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清廉故事
11096800000007

第7章 孙叔敖 治国安邦,持廉至死

在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忠臣中,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颇负盛名,他不仅文武兼备、厉行变革,“治楚三年而楚国霸”,为楚国迅速成为中原霸主立下盖世功勋,而且勤政廉俭,以事功人格美誉留传,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孙叔敖为“循吏第一”。

孙叔敖自幼勤勉,心地善良,这从《贾子》中记载年幼时的孙叔敖打死两头蛇的故事可见一斑。孙叔敖儿时打死过一条两头蛇,深埋后哭着回家与母亲诀别,说碰到两个头的怪蛇,恐怕活不成了。当时楚国巫风盛行,普遍认为遇见两头蛇是不祥之兆。他的母亲大吃一惊,问他:“蛇呢?”他回答:“我怕别人再碰上,像我一样送命,就把蛇打死埋了。”母亲被儿子的纯善之心所动,安慰说:“你把蛇打死又埋掉,免得再害他人,是除害积善,上苍不会让你死的。”在孙叔敖成为楚国令尹之前,他仁爱的品德就已经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辅助楚庄王治理朝政的令尹虞丘子呈请辞职,并推举孙叔敖为其继任者。虞丘子说:“孙叔敖虽年轻但是很有才能,道德修养很好,没有私欲,大王要是让孙叔敖出面辅理朝政的话,他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全国的老百姓一定会拥护大王的政策,从而使楚国民富国强。”虞丘子之所以荐举孙叔敖为相,是因为孙叔敖组织百姓治水,“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把年年患涝的湖泽之地变成了鱼米之乡,大大发展了当地的生产,显示出了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楚庄王接受了虞丘子的请求,任命孙叔敖担任令尹,即集楚国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宰相。

据刘向《说苑·敬慎》载,孙叔敖出任令尹时,百姓官吏皆来送礼说好话,祝贺他升官发财,却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非常对,我牢牢记住它们!”孙叔敖虚怀若谷,认真听取,任令尹后勤于职守,处处自律,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孙叔敖为相之后,没有辜负虞丘子的荐举和楚庄王的期望,精心治理国家,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施教导民,上下和合,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使楚国一天天强盛起来,朝政大振,国家大兴。

在《新论·国是》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上记载:孙叔敖的妻子从来不穿锦衣华服,他的马也从不吃小米等上选饲料;另外,他出行乘坐的都是竹木做的破车子,而驾车的马也是瘦弱不堪的母马(春秋时用母马拉车很没档次,真正的达官贵族都用公马拉车);还有,他平常穿的不过是廉价的衣衫,吃的也不过就是粗粮饼、菜叶煮的汤,好不容易打次牙祭,吃的还是咸鱼干。楚国之地本是鱼米之乡,一个相国想吃点鲜鱼,本是极容易也是情理中的事,孙叔敖却宁肯吃咸鱼干,可见其廉洁。

孙叔敖不但是个“廉吏”,还是一个“循吏”(循:循理也,即依照原则行事),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将其列为“循吏”第一人,可见孙叔敖在执政中十分注重法治和公平。在孙叔敖为相期间,他亲自动手编修了《仆区》(楚国刑书),健全法制,并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一次,虞丘子的一名家人触犯了国法,按照当时的律令应该斩首。逮捕了虞丘子的家人之后,有人对孙叔敖说:“虞丘子对令尹有荐贤之恩,如果你杀了他的家人,恐怕会招来恩将仇报的非议。”孙叔敖说:“虞大夫荐举我当令尹,是让我来报效国家的,我决不可以徇私情而毁坏国家的法度。我身为国家重臣,只有秉公执法,处处为君王和百姓着想才算是大仁大义啊!”经过反复思考,孙叔敖还是决定以国法为重,将罪犯按律处斩了。虞丘子家人被斩首之后,虞丘子不仅没有责怪孙叔敖,反而向楚庄王称赞说:“孙叔敖果然是位善理国政的贤才,他奉公执法,不徇私情,量刑处罚不会屈枉好人,真正是公平可贺啊!”楚庄王高兴地说:“这是你慧眼识真才呀!”虞丘子家人伏法之后,在楚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由于孙叔敖奉公律己,带头执法,楚国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

自古以来,一般为官者是能上不能下。上则洋洋自得,盛气凌人;下则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孙叔敖则不然。《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吕氏春秋》载:“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尽传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上述“三去相”,加上楚庄王在朝廷内外制造许多麻烦事,都得孙叔敖一一解决、平息,日理万机,可见其不是苟且偷生之辈,其精神怎不令人敬叹!

民富则国强,国强则民安,安定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孙叔敖大力主持兴修农田水利:一是“期思陂”水利工程,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二是“芍陂”工程,在今安徽省寿县;三是云梦通渠,在今湖北省荆州境内。小的工程更多,引南漳九集之水灌宜城小河的古木渠就是孙叔敖之作。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为楚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不违农时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山林资源。

常言道,为官者做几件廉政之事不难,难的是保持晚节至终。据《吕氏春秋》《韩非子》等记载,孙叔敖临终时还不忘国家,不忘廉政。当他临终之前,他还给楚庄王上奏章说,承蒙大王提拔,我这样一个田野农夫竟当上了令尹,可惜我无能报答您的知遇之恩。我有一子,资质太差,不配伺候大王,请让他回乡种田。还说,晋国虽败,但目前仍是我国的劲敌,不可小视;连年兴兵攻伐,百姓度日艰难,大王要加以体恤爱护!楚庄王看罢,不禁热泪盈眶,无限感慨地对人说:“令尹至死不忘国家,实在难得!”

孙叔敖虽贵为令尹,功勋盖世,但一生清廉简朴,多次坚辞楚王赏赐,家无积蓄,“持廉至死”,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他过世后,家属搬出朝宫。其子穷困仍靠打柴度日。相传,楚庄王对孙叔敖的去世异常悲痛,日夜思念。后来楚国有一个叫优孟的艺人模仿孙叔敖,才让楚庄王稍有宽慰。庄王“以为孙叔敖复生,欲以为相”。得知真相后,“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成语“优孟衣冠”出自此处。

勤国、利民、廉身是孙叔敖一生真实写照。孙叔敖的品德、功绩,不仅受到当时一些诸侯政要、诸子百家的肯定与敬仰,而且成为中华几千年为政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