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是粒种子
11087200000043

第43章 压力面前儿童对情感的反应(2)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因而,将意志力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1.家长要经常为孩子选择有关培养意志力的名言、格言、警句来激励和对照他们的意志。要经常向他们灌输这样的理念: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会有始有终,都会获得高质量的结果。

孩子们年龄小,一般不会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所以家长们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读一点有关意志力方面的书,让他们从理论上对培养意志力的问题有所认识,日久天长,他们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2.要有意识地坚持培养意志力。每一阶段(学期、学年、一月及短时间内)家长都要帮助孩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没有计划就会让孩子放任自流。目标和计划既然可行,就必须始终坚持预定的计划,不论遇到什么障碍,都不改变原计划和目标。制定目标时要让孩子明白,困难是存在的,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把如何克服困难的措施制定在实施计划中,这样孩子就有目标可奔、有计划可循,既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又有克服困难的办法。

家长要经常督促孩子的目标完成情况,并随时帮助孩子修正错误,要鼓励他们坚持培养意志力,绝不能朝令夕改,随时降低标准而改变目标。如:每天背诵一首唐诗,每天必须检查,如果有一天家长忘了检查,第二天必须及时提醒孩子,补背前一天的内容,以保证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果家长做不到及时检查,及时监督,那么孩子的意志力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3.要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力的独立性。家长应指导学生独立地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要让孩子明白,家长不可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办,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自己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该记忆的知识,一定要记住,哪怕经过十遍八遍的重复。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独立个性。

4.对孩子的小伤、小病,不应过分渲染,要鼓励孩子带病学习,磨炼坚强的意志。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其实这里的“风雨”除了自然界的风雨外,还应该包括一些客观困难,如:饥饿、生病、委屈、劳累等。如果孩子连小伤小痛都熬不过去,何谈将来的大成就、大事业呢?

5.要求孩子每天记日记,回顾当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错误及时改正。此事虽小,只要能坚持不懈,一定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因为小事中蕴藏着大道理——培养意志力的坚持性。

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里所说的“榜样”有三层意思:有坚强个性的时代英雄、同学中有鲜明个性的优秀学生、孩子自己的成功经验。孩子心中的时代英雄可能是歌星、影星、足球明星……不管家长对这些星有何看法,绝不要随意去贬低他们,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事业有成的人,肯定具有特殊的个性,家长们要引导孩子们学习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同学中也有许多具有坚强个性的优秀学生。对于同学中的优秀学生,孩子们很容易视而不见,做家长的就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在一起谈心,多观察别人的优点,多分析成功的原因,让孩子明白,榜样就在同学当中。孩子自身可能有各种缺点,学习成绩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他总有成功的一面。比如,某一阶段学生情绪调整得比较正常,自然在学习上会用心一些,该记的也记了,该背的都背了,这阶段的考试成绩很可能有些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由原来的40分增加到50分,做家长的都要及时帮助孩子总结进步的原因,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孩子感到有付出就有收获,再坚持下去就会有大收获。孩子们天性喜欢表扬,受到表扬心情会更好,学习也会更努力,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孩子肯定会进步的。

当然,培养意志力并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自始至终,坚持不懈,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良好的意志力一旦养成,当孩子面对压力时,不会感觉到不知所措,不会被压力压垮,而会形成昂然向上战胜一切压力的斗志。

§§§第三节压力面前情感反应的案例

老船长的“压力效应”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一个年轻的水手嘟囔。

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逐渐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当然这种负重是要根据船的承载能力来界定的,适当的压力可以抵挡暴风骤雨的侵袭,但如果是船不能承受之重,它就会如你们担心的那样,消失在海面。”

那些得过且过、没有一点压力的人,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船,往往遭遇一场风浪便会被打翻。而那些负荷过重的人,却不是被风浪击倒,而是被自身的负重所击垮。这就是“压力效应”。

永远要坐在前排的玛格丽特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大多数人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走人生之路,所以只能成为普通人。那些沿着阻力前进,敢于挑战压力的人,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小镇,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个要求可能太高了。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每个学生用五年时间来学习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玛格丽特不单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届当选为英国保守党的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要坐在前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在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不是很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人生的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

怎样改掉坐不住的习惯

习惯是长时间逐渐养成的,是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它往往是不假思索就自动作出的反应,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成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导致一个人行为偏差,更严重者将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

上海有一个三年级的男孩子,写作业总是坐不住,妈妈说了很多遍都没有用。妈妈着急,就向一个心理学专家请教。心理学专家教给妈妈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妈妈回家后开始实践心理学专家传授的方法。

第一步就是观察清楚原因,孩子为什么总是坐不住。孩子在写作业,妈妈坐在能够看到孩子的地方,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个孩子写一小时作业站起来了七回,一会儿拉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有没有动画片,一会儿站在窗前看看谁在院子里玩了,不到十分钟站起来一次,半天不坐下来。

第二步就是引导。妈妈就给孩子说:“儿子啊,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肯定能够学好,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一下,你一个小时站起来七回,是不是有一点多了?”儿子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妈妈接着说:“儿子,我看你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三回差不多了吧。”儿子就:“三回就三回。”妈妈说:“儿子,军中无戏言,如果你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当天晚上6点的动画片随便看,妈妈绝不干涉。”儿子听了很高兴。妈妈又说:“你先别高兴,有奖励就会有惩罚,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3回,当天晚上什么电视都不能看。”儿子说没有问题,这样,母子达成了协议。

第一个星期下来儿子有三天做到了,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到了晚上6点大摇大摆地去看动画片,很自豪。但是有2天就给忘了,一到晚上6点就条件反射,“妈妈,求求你让我看动画片吧,我一定好好学习,我再也不站起来了。”妈妈说:“不行,男子汉说话算话,怎么能出尔反尔呢?不能看。”孩子耍赖也看不到电视。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儿子写作业时每次都能做到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3回,妈妈说:“不错啊,你很有潜力,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2回能够做到吗?”“2次就2次。”第二个月站起来2次,第三个月站起来1次。三个月之后,儿子一小时写作业基本上不站起来了。经过3个月的训练,孩子养成了一个专心写作业的习惯,改掉了坐不住的习惯。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但是,要使孩子做到自我控制,还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启发和引导他们“如何做”。通过对挫折和困难的反思,可以使孩子懂得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和回避,因为困难专找胆小鬼,你进它退,你退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