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事艺术大全集
11087800000083

第83章 办事的语言艺术(6)

第二,避浅薄。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词不达意,只知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男婚女嫁。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必然痛苦难当,忍无可忍。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不可能诸事皆知,应当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第三,避粗鄙。粗鄙指言语粗野,甚至污秽,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遍及两性,不堪入耳。言语粗鄙乃交际之大忌。

第四,避忌讳。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讳之词与所代之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礼貌用语之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

古人云:“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意思就是说,我们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意指口才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可以体现其个人能力和个人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擅长说话的人受人尊重,反之则被人轻视。口才是人际交往的桥梁,是获取成功事业的好帮手,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条件。假如你想处处有好的人缘,得到别人的尊重,拥有完美人生,那么,在说话时就要做到尊重别人。

别人说话时,要做到聚精会神,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你不时朝窗外观看来回行驶的汽车,或低头只顾自己修剪指甲,或面露不耐烦的表情,这些都是不礼貌的,都会让对方对你产生反感。

牢记别人的名字

在日常应酬中,如果一个你并不太熟悉的人能叫出你的名字,亲切感便会油然而生。相反,几番接触后,对方还是叫不出你的名字,你便会产生一种疏远感、陌生感,以致增加对方的心理隔阂。当你记住别人的名字时,同样,他人也会对你产生亲切感。细节决定成败,做好了这个细节,你会更受人欢迎。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还有什么能比我们自己的名字更悦耳、更甜蜜?”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名字也最动听。人际交往中,你牢记别人的姓名、生日、各种喜好等细节,就表示你在乎他。这不但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美国前邮务总长杰姆,46岁时当选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善记人名是其成功的秘诀所在,他记人名字的最高纪录可达5万个。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亦有此长。每当有客人拜访,他就要手下将对方,甚至对方司机的名字、爱好整理好交给自己,提前背下来。会见时,他会直呼其名上前相迎,对方常常为此惊叹不已。会见结束后,罗斯福又坚持送对方上车,目的只是与司机握手,亲切地叫着他的名字。这让司机激动不已:美国总统都知道我的名字!他不知道罗斯福只是在几分钟前背下来的,可能过了这一阵儿又会忘掉,但这位司机将牢记这一刻。

在一次聚会上,美国领袖的坐骑专制公司经理张伯伦,曾把机械师坎茨介绍给总统。几年后,当张伯伦带着机械师坎茨再次见到总统时,罗斯福竟然还能亲切地叫出他俩的名字,这使二人无比兴奋。为报效总统的异常惦记和知遇之恩,回公司后,他们精心设计,历时一年,专门为罗斯福制造出了一辆特别坚固精致的小车。

在一次宴会上,罗斯福看见席间有许多陌生的面孔,便找到一个熟悉的记者,从记者那里一一打听清楚了他们的基本信息,然后主动和他们接近,并叫出了他们的名字。当那些人知道这位亲切的人竟是著名政治家罗斯福时,大为感动。

叫出别人名字,可以赢得对方对你的喜欢和重视。重视别人的名字,会给你带来出乎意料的结果。

在现代管理中,熟知自己职员的名字是对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要求。事实上,做好这个小细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董事长宴请公司的代理商和经销商,董事长私下让秘书按每位来宾的座位依次记下对方的名字,这样,当董事长在饭桌上与每位老板交谈时,就随口叫出了他们的名字。这让大家惊叹不已又心怀喜悦,深为感动,生意也就顺利谈成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希望被别人重视,那么就应该先学会重视别人,而记住他人的名字,则是简单易行又收效甚大的方法。

记住对方的名字不仅是一种起码的礼貌,更是交际场上的一大技巧。对于轻而易举地记住你的名字的人,我们会顿觉亲切,有一见如故之感,当他来求我们什么事情时,我们怎好不全力以赴呢?

一家外国酒店档次很高,接待的是社会名流。其实这不足以显示其档次之高,你第二次到该酒店,服务员就会主动说:“某某先生,欢迎你第二次来我店。”如此服务才是其档次之高的筹码。

记住别人的名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这样的天才并不多见,但只要你掌握了记住别人姓名的技巧,就能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占有很多优势。因为,对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名字是世界上最亲切和最重要的声音。它可以成为结交朋友、洽谈生意、得到新的合作伙伴的通行证,而且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记住别人的名字呢?

1.事前做好准备

如果你在参加社交活动前提前对这些名字和头衔有所了解,再次听到它们时,就会很快地回想起。

2.初次见面时要集中精力

假如当你在第二次与人见面10秒钟后还不能叫出他人的名字,那是因为你与其初识时注意力没有集中。如果你对他人的自我介绍不甚清楚,就应该礼貌地请他再重复一遍。

3.特别注意

在大型聚会上,你应该预定目标,因为谁也不能一下记住好几个陌生人的名字。如果你告诫自己:“我必须要记住头发特长的那个人的名字”,你就会记住它。

4.脸庞形象化

死记硬背所记住的名字,或许转眼就被忘掉。但假如你把他的名字和脸庞以难忘的形象戏剧化,便会牢记于心。具体办法是:当你刚刚结识一张新面孔后,要聚精会神地凝视他的脸庞,看他是否有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头发和五官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选出一个,再将其形象化后放到记忆中去。

5.联想

一旦你已经记住了某人的特点,要通过联想将这个人的名字转换成一个难忘的形象,越简单越好。主要的联想方式有颜色联想、年代联想、地名联想、物体联想等。当一个新名字被戏剧化后,就要将它配到那个具有明显特征的人的脸上。如果你能使这些形象一一对应,就会轻易地回忆起这个人的名字。如果碰到极其特别的名字,不妨请主人作些解释。

6.不断重复

认识一个人后,在与他的交谈中,要尽量适时重复他的名字。这样在谈话结束时,这个名字已深记于心,下次见面时一定不会忘记。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难免与人打交道,记住别人的名字对我们还是大有好处的。一旦你掌握了这一门技巧,你也必会被人记住。记住别人的名字,也许能化解一次不必要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促进一次成功的商务谈判……

记住别人的名字不仅仅是尊重他人,还是善待生活的表现。对于一个商人或领导人来说,当你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名字库”时,你也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一般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名字很重要。记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轻易地叫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而亲切的印象。

说话要有分寸,切忌祸从口出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或许会有所疑问,事无不可对人言,为何不能和盘托出呢?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古人教导我们:守口如瓶,防意如诚。就是告诉大家说话要谨慎。

每个人都有许多秘密,我们或许一时冲动找人去倾诉,但如果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却是自找倒霉。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抛出一片心”未必能换取一片心。

魏晋时期的两位奇人嵇康和阮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大体相同,可是结果却大不一样。嵇康被杀,阮籍却得以终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前者口无遮拦,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一旦掌权,必处心积虑置他于死地;而阮籍懂得“口不臧否人物”,虽也放浪不羁,但得以终老。

祸从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多在说话当中演绎。头脑要做人的主人,嘴巴要做人的客人。下面这段话所言极是:“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人在高兴状态下,容易轻许诺言;人在醉酒状态下,容易胡言乱语;人在愤怒状态下,容易恶语相加;人在忧郁状态下,容易消极弱言;人在烦躁状态下,容易语无伦次……”一代文豪范仲淹就屡次犯了这个错误:

范仲淹少时家境清寒,辗转流离,攻苦食淡。26岁为止,先后在地方上干了10多年的小官。后经大诗人晏殊力荐,才调至京城任了个朝廷秘阁校理,这是一个校勘皇家图书的闲职。但不久范仲淹就闯了一个天大的娄子,令晏殊都目瞪口呆。

那是一年冬天,年轻的仁宗皇帝下诏令,将率文武百官给皇太后祝寿,并行跪拜之礼。这本是不合封建时代皇帝事亲的仪规的,但苦于太后之威,文武百官个个面面相觑,却无不噤声。谁料范仲淹不知轻重缓急,向皇上上疏直谏道:“君主只应以家人之礼侍亲贺寿,不应率着百官一起朝南面来跪拜太后,这有失圣体国威,实不足为法。”仁宗以为有理,听取了范仲淹的进言。但这却让皇太后心中忌恨。晏殊也深为不安,指责范仲淹如此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并会累及他人。范仲淹以一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回应晏殊。不久,范仲淹便被逐出京,做了河中府通判,这是首次遭贬。

但范仲淹的直谏并未因此而改变。在皇太后去世后,仁宗皇帝开始亲政,革除太后时的腐风弊政,严格官员任用制度,朝中从此气象日新。而这时仁宗打算废除郭皇后,郭皇后是仁宗年少时由太后做主册封的,仁宗实际上宠爱的是尚、杨二美人。郭皇后靠着太后撑腰,在后宫骄横不驯,常常为争宠夺爱与嫔妃闹得鸡犬不宁,仁宗一怒之下欲废皇后。宰相吕夷简因曾与郭皇后有隙,故指使他人以皇后九年不育为由上书废黜之。在吕夷简的怂恿下,仁宗废后决心更坚定。废后之事一时风雨满朝,议论纷纷。范仲淹闻之,便直谏仁宗。因事情紧迫,范仲淹又去与吕夷简理论,结果吕被驳得哑口无言。年轻气盛的仁宗皇帝却一意孤行,怒罢范仲淹。这是范仲淹因忠直不挠而第二次遭贬,时年46岁。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仍是祸从口出。景祐二年,范仲淹因功绩显著,又调回汴京升任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并做了开封

知府。而范仲淹依旧是禀性不改。此时的吕夷简羽毛丰满,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朝内人士多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就下工夫搞了个新闻调查《百官图》,进献于仁宗皇帝,尖锐地指出官员升迁的问题,痛责吕以权谋私。可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却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仁宗不察,三罢范仲淹。

事过八年,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春,由欧阳修力荐,“天子以仲淹众望所归拔用之”。于是,已届54岁的范仲淹又回京擢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三起三落的范仲淹依然禀性难易,壮心不已。这时,吕夷简养病赋闲在家,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实主朝政。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了一个一揽子改革方案《答手诏条陈十事》,且被允全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然而不及一年,吕夷简再次反扑。激烈碰撞下,仁宗退缩,改革告吹,并下诏解除范职。悲愤与无奈之下,范仲淹前往邓州做知州。

坦率并不是说无论什么都能直说,有时说话太直或许就会给你招来很多祸,切忌“祸从口出”。

社会上有人唯恐天下不乱,把别人的短处和隐私、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这必然会生成怨恨的种子。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说某某人的短处时,我们姑且听听,像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可信以为真,更不必记在心上。如果贸然把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十有八九会招致祸患。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然麻烦就大了。

小李是个天生藏不住话的人,话在嘴边不吐不快。于是,要是遇见观点相同的人,就会一颗心全抛了,悉数告知对方。正是为此,他没少栽跟斗,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有一段时间,他的工作比较清闲,想与同事们闲聊,刚开始只是天南海北天马行空,聊来聊去似乎就对对方放松了警惕,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放到脑后去了。他认为与同事们关系都比较好,没必要处处提防着。有一天,在别人说出了一个话题后,他就跟着把刚刚听到的一个消息说了出来,说过之后他也没往心里去。不久,领导就找他谈话,说是由于工作需要,要调动岗位,还说他工作能力强,此职位非他莫属。

他不知是计,还以为领导要提拔他,就高兴地答应了。可是,等他走后不久,有人打电话告诉他,这只是个阴谋而已,意在等他走了再找他碴子,然后找借口把他调离原单位。他不相信,那位同事又提醒了一句:你得小心你的那张嘴,祸从口出,即使是最信任的朋友也不能口无遮拦啊!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如今这个现实社会,因利益纠葛,到处都有小人,而且“易退易涨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到处都充满了陷阱。君子在明,小人在暗,说话稍有不慎,便有被套进去任人宰割的危险。“逢人只说三分话”并非奸诈,而是一种修养,是为了避免祸从口出。不过说话需看对方是什么人,面对小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为不少。

孔子曰:“不得其人言,谓之失言。”面对不太了解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如何呢?你自说自话,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不明对方的立场和主张,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是招祸呢。

所以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只因没有说的必要!否则,祸从口出。

缄口不言是不现实的,那就唯有小心谨慎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种保护措施。

说话需经大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思考。或许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就会得罪对方。

王勇受好友张明的妻子之托劝张明戒酒。一天,他碰上张明与几个同事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喝酒,他马上走过去说:“你看你,又在这里喝酒了!你妻子的话,你就是不听,等下喝醉了又耍酒疯,等着老婆收拾吧!”张明一听马上来气了,歪着眼睛瞪了他半天,气愤地说:“好啊!你算老几啊!我喝酒怎么啦?不关你的事!我就是要喝!你能怎么样?”于是,他又要了更多的酒,直喝到大醉。可想而知,一场内战在所难免。

男人最重视的就是面子,王勇当众说张明,张明当然会很生气。如果他在说话之前先思考一下,语气委婉一点,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