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1
11087100000024

第24章 维新运动(2)

恭亲王奕,谊笃亲贤,久襄密勿。溯当同治初元,予与孝贞显皇后垂帘听政,其时东南未靖,国事多艰,恭亲王翊赞谟猷,削平大难,论功行赏,特命以亲王世袭罔替。三十余年,恪恭奉职,殚竭忠忱,其间养疾家居,旋复起膺机要,朝夕从事,力任其难。二月之杪,旧疾举发,予率皇帝节次亲临看视,方冀安心调理,可即就痊。不意本月初十日,遽尔长逝。时事方殷,失此良弼,予怀震悼,曷可胜言?本日临邸奠醊,追维畴昔,眷念成劳。恭亲王著赐谥曰“忠”,入祀贤良祠。守卫园寝,添设丁户,四时祭祀,官为经理,伊孙溥伟著即日承袭亲王,用示笃念宗亲,怆怀贤辅至意。

这道圣谕明显表明,当时宫中党派纷争对慈禧有直接影响,尽管名义上,慈禧太后已经将政权交给了光绪皇帝,但是,只要她愿意,她依然是大清王朝的唯一独裁者,可以时刻发挥自己的权威。光绪皇帝接着,以自己的名义下发了一道圣谕,一看便知,完全是慈禧之前那封的附属品而已。紧接着,慈禧又下一诏,呼吁朝中大臣要像恭亲王一样恪职尽守。谕旨的结尾,称恭亲王的遗折建议皇帝不论何事都要听从慈禧太后的意思,要组建一支有效率的军队,整饬吏治。

恭亲王之死影响极深刻。他的聪明才智曾经引导满族统治者作出正确决定,他去世后,满族就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代表人物。除此之外,恭亲王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压制住了满人过分排汉反外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很有可能会泛滥成灾。

恭亲王是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唯一仍然在世的,所以拥有可以与慈禧相抗衡的地位和实力,这是其他亲王不能比拟的。假设他依然在世,就不会发生后来的义和拳运动。另一方面,光绪皇帝也经常参考、听取恭亲王的建议。恭亲王逝世后,光绪皇帝才开始轻率地听取康有为及其同党的意见,实施改革。恭亲王并非执迷不悟的保守主义者,但是针对改革中的许多措施,也定会反对并加以指责。对翁同龢而言,恭亲王之死,是很大的损失。他深知,恭亲王是他难得的挚友。

恭亲王死后不久,翁同龢向光绪皇帝引荐康有为,称康有为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同时他希望康有为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这样自己便可以利用康有为增强南党势力,对抗满族,最重要的是对付他的宿敌刚毅和徐桐。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康有为会建议皇帝与慈禧太后对抗,甚至计划谋害太后。他仅仅希望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党派的势力而已。光绪帝接受了他对康有为的引荐,于1898年6月14日,即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召见了康有为。

翁同龢对朋友兼同僚廖寿恒说,等觐见结果出来之后,再做定夺。如果康有为给皇帝留下了好印象,他就继续留任,否则,他会请辞。他又说,如果端午节皇帝给自己送来寻常赏赐,那就意味着自己还没有危险。他希望能够逃脱慈禧太后对自己的敌意,不要像广东的副职张荫桓那样随时都可能被罢免。后来的百日维新中,张荫桓成为光绪帝的左膀右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月20日,翁同龢请了一周的病假,想避避风头,他深知数日之内,朝廷将发生巨大变故。23日,光绪皇帝颁发了第一道变法圣旨。此前,皇帝已经就圣旨一事到颐和园征求过慈禧太后的意见,还特地召见了荣禄。慈禧向他保证,只要改革措施不侵犯到满族人的特权,她不会对政策加以阻挠。同时,她称翁同龢正在煽动一项排满运动,如若进展成功,大清的统治将岌岌可危,因此要求皇帝即刻将翁同龢撤职。荣禄极力向皇帝推荐一个有名的进步人士,即湖北总督陈宝琛的儿子。这很有趣,因为在欧洲,荣禄反对变革这一观念极为盛行。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迫使他转而反对这个自己一手推荐上来的官员,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观念有变,而是因为改革者的政策正朝着意想不到、越来越危险的方向发展。

光绪皇帝颁发的第一道变革的圣旨内容如下: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妥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狃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国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着切于时务者。宝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竟腾其口说,务求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各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各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第二天,殿试成绩揭晓,光绪皇帝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在旧制度下举办科考。原定的第一名是一个江苏考生,但是慈禧太后改变了名单顺序,将那令人垂涎的第一名给了一个贵州考生,以此表现她对翁同龢出生地江苏的不满。同时,朝廷下旨,建议皇族成员到欧洲留学,即使是血族亲王也被鼓励出国,调查国外的政治状况。这些改革圣旨,在众满族官员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史以来第一次,他们感觉到大清统治受到了威胁,王朝特权的古老壁垒处于危险中。孟子本人曾经说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第二天一早,翁同龢请假一周后回朝,和往常一样,早晨四点钟,天还未亮,便前往颐和园,参加军机大臣会议。但他却从御前大臣那里接到了一份罢免自己一切官职的上谕。这是慈禧代表满族党派所采取的第一步公开举动,明显是慈禧太后胁迫光绪帝所书,这封圣谕的内容如下:

谕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近来办事,多未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查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在毓庆宫行走多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着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另有一道圣旨,可以明显看出,此时光绪皇帝已经完全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下。圣旨中称新授二品大员,必须到太后那里谢恩。自从甲午战争之后,慈禧便不再每日朝见,而只在重大国家庆典上接见群臣。但是,从这一天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同一天,她还发布了一道圣旨,将荣禄调往天津,担任直隶总督。第二日一早,荣禄和康有为接受召见。皇帝命令荣禄重整直隶步兵,同时希望荣禄能够在这次变法维新中忠心耿耿,竭诚听令。之后,光绪帝与康有为谈了几个小时,其会谈多是如此(但这是唯一一次在公报中有记载的会谈)。

康有为内心痛恨慈禧,却也非常畏惧慈禧。一开始,他竭尽全力在皇帝面前诋毁慈禧太后,让皇帝对太后产生偏见。他一再重申,慈禧太后支持变法纯属假象,并非真心。他还严厉指责她在颐和园沉迷酒色、生活肆无忌惮、奢侈堕落,称南方民众之所以反对满族的统治,都是因为慈禧太后不得人心。他还将慈禧的私生活和唐朝武则天那臭名昭著的私生活作对比,建议皇帝将慈禧打入冷宫,称慈禧是变法之路上最大的障碍。

很快,皇帝便彻底被康有为的言辞折服,对其言听计从,之后皇帝下发的每一道圣旨,都有康有为辅助。

中国人普遍认为,康有为热衷于改革并非没有半点私心,并非如其所说仅仅是为了富民强国,实际上,他想要依靠对皇帝的影响,获得参与朝政的大权,利用皇帝感情上的柔弱,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他如此抨击谴责慈禧太后及荣禄,并非出自真正的爱国之心,而是因为他心里清楚,只要慈禧重掌了政权,他的野心及雄心壮志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位置和权力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