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妨借鉴“山峰原理”,采用“扬长”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优点可以辐射其他缺点,也可以帮助孩子控制其他缺点,提升孩子人生的优势。也许你的孩子只在某一方面优秀出色,父母可以一点点地放大孩子的优点,使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觉。
六、贬低老师的威信
父母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特别不爱听老师的话,仿佛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没有缘由的抵触情绪。其实,原因可能来源于我们的父母平时无意中在孩子面前指责过老师。比如有的家长开完家长会回来会跟孩子说:“你们班怎么找了这么一个老土的老师?”还有的家长可能因为与老师的观点不合,甚至冲到学校当着学生的面与老师争吵。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摧毁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老师丧失了威信,无法使孩子相信老师并向老师学习。这是一些父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七、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像战斗
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如同一场战斗,时刻面临风险、失败、机遇、胜利。在战斗的过程中,往往父母的精明、强势会导致孩子无崇拜。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事业很成功的父母,在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够强时,或达不到他们的希望时,他们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是打、骂和强迫等,这常使孩子失去了自尊、信心和勇气。这些在家中与父母战斗失败的孩子,也会失去走出家门去与别人“战斗”的勇气。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战斗中,父母要战胜的应该是自己,要学会放弃权力和虚荣,必要时哪怕输掉自己的尊严和自私,弯下尊贵的腰,为的是不让自己的孩子一出家门就觉得很失败。
八、找到教育孩子20%的关键点
教育孩子走向成功,80%来自努力,而另外20%也是一些关键因素。那么父母如何才能找出那些平时我们忽略的20%的关键点,使孩子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首先,我们应了解大脑的秘密,掌握高效率使用大脑的规律。专家推荐了一种脑电波音乐(如罗扎诺夫高效记忆音乐),这种音乐往往是连续不断的管弦音乐,听者感觉如同被水包容一样,可使心态恢复安宁、平静,这种音乐还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等症状。其次,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以及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孩子的学习类型分为三种: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即尊重孩子的客观性和本性,做到因材施教。学习能力有六大指标,分别是:阅读、记忆、分析、理解、选择和判断。其中,阅读和记忆是基础。这些能力并不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家长耐心地指导。再次,父母还应找到孩子的优势方面和特长领域。
九、不注意孩子的饮食结构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饮食结构,不宜让孩子吃大量的肉等酸性食物,吃太多的酸性食物会导致困乏无力,可采用豆类、海洋食物等来代替或补充动物蛋白;多吃果蔬,多食用碱性食物,因为碱性食物可使脑细胞活跃奔放。另外,很多孩子都爱喝碳酸饮料,但是喝太多的碳酸饮料会让大脑老化。合理的饮食结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教育领域流行的一句话。自从这句话的诞生之日起,仿佛一夜间,这个仅仅十个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吹乱了无数家长的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青岛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亲自听讲座,专家的各种教育秘方她都拿来尝试,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在青岛少年宫附近买了一套最贵的但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让我如愿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现在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妈妈,因为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经常会出现误差。她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希望孩子的每一个表现都是优秀的,但这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总是在跌倒中学会爬行、学会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迸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训练来完成,不可能每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标准。仅仅因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就失望,就断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上海,一位妈妈说她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主要是拒绝他的父母进屋,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我们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父母的关心,拒绝父母的爱。父母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这样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教育,我们怎么能不痛苦呢?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家长不要把“笨”字常挂嘴边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字,经常被我们家长挂在嘴边。我们希望孩子聪明,怕孩子笨,就不时地用你真“笨”,来伤害孩子。
几年前,一位作家去昆明演讲。晚上,作家随便在外转一转,经过一家茶叶店。当作家走进这家店时,他看见店里一张很大的茶桌后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很漂亮,大概四五岁的样子。于是,作家对小女孩说:“是你在看着这个店吗?你能告诉我,你的茶叶多少钱吗?”小女孩看着作家摇摇头,然后说:“这儿的茶不卖。”正在这个时候,她的妈妈从作家身后走了进来,作家转身对她妈妈说:“你的女儿真能干,在给你看着这个店呢,她告诉我,这些茶叶不卖。”没有想到,这位妈妈立刻眉毛竖起来,愤怒地用第二个手指头指着孩子说:
“你这个孩子,真笨!”
这时,作家回头看了看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刚才灿烂的笑脸突然间阴沉下来。作家转过身,对这位年轻的妈妈说:“从现在开始,请你答应我,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请你一定不要对你的女儿说‘你真笨’。”
这位妈妈先是愣住了,紧接着她笑了:“这样说她就不自信了,对吗?”
小女孩看见作家跟她妈在对话,她转身跑了。
作家问这位妈妈:“能告诉我,你的女儿都会干什么吗?”“噢,我的女儿很能干,她会洗袜子,也能帮我擦桌椅板凳,还能帮助我看店。”作家说:“哦,原来你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儿。”
正在这时,小女孩噔噔噔跑进来了。作家对小女孩说:“刚才你妈妈告诉我,你特别能干,会洗袜子,能帮妈妈做家务,是这样吗?”刚才还一脸阴沉的小女孩,突然间脸放晴了,她脸上挂着笑说:“真的,我会干很多事情呢!”
“那你会读书吗?”“我会啊!”“你会读什么?”“我会读《论语》。”“那好,你能现在给我们读读吗?”小女孩噔噔噔跑上楼,找了一本《论语》来。在她上楼的时候,她妈妈告诉作家,这个孩子啊,爱干活,就是学习不好,她学习可费劲了,很笨,学得特别慢。
谈话间,她拿来《论语》。作家说:“请你打开,来给我们读一段《论语》。”这时,作家发现她低下头,胆怯了,捧着书,却不敢读。面对一个陌生人,面对妈妈灼人的目光,她紧张了,害怕了,因为她从来没自信过。面对一个陌生人,她自然胆怯。
她一直不开口。后来作家说:“这样好不好,我读一句,你读一句?”她点点头。作家读一句,她跟作家读一句。一起读《论语》开篇的“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续读了三遍,她没记住,读了五遍,还没记住。这个时候,她的妈妈表情变了,一次又一次地说:“你看!我说她笨你不信,是不是真笨!”作家用眼神一次次地暗示她不要说。当作家和她一起读了二十遍,她终于可以大胆地读了。
后来,经过20遍的反复训练,这个小女孩能够非常熟练、准确、生动地诵读,后来,她来兴趣了,她发现:噢,原来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她告诉作家:“我还有很多书呢,我到楼上去拿。”但那个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为什么会轻易地说一个孩子笨?
因为我们对孩子没有耐心!我们不知道孩子记忆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大量信息的输入,以及反复输入(也就是诵读)的。
我们没有等待,我们让孩子读这么生疏的、两千多年前的句子,这些词汇对她来说真的是太陌生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她怎么可能读两遍就记住呢?不可能!她需要读10遍、20遍、30遍,甚至100遍,才能够真正地铭刻在心里。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烂熟于心,脱口而出。你没有烂熟于心,就没有办法脱口而出,何况一个四五岁的孩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家长不是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记得慢的原因,不去了解一个两岁、三岁、五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发育、心灵生长、身体骨骼肌肉协调的过程,不给孩子反复训练的机会,而是单方面地认为孩子个个都是神童,讲两三遍就应该记住,如果孩子没记住,就是“笨”。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孩子听了三遍没记住,家长就认为孩子笨。其实问题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上学之前准备不足,词汇量不足,阅读量不足。就像我们学英语,如果只会5个单词,你听老师给你讲英语课,是完全听不懂的。如果会500个单词就轻松多了,要是会2000个单词,就可以上中学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平时生活中积累的词汇、知识量,他们具备的各种学习能力,如果能达到小学一年级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表现得从容快乐。而让孩子从容快乐地学习,是需要在幼儿期我们耐心的帮助和指导的。
当孩子得到激励,得到承认时,看见自己进步了,她自然会兴奋,一兴奋就会废寝忘食,而家长总是急于求成,如果孩子不成,就简单粗暴地说孩子“笨”。
在“笨”字的笼罩下,孩子不会自信,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毒害心灵的病毒公式
提起这个公式,恐怕80后的孩子们最有发言权。据调查,许多80后青年存在的焦虑、恐惧心理都与这个公式有关。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式呢?
这个公式来自一个简单的推理,这个推理从一次考试开始,直接推测到人的一生。很多家长经常信手拈来地应用在孩子每次考试前后,给孩子施加压力。
你这次考试没得100分,就排不上前五名;
你排不上前五名,就当不上三好生;
当不上三好生,就考不上重点中学;
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