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1
11087100000007

第7章 首次垂帘听政(1)

载垣的逆谋计划被彻底粉碎,几位主谋也受到了严厉惩治,慈禧此时稳坐大清宝座(由于东太后并不十分关心政事,所以慈禧相当于一人专权),可以说是大清唯一的掌权人。

在登上摄政宝座的第一年里,她行事小心谨慎,深藏不漏,从不明目张胆地总揽大权,以免被怀疑有篡权的野心。即便如此,她依然不失时机地学习如何处理国事,并不时拉拢重臣,获得更多的拥护与支持。

慈禧首次垂帘听政(1861-1873年),可以说是她实行统治的尝试性阶段,一方面初次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揽权的嫌疑。二度垂帘时期(1875-1889年),尽管个别圣谕是以自己的名义颁布,但实际上她包揽了官员的任免大权和对赏罚属下的权力,由此在群臣中威望极高,受到拥护与爱戴,在高官之中深得人心也颇富盛名。

同治皇帝是先皇的儿子,法定皇位继承人,因此在同治年间,太后摄政实行的是垂帘听政,也就是在朝堂上挂上帘子遮挡,太后端坐帘子后听政。到了光绪帝年间,慈禧取消了垂帘听政,改摄政形式为训政。原因在于,与同治皇帝不同,光绪帝是由两宫皇太后钦定的皇位继承人,而非真正的皇子。严格来说,垂帘听政后期(1898-1908年),慈禧已不单单是在垂帘听政,她已经掌握了朝廷上下的一切大权。这个时候,她不再像之前那样遮遮掩掩,而是毫无顾忌地展示对权力的迷恋,加上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皇帝对她来说已经无足轻重。每日,慈禧端坐在龙椅上,接受群臣觐见,皇帝则如同傀儡一样,呆坐在一旁。就这样,慈禧成为人人尽知的老佛爷,大清王朝独一无二的统治者。

执政之初,慈禧深知,自古以来中国民众不认同女子掌政,认为这样有违祖制。即便是八世纪时的那位伟大女主——武则天,也被民众议论为篡权谋位者。汉代的吕皇后(据史者记载,慈禧与其性格颇为相似)才能过人,通过巩固强化政权,使汉王朝得以繁荣强盛。尽管她如此赫赫有功,却仍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同。

慈禧熟读经史,从历史记载中她了解到,尽管皇太后摄政不符合国家原则及祖制,前朝的几位太后依然选择在国家政事中发挥至高权力,权衡之后,她决定效仿前人实行太后摄政。

三位逆谋主犯除掉后,都察官及众大臣敦促慈禧以同样的方式处置那些同党和教唆者。恭亲王尤其心急,即便不是为了报复,也是为了惩罚那些在咸丰皇帝逃往热河几个月中屡进谗言的人。然而,慈禧此时却显示出了一名政客应该具有的大度宽容。执政初,慈禧便认为牺牲者越少越好,一个牺牲者往往意味着株连到整个家族乃至朋友,所以若能少杀一人,便能拉拢一个家族。罢黜了怡亲王在军机处的全部同党后,惩办其他逆谋同党的力度相对轻缓了许多,以下两个例子足以证明。

当时的吏部尚书陈孚恩,是第一个劝说咸丰皇帝逃亡热河的官员,先帝驾崩后,又是唯一被逆谋赞襄大臣召到热河的官员。他的罪行证据确凿,但慈禧也仅仅是将其革职。另一位是内务府的官员,他曾于1861年春季谎称京城之中叛乱将近,极力劝阻咸丰皇帝返回京城,实际是为进一步实施逆谋计划,如此重罪,也仅仅是被革了职。逆谋计划粉碎后,京城许多官员便想趁机打击报复政敌。所以为压制朝中刮起的打击报复之风,慈禧发布了一份诏书,称只是想惩罚几个主事而已,那些教唆者及同党将会从轻处理。慈禧做事一贯如此,目的达到后,便转而采取怀柔政策,既谨慎又宽容。她心里清楚,载垣及其同伙如果没有得到众多高官的支持和拥护,是不敢轻举妄动策划逆谋这样危险之事的。这一次她决定只要自己的统治不受威胁,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们要么宽恕,要么从轻处理。后来,慈禧再次采取了这样的怀柔政策,因此被民众,尤其是北京民众赞誉为宽容大度之主,这也是她复杂个性中真实的一面。

逆谋已被粉碎,慈禧于是通谕大小臣子:“惟当各勤厥职,争自濯磨,守正不阿,毋蹈陈孚恩等恶习。”在另一封圣谕中,她又强调,知情不报与公然叛变一样罪大恶极,委婉地批评了朝中诸王及大臣不敢揭发逆谋之事的怯懦畏缩,并强调以后如若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知情者应及时禀报。她告诫皇族应该以载垣等三位逆谋头目的下场为戒,若敢篡权谋反,所受处罚将更为严厉。

垂帘听政的第一步是确定新皇帝的年号。之前,逆谋亲王已经选好“祺祥”,意为“幸福吉祥”,但慈禧读书甚多,认为此年号笔画过于冗长,实在不妥,因此改选“同治”。她之所以废掉之前的“祺祥”实际上是想要人们尽早忘记逆谋一事。“同治”意为“天下大同、天下有秩”,一方面希望早日平定国内叛乱,另一方面希望朝廷统治能够太平顺利。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皇帝来说,这两个年号并没有什么差异。

下诏修改年号的当天,两宫太后又下一旨,接受众臣所奏请的垂帘听政的建议,还假意地推脱了一番:

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据王大臣等所议,详加披阅,援据典章,斟酌妥善,著即依议行。垂帘之举,本非意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该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以期措施各当,共济艰难。一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王大臣仍当届时具奏,悉复旧制,钦此。

紧接着,她们又以皇帝的名义颁布了圣谕,感激两宫太后摄政,并承诺待亲政之年,必报答两宫皇太后慈爱之恩,孝养二老。

垂帘听政时,两宫太后在养心殿的东暖阁召见众大臣。除了大型的宫廷典礼,在其他场合,皇帝的叔伯以及四位兄弟皆不必行叩头礼,这也间接地表现了皇帝对其家族长辈的尊重。刚刚接受垂帘听政,两宫太后即被加封了尊号。尊号中一个字即意味着每年要从国库拨款十万金(按当时计算,相当于两万英镑)。皇太后获尊号慈安(慈祥安谧),叶赫那拉氏获尊号慈禧(慈祥吉祥),两人一为东太后,一为西太后。自此之后,她们接受了更多的尊号。慈禧七十大寿时,尊号多达十六个。七十大寿上,光绪帝要(并非情愿)为她增加四字尊号,她谦虚婉拒了。病死之前,慈安的尊号也多达十个。三十岁生辰时,两宫分别被加封两个尊号,同治皇帝即位时又加两个,同治皇帝染上天花至驾崩间,由于两宫摄政有功,各加两个,四十岁生辰时加封两个。慈禧五十岁生日时,再次获加两个尊号,光绪大婚时加两个,六十大寿时加两个。所以最终慈禧的完整尊号特别长,非常难记,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意为 “慈祥,吉祥,端正,天佑,安康,健康,昭著,安乐,沉着,完美, 长寿,恭敬,敬重,崇拜,杰出和高贵的皇太后”。

垂帘听政初期,慈禧有必要极力拉拢、迎合恭亲王。她与东太后赐予恭亲王“议政王”头衔,相当于政府顾问之职。后又再下一旨,将先帝赐予他的亲王爵位改为世袭制爵位?。两宫太后执意授予他这两项封赏,然而恭亲王坚持不受。其实,慈禧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国事顾问,她这么做只是遵行礼节而已。最终两宫太后妥协,暂时只授予他议政王之职,称世袭爵位的事宜会另加讨论。此时,叶赫那拉对恭亲王之前的极力相助依然心存感激,为表谢意,她封恭亲王的女儿为格格,准许她乘坐黄色轿子。这位格格对慈禧,尤其是慈禧晚年影响很大,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时期尤为明显。

注释:①世袭爵位在每次的世袭过程中要降一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