‘崇高’,说描写下等人是鄙俗的勾当,有的比创作为处女,说翻译不过是媒婆,而重译尤令人讨厌。的确,除了《俄国戏曲集》以外,那时所有的俄国作品几乎都是重译的。但俄国文学只是绍介进来,传布开去。”这里表明了鲁迅对俄国文学的信任。

■《俄罗斯的童话》

[苏]高尔基著。鲁迅从日文转译,陆续发表后,结集出单行本。

《集外集拾遗补编·〈俄罗斯的童话〉》中说:“短短的十六篇,用漫画的笔法,写出了老俄国人的生态和病情,但又不只写出了老俄国人,所以这作品是世界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看起来,也往往会觉得他好像讲着周围的人物,或者简直自己的顶门上给扎了一大针。//但是,要全愈的病人不辞热痛的针灸,要上进的读者也决不怕恶辣的书!”

■《鹅掌女皇的烤肉店》

[法]法郎士(1844-1924)著,[英]杰克夫人译。小说。见《日记·1936/3/22》。法郎士,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苔依丝》、《企鹅岛》、《诸神渴了》等。1921年,因为“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而获诺贝尔奖。

■《轭下》

[保加利亚]伊凡·伐佐夫(1850-1921)著。长篇小说。鲁迅在《译文序跋集·〈战争中的威尔珂〉译者附记》中提及此书,说:“革命时,他为军事执法长;此后他又与诗人威理式珂夫编辑一种月刊曰《科学》,终于往俄国,在阿兑塞(作者按:即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萨)完成一部小说,就是有名的《轭下》,是描写对土耳其战争的,回国后发表在教育部出版的《文学丛书》中,不久欧洲文明国便几乎都有译本了。”

伐佐夫,保加利亚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1872年发表第一首成名诗篇《松树》。《轭下》为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他认为“真正的诗人是人民和时代的忠实反映者”。

■《恶魔》

[俄]莱蒙托夫著。鲁作《神摩》。《摩罗诗力说》等提及此诗。

■《恶之花》

[法]波德莱尔著。诗集。鲁迅多次提及此书。见《日记·1929/12/30》等。

■《二叶亭全集》

[日]长谷川辰之助(1864-1909)著。《日记·1928/10/16》提及此书。长谷川辰之助,笔名二叶亭四迷。“二叶亭四迷”在古日语中隐喻为“生不如死”。取名如此,表现了他对生存现状和社会的不满。他受过儒家思想启蒙,也受到俄国文学的熏陶,最后选择了现实主义文学道路。长篇小说《浮云》,塑造了一个不满现实又无力反抗的“多余人”形象,影响较大。后来又有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曾作为《朝日新闻》特派记者前往俄国圣彼得堡,归国途中病死,葬于新加坡。

■《法国新作家集》

[日]青柳瑞穗译。见《日记·1933/7/15》。

■《法兰西诗选》

[法]贝特朗等著,[日]山内义雄辑译。《日记·1928书帐》提及此书。

■《法兰西文学故事》

[日]辰野隆著。东亚公司购得,见《日记·1926/2/3》。

■《凡人经》

[日]西村真琴著。散文随笔集。《日记·1935/4/4》提及此书。

■《纺轮故事》

[法]孟代著。童话故事。《日记·1924/1/8》提及此书。

■《飞行家萨诺夫》

[苏]富曼诺夫著。鲁迅《译文序跋集〈·一天的工作〉后记》提及此书。

■《菲力普全集》

[法]菲力普著,[日]小牧近江等译。《日记·1930/1/25》等提及此书。菲力普,一作腓立普。

■《腓立普短篇集》

[法]查理路易·腓立普(1874-1909)著。有日译本。鲁迅据以转译其中的《食人人种的话》和《捕狮》两篇,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奇剑及其他》。见《译文序跋集》。腓立普,一作菲力普。

■《焚火》

[日]志贺直哉(1883-1971)著,楼适夷(1905-2001)译。小说集。见《日记·1935/6/27》。

志贺直哉,与武者小路实笃等人共同创办杂志《白桦》。因此后来与该杂志有关的作家和美术家被人称为“白桦派”。该派人物主张尊重个性,强调人的意志,对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有强烈关注,影响日本文坛很大。

楼适夷,翻译家。原名锡春,曾用笔名楼建南,浙江余姚人。

■《丰饶的城塔什干》

[苏]聂维洛夫著。小说。有穆木天译本。鲁迅曾选译他的《我要活》,收入苏联短篇小说集《一天的工作》中。

■《丰饶的城塔什干和绥拉菲摩维支内战时期小说铁流》

[苏]聂维洛夫等著。见《日记·1930/2/26》。

■《风景在动》

[日]北原白秋(1885-1942)作。诗集。见《日记·1926/8/1》。

■《风流人》

[日]泷井孝作。随笔集。见《日记·1931/2/10》。

■《疯姑娘》

[芬兰]康特(鲁作明那·亢德,1844-1927)著。

《译文序跋集·〈疯姑娘〉译者附记》说:“勃劳绥惠德尔作《在他的诗和他的诗人的影象里的芬阑》(FinnlandimBildeSeinerDichtungundSeineDichter),分芬阑文人为用瑞典语与用芬阑语的两群,而后一类又分为国民的著作者与艺术的著作者。在艺术的著作者之中,他以明那亢德(MinnaCanth)为第一人……现在译出的这一篇,便是勃劳绥惠德尔所选的一个标本。亢德写这为社会和自己的虚荣所误的一生的径路,颇为细微,但几乎过于深刻了,而又是无可补救的绝望。”芬阑就是芬兰;勃劳绥惠德尔是德国评论家。

■《疯子的自白》

[瑞典]斯特林堡著,[日]和哲郎等译。小说。见《日记·1927/10/12》。

■《佛像归来》

[苏]伊凡诺夫(1895-1963)著,[日]深见尚雄译。小说。《日记·1928/5/18》提及此书。

■《弗朗茨和格雷特旅俄记》

[德]洛斯克著,霍曼插图。小说。柏林出版。《日记·1930/8/18》提及此书。

■《伏尔迦流到里海》

[苏]毕力涅克著。

鲁迅在《译文序跋集·〈一天的工作〉后记》中说:“毕力涅克所写的革命,其实不过是暴动,是叛乱,是原始的自然力的跳梁,革命后的农村,也只有嫌恶和绝望。他于是渐渐成为反动作家的渠魁,为苏联批评界所攻击了,最甚的时候是一九二五年,几乎从文坛上没落。但至一九三○年,以五年计划为题材,描写反革命的阴谋及其失败的长篇小说《伏尔迦流到里海》发表后,才又稍稍恢复了一些声望,仍旧算是一个‘同路人’。”

■《孚尔玛诺夫文集》

[苏]富曼诺夫著。鲁迅《译文序跋集〈·一天的工作〉后记》提及此书。

■《浮士德》

[德]歌德著。该书为其代表作,影响世界甚巨。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引为《法斯忒》。《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介绍凯绥版画《格莱亲》说:“《格莱亲》(Gretchen)。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歌德(Goethe)的《浮士德》(Faust)有浮士德爱格莱亲,诱与通情,有孕;她在井边,从女友听到邻女被情人所弃,想到自己,于是向圣母供花祷告事。这一幅所写的是这可怜的少女经过极狭的桥上,在水里幻觉的看见自己的将来。她在剧本里,后来是将她和浮士德所生的孩子投在水里淹死,下狱了。原石已破碎。”

■《浮士德》

[德]歌德著。诗剧。鲁迅有英文版。《日记·1928/6/12》提及此书。

■《浮士德与城》

[苏]卢那察尔斯基著,柔石译。剧本。该书被称为“俄国革命程序的预想”。《二心集·柔石传》等提及此书。鲁迅又为作文推介,见《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

■《福尔摩斯包探案》

[英]柯南·道尔(1859-1930)作。侦探小说。《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中提及此书。

■《福楼拜全集》

[法]福楼拜(1821-1880)著,[日]伊吹武彦(1901-1983)等译。

《日记·1935/12/7》、《1936/1/11》等多次提及此书。

■《父亲在亚美利加》

[芬兰]亚勒吉阿著,鲁迅译。

《译文序跋集·〈父亲在亚美利加〉译者附记》中说:“亚勒吉阿是他的假名,本名菲兰兑尔(AlexanderFila-nder),是一处小地方的商人,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但他用了自修工夫,竟达到很高的程度,在本乡很受尊重,而且是极有功于青年教育的。他的小说,于性格及心理描写都很妙。这却只是一篇小品(Skizze),是从勃劳绥惠德尔(作者按:德国评论家)所编的《在他的诗和他的诗人的影象里的芬阑》中译出的。编者批评说:亚勒吉阿尤有一种优美的讥讽的诙谐,用了深沉的微笑盖在物事上,而在这光中,自然能理会出悲惨来,如小说《父亲在亚美利加》所证明的便是。”

鲁迅译文发表于1921年,收入《现代小说译丛》。这个时期的鲁迅对于曾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欧洲小国格外注目。

■《父与子》

[俄]屠格涅夫(鲁作都介涅夫)著。《译文序跋集〈等文多次提及此书。幸福〉译者附记》《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说:“中国人先前听到俄国的‘虚无党’三个字,便吓得屁滚尿流,不下于现在之所谓‘赤化’。其实是何尝有这么一个‘党’;只是‘虚无主义者’或‘虚无思想者’却是有的,是都介涅夫(I.Turgeniev)给创立出来的名目,指不信神,不信宗教,否定一切传统和权威,要复归那出于自由意志的生活的人物而言。但是,这样的人物,从中国人看来也就已经可恶了。然而看看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要寻虚无党,在中国实在很不少;和俄国的不同的处所,只在他们这么想,便这么说,这么做,我们的却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将这种特别人物,另称为‘做戏的虚无党’或‘体面的虚无党’以示区别罢,虽然这个形容词和下面的名词万万联不起来。”这是对“国民劣根性”犀利的批判。

该书有陈源译本。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中说到俄国文学的影响力:“读者大众的共鸣和热爱,早不是几个论客的自私的曲说所能掩蔽,这伟力,终于使先前膜拜曼殊斐儿的绅士也重译了都介涅夫的《父与子》,排斥‘媒婆’的作家也重译着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了。”陈源曾经非常赞赏曼殊斐儿;郭沫若曾经说过创作是处女、翻译是媒婆这样的话。

■《该隐》

[英]拜伦著。诗剧。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作《凯因》。

■《改造文库》

日本东京改造社出版的丛书。鲁迅多次提及该文库,并购置该文库多种单行本。据统计,鲁迅藏书中的单行本有:《辩证法的唯物观》、《哲学的实国》、《财产进化论》、《我们一群与他、云是天才》(诗歌)、《劳动者不能乘的船》(小说)、《一周间》(小说)等。见《日记·1929/2/28》等。

■《感想笔记》

[法]波德莱尔著,[日]堀口大学译。《日记·1933/7/25》提及此书。

■《高尔基全集》

[苏]高尔基著。时有日人中村白叶等人译本,日本改造社出版。鲁迅转译高尔基童话,从中取材。也从中转译过《恶魔》,发表于《北新》半月刊。

《花边文学·论重译》说:“深通原译文的趋时者的重译本,有时会比不甚懂原文的忠实者的直接译本好,日本改造社译的《高尔基全集》,曾被有一些革命者斥责为投机,但革命者的译本出,却反而显出前一本的优良了。”《日记·1933/12/28》也提及此书。

■《高尔基全集》

俄文版。《日记·1933/9/4》提及此书。

■《高尔基文录》

高尔基著,柔石等译,鲁迅编。《日记·1930/8/30》也提及此书。

■《高尔基文艺书简集》

[苏]高尔基著,[日]横田瑞穗译。《日记·1936/6/2》提及此书。

■《高尔基选集》

鲁迅有德文版。《日记·1936/6/5-30》提及此书。

■《高加索的俘虏》

[俄]普希金著。鲁作《高加索累囚行》。《摩罗诗力说》等提及此书。

■《哥儿》

[日]夏目漱石(1867-1916)著。《译文序跋集·〈现代日本小说集〉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中提及此书。参《我是猫》条说。本书批判了日本教育界的腐败和黑暗。

夏目漱石,原名金之助,号漱石。曾受中国文化影响,后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有诗文集《木屑录》。留学英国,致力于文艺理论问题的研究,编成《文学论》和《文学评论》两书。1903年回国,任教的同时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我是猫》影响日本文坛较大。

■《歌德的书信与日记》

[德]歌德著。袖珍2卷本。莱比锡出版。见《日记·1928/12/10》。

■《歌之书》

[德]海涅(1797-1856)作。诗集。柏林出版。见《日记·1930/5/2》。海涅,德国诗人。有革命民主主义倾向。

■《革命的女儿》

[美]里德等著,[日]阪井德三译。《国际无产阶级文学选集》之一。

见《日记·1931/10/19》。

■《格利佛游记》

[英]斯威夫特(1667-1745)著,韦丛芜译。长篇小说。《书信·270315致韦丛芜》等提及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