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清廉故事
11096800000010

第10章 鲁仲连 行侠仗义,不图名利

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年少聪明,勤学善思,口若悬河,以辩才周游各国闻名遐迩,为人排忧解难震惊天下却不收酬报,一生淡泊名利,十分注重操守,为时人所推崇。

鲁仲连不但善于思辨,而且注重时务,立志要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反对毫无实际意义的诡辩。当时的名士田巴能言善辩,曾以“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而服千人”著称,但年仅十二岁的鲁仲连却当面驳斥了他这种脱离实际的辩论。鲁仲连说:“办事情应当救急不救缓,而现在齐国三面受敌,国家危在旦夕,先生有什么办法解救现在的局面吗?”田巴哑口无言。鲁仲连接着说:“大丈夫不能为国家排忧解难,又怎能称得上是饱学之士呢!那些只为辩而辩的言谈,有什么用?”鲁仲连提醒他国家危机四伏,形势紧急,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番“空谈误国”的高论振聋发聩,让田巴心悦诚服,惭愧不已,从此闭口,终生不再辩论。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鲁仲连“位卑未敢忘忧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这是高于其他辩士的可贵之处。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横扫齐国,半年内攻下齐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两城外,齐国广大地区惨遭沦陷。五年后,即墨守将田单率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抵抗,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并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进行了战略大反攻,就在复国形势一片大好之机,距鲁仲连居住地不远的狄邑成了田单难啃的硬骨头。在攻打狄邑之前,鲁仲连断言田单短期内攻不下狄邑,结果鲁仲连的话不幸言中,狄邑三月不克。田单即向鲁仲连请教。鲁仲连直言相告田单,过去在即墨时是“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随着地位、境遇的变化,田单“黄金横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不再身先士卒,所以小小狄邑就成了“拦路虎”。田单听了鲁仲连切中要害的分析后,恍然大悟,回去后亲临战阵,挥旗擂鼓,一举就攻克了狄邑。过了不久,田单势如破竹,一直打到鲁仲连的故乡——聊城城下。由于燕国大将负隅顽抗,垂死挣扎,田单攻城很不顺利,正一筹莫展之机,鲁仲连来了,提笔给燕国大将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里。在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的局势,谆谆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不同好处;最后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结果,鲁仲连说到心坎里的一番话令燕将心服口服,罢兵而去。就这样,鲁仲连用语言攻下了聊城,一箭书退敌百万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奇迹。从鲁仲连帮助田单攻狄复聊的史实,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仅仅是聪慧过人、才智非凡的语言大师,不仅仅是善于排患解难、解人忧愁的“及时雨”和“热心肠”,而且更是一个急公好义、有着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救民于水火的平民爱国者。他生于聊,居于狄,对聊城人民和狄邑人民感情深厚;他生逢国家败亡、山河破碎的乱世,对光复祖国充满期望。这是他两次出山,助田单一臂之力的主要原因。田单凯旋后,竭力赞扬鲁仲连的功劳。齐王要赐给鲁仲连爵位。鲁仲连听说后悄悄离开了齐国,他说:“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于人,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

鲁仲连不仅在破燕复齐的进程中出奇谋,立奇功,为光复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战国时期纷繁复杂的外交舞台上,也能时刻以齐国利益为重,扶危济困,仗义执言,一展齐国高士的风采,其中“痛斥辛垣衍,义不帝秦”的事迹广为后世传颂。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扩张疆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急忙派大将晋鄙火速驰援赵国。秦得知魏出兵救赵,写信恐吓魏王,扬言谁救赵先攻击谁。魏王收信后救赵决心发生动摇,命令晋鄙留兵于邺,既摆出救赵的姿态,又不敢贸然采取行动。他还派魏将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说服赵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以解邯郸燃眉之急。平原君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乱了方寸,正在这紧急关头,在赵国游学的鲁仲连出现了。鲁仲连作为齐国人在强秦围困下的邯郸城中出现,并非偶然。因为强秦围困邯郸的目的是为了称霸,而秦一旦称霸对齐极为不利,其他五国如归附秦国,齐国的灭亡之日就屈指可数了,正是考虑到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他挺身而出。在平原君赵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辛垣衍。鲁仲连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并声明自己宁可“赴东海而死”也绝不为之民,在魏国人面前显示了齐国人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继而具体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迅速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由于鲁仲连在阐明尊秦为帝的危害的基础上,切入了辛垣衍的要害,所以,辛垣衍听后坐立不安,最终改变了主张,声称自己再也不敢妄谈尊秦为帝的事了。因而鲁仲连的一番既慷慨激昂又含蓄深刻的言论取得了效果,大获成功。鲁仲连说服辛垣衍后,秦将为之震惊,后撤50里。再后来,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鲁仲连以三寸之舌,强过百万雄师,屡次顺利平息各国之间的战乱,取得和平的局面,挽救了成千上万将士和黎民百姓的生命。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的鲁仲连说:“对于天下人来说,最可贵的品质,是为人排患解难,却从不索取回报。如果有所取,那就是商人的勾当,我不愿做。”鲁仲连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论辩艺术,真可谓智勇双全、德才兼备。

鲁仲连爱国忧民,仁爱济贫,注重节操,屡次为国家和人们排患解难,赢得了天下诸侯以及士人的尊敬。后世人们对鲁仲连的精神推崇备至,把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人都比作鲁仲连,留下很多赞美鲁仲连的诗句。晋人左思在《咏史》诗中说:“吾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诗仙”李白对鲁仲连(亦称鲁连)无比崇敬,写了不下十几首诗来纪念他,如《古风》:“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认为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

从鲁仲连的事迹可以归纳总结出他在思想上、人品上、辩术上异于并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在思想方面,鲁仲连是一个融会贯通、多元并存的综合体,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所结出的硕果和奇果。在他的身上,有纵横家的影子,但他的爱国主义立场,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作风,又与苏秦、张仪背信弃义、贪图富贵截然相反;他受名家辩士辩术的熏染,而又能跳出“为辩而辩”的泥沼,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他有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但他的“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平民参政意识和彻底摒弃富贵金钱的高洁作风又与孔孟之道绝不苟同;他受墨家影响,有很明显的“兼爱”、“非攻”行为,但行动又远比墨家大气、积极;他隐居海上,有道家遁世之风,但又不完全归隐,绝不肯老死山林,常常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积极行动。在辩术方面,鲁仲连善用譬喻,善于举例,善于形势研判和心理分析,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给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语言财富;在人品方面,鲁仲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感奋。可以这样说,深邃的思想,超人的智慧,高尚的人格,组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和传奇色彩的鲁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