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10

第10章 情感早教的几点注意事项(7)

北宋人查道为人敦厚,秉性正直,曾任宋真宗的龙图阁待制。有一次,查道外出巡查自己所管辖的地区时,见路旁有上好的甜枣,随从人员就从树上摘下来拿给了查道。查道要随从人员按价付钱,可此时不见枣树的主人,查道又急着赶路,于是,查道就按甜枣的质量,计算出甜枣的价钱,然后将应付的铜钱挂在树上才走。

杨震拒金

东汉时的杨震在担任荆州刺使时,发现秀才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改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王密对他照应得无微不至。到了晚上,王密悄悄来到杨震住处,见室内无人,便捧出黄金10斤送给杨震。杨震连忙摆手拒绝说:“以前因为我了解你,所以举荐你;你这样做就是你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轻声说:“现在是夜里,没人知道。”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羞愧地退了出来。杨震为官公正廉洁,不接受私礼,其子孙也是蔬食步行、生活朴素。有些老朋友劝他置点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用这样的好名声作遗传,不是十分丰厚吗?”

培养孩子知错能改的习惯(适用阶段——幼儿园)

知错能改的教育意义

过错是人人都有的,人不怕犯错,怕的是知错不改。如果勇于改正、面对自己的缺点,那么缺点就会变成优点。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左传》中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都是强调知错能改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知错能改的教育细节

细节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给孩子们讲述知错能改、知错就改的重要性。

细节2:鼓励孩子大度和坦诚,不要因为争一些面子之类的东西而不好意思去承认和面对错误。

细节3: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控制力,能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认识错误并改正。

细节4:有的时候,孩子口头上认不认错并不是最重要的。当孩子犯错时,不一定要他口头认错,只要他今后不再犯同样错误,也一样可以达到知错能改的教育目的。

知错能改的教育案例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王很看重蔺相如,引起了大将军廉颇的妒忌。廉颇很不服气,一直想给蔺相如难堪,但蔺相如都忍让着。下人很不解,问蔺相如:“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为什么要让着他?”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回答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他接着说:“因为我们团结,所以秦国不敢打我们,如果我们内部不团结,赵国就危险了。”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非常惭愧。他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认错。

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登基后,三年之内,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奏王上,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此后楚庄王励精图志,终于成为一代霸主。

培养孩子刻苦学习的习惯(适用阶段——小学)

刻苦学习的教育意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功无不与刻苦学习紧密相关。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刻苦学习的教育细节

细节1:让孩子养成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如果可能,在进入学习状态前做一些小仪式,比如摆个姿势,戴上学习帽等。就好像在运动前做准备活动一样,给身体一个提示。

细节2:让孩子把学习划分成可控制的小块,每次专心学好一块。

细节3:学习的时候可以记笔记、划重点、自问自答、组织讨论、融会贯通、形象化概念等,让孩子在学习时保持大脑的活跃。

细节4:好记性的秘诀就是多复习,重复是学习的不二法门。让孩子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刻苦学习的教育案例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文不识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后来迁任博士。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与同伴一起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培养孩子奉献爱心的习惯(适用阶段——小学)

奉献爱心的教育意义

奉献爱心是一种主动、自由、愉悦的利他行为。奉献爱心可以使自己感觉到一股荣誉感和自豪感,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奉献爱心能够帮助别人,使学业或者生命等得到延续,会使他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增强他人报答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奉献爱心使社会这个大家庭能够在爱的环境下运行,使社会更加和谐、温馨。

奉献爱心的教育细节

细节1:给孩子播放关于爱心的一些歌曲。如《把爱心点亮》、《让世界充满爱》等。

细节2: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爱的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让孩子们看一些关于爱的童话电影,如《白雪公主》等,告诉孩子什么是善良和美丽,什么是邪恶和丑陋。

细节3:让孩子每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表达爱心的事情。事前应和父母沟通,告诫父母要允许孩子表述爱心而不能斥责去学习或者其他的。比如给爸爸递拖鞋,帮妈妈倒杯水,帮爷爷捶背等。

细节4:告诉孩子们一些爱心习惯,比如坐车给老人等让座,乘电梯站左边,不乱扔果皮纸屑等。

细节5:给孩子们讲述父母工作的历程,让孩子们体验父母工作的辛苦,让孩子懂得感恩图报。

奉献爱心的教育案例

闵损芦衣

孔子有个叫闵损的弟子,字子骞。闵损小的时候母亲死了,父亲娶了继母,生了两个弟弟。这个后母天天虐待闵损。有了棉衣,全都给两个弟弟穿,而给闵损衣服里塞的全是芦花。一天,闵损牵着牛车载着父亲出门,因为芦花不能御寒,冻得瑟瑟发抖,结果牵的缰绳掉到地上。父亲认为他很没用,看那瑟瑟发抖的窝囊样越发地窝火,便拿鞭子狠狠地抽闵损。闵损一点都不反抗,任由父亲抽,结果一直抽到衣服裂开,芦花随着鞭子飞得满天都是,父亲这才明白这孩子是给冻的,自己那恶妻虐待了孩子,而他却不明就里还抽打他。

怒气冲冲的父亲找到后妻,要休了她给闵损出气,女人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这时闵损却拦住了父亲,跪在地上求父亲原谅后母。他说:“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个人受冷,没了母亲却要三个孩子一起受冷,既然如此,何不我一人承受呢?”父亲见他跪地恳求,便饶过了后母。后母见闵损如此有德,非常感动,从此以后待他和亲儿子一样,再也不厚此薄彼。

爱心传递

美国东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从小镇驾驶着汽车往家赶。他的家离小镇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中间是一大段崎岖的林间沙路。

一路上冷冷清清,狂风卷着雪花肆虐地狂舞着,天开始黑下来了。“老天保佑,汽车千万别出什么故障。”克雷斯心里想着,不由得踩紧了油门。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车子在驶过一个高坡时,由于剧烈的颠簸,机器发生了故障,无法再前进了。“修车的工具都放在家里了,怎么办?”野地里四处无人,这条路白天也很少有人走。就在克雷斯焦急万分的时候,远处隐约传来了马蹄声。一会儿,一个中年人骑着马过来了。“先生,我的车子坏了,您能帮帮我吗?”克雷斯近乎哀求地说。中年人二话没说,纵身从马上跃下,解下缰绳,系在了汽车的保险杠上。“没问题,这家伙很有劲儿。”这个人拍了拍马背笑着说。就这样,走了很长时间,终于把克雷斯的汽车拉出了树林,并把他一直送到了家。克雷斯拿出了钱,“先生,真是太感谢您了!我该付您多少钱呢?”中年人说:“不用了,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许多的人。每当人们要对他表示感谢时,他总是把那中年人要他承诺的话告诉他们。

六年后,在一次山洪暴发中,克雷斯被围困在一个小岛上。四周是望不到尽头的洪水,克雷斯又饿又冷,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他几乎绝望了。就在这时,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撑着一只小木筏出现了。克雷斯使尽了浑身的力气拼命地呼喊……那个青年终于听到了,他把小木筏划到了克雷斯的跟前,克雷斯得救了!当他们到了安全的地方后,克雷斯要对这个青年表示感谢,青年竟说出了克雷斯曾经听过的那句话:“我不要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适用阶段——小学)

文明礼貌的教育意义

文明礼貌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个人来说,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文明礼貌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文明礼貌的教育细节

细节1:在孩子中推行礼貌文明用语,每天问好等。

细节2:教会孩子们一些文明礼仪常识。比如如何吃西餐,如何开会后整理座位等。

细节3:排演一些小话剧,模仿一些过马路、买东西、坐车等场景,讲评什么是文明礼貌。

细节4:拒绝脏话例行行为:让孩子们每天写日记中讲出自己文明礼貌以及遇到的不文明礼貌的几件事情。

文明礼貌的教育案例

无礼之举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男人,他想要去一座观音庙,于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镇。走着走着,他越来越迷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这时,他身边刚好有一个老伯伯走过,他一把挡在老伯伯前,大声吼道:“喂,老头儿!快告诉我观音庙在哪里!还有多远啊!”老伯伯望了望他,平静地说:“无礼(五里)。”于是那个男人往前走了五里,可是还看不到他想到的那座寺庙。这时候,他寻思着老伯伯的话,突然明白了什么……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张良拜师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比我后到?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习惯(适用阶段——小学)

体育锻炼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