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普外科速查手册
11098200000024

第24章 腹外疝(1)

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腹外疝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成,是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

(第一节)腹股沟斜疝

腹腔内脏器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占腹股沟疝95%。男性患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暶1,右侧比左侧多见。

主诉

患者诉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出现一肿块,多于站立、行走、劳动、剧咳时出现,如为婴儿,可于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

(1)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出现一肿块,立位明显,有时平卧可消失。

(2)局部坠胀感、胀痛和牵涉痛。

2.次要表现可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误诊分析直疝、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腹股沟区肿大淋巴结、髂窝脓肿等疾病,均可表现为腹股沟区肿物,因此易误诊为腹股沟斜疝。

临床体格检查一定要仔细认真,对于肿物的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等应仔细体会,特别应注意内外环的情况。腹股沟斜疝的重要鉴别要点在于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常可进入阴囊,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不再突出,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块一般不透光。直疝和斜疝、鞘膜积液和斜疝更易混淆,应特别注意。髂窝部脓肿位置多偏右腹股沟外侧,边缘不清楚,质软而有波动感,腰椎或骶髂关节有时可见结核病变。

辅助检查

临床诊断以外科体格检查为主,但辅助检查对疾病的鉴别仍具有重要意义。

1.首要检查B超可判定疝内容物的性质、大小、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2.次要检查

(1)CT检查:通过断层扫描,可直接观测到疝内容物进入腹股沟管深环的情况。

(2)X线检查:当存在疝嵌顿或绞窄时,腹平片或利用泛影葡胺的消化道造影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3.检查注意事项(1)易复性性疝常立位可见、而卧位消失,在行B超检查时,可行立位检查。

(2)存在疝嵌顿或绞窄时,消化道造影尽量不用钡剂。若嵌顿结肠时,应谨慎行肠镜等检查。

治疗要点(一)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

2.保守治疗婴儿腹肌可随身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故1岁以下婴儿可暂不手术。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襻尚未绞窄坏死者,一般嵌顿性时间在3~4小时以内,可试行回纳。除上述两点,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办法。

(二)具体治疗方法腹股沟疝的手术基本原则是关闭疝门,即内环口,加强或修复腹股沟管管壁。手术方法繁多,但可归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术两大类。

1.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在内环处显露斜疝囊颈,在囊颈根部以粗丝线作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术,随即切去疝囊。此手术没有修补腹股沟区的薄弱区,仅适用于婴幼儿,薄弱区可在以后腹肌发育中逐渐强壮起来,成年人行此手术易出现复发,疝囊切除高位结扎术也适用于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感染的病例。

2.疝修补术高位切断、结扎疝囊颈后,进一步加强或修补薄弱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称为疝修补,方法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传统的疝修补术:

1)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法:

曪Ferguson法:在切断疝囊颈做高位结扎后,不游离精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消灭上述两者间的薄弱区,此法适用于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成人和儿童的小型斜疝。

2)加强腹股沟后壁法:

曪Bassini法:切断并高位结扎疝囊颈部后,将精索游离提起,在精索后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手术后精索移位,处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此法应用最广,适用于成人腹股沟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

曪Halsted法:与Bassini法不同之处在于精索置于皮下。于精索深面将腹内斜肌、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再做腹外斜肌腱膜缝合。此法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于精索移位较高,可能影响其发育,不适用于儿童与年轻患者。

曪McVay法:此法与Bassini法区别处是将腹内斜肌下缘、联合肌腱缝于耻骨梳韧带上,以达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目的。此法同样将精索移位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较大斜疝、老年人和复发性斜疝。

曪Shouldice法:基于腹股沟疝的发生主要在于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本术的要点就是强调加强腹横筋膜。高位结扎疝囊后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和腹内斜肌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腹股沟韧带上。然后按Bassini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深面。

(2)无张力疝修补术:分离出疝囊后,将疝囊内翻送入腹腔。无需按传统方法高位结扎疝囊。然后用合成纤维网片制成一个圆柱形花瓣形的充填物,将其填充在疝的内环处以填充疝环的缺损,再用一个合成纤维网片缝合于腹股沟管后壁而替代传统的张力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可缩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疝复发。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经腹腹膜前法:在腹腔内切开游离腹股沟区腹膜,处理疝囊后,在腹膜前间隙植入网片,固定在腹横肌腱膜弓、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上,然后关闭腹膜切口,使包括股环、内环及直疝三角在内的整个腹股沟薄弱区均得以加强。

2)完全腹膜外法:手术基本方法与经腹腹膜前法相同,但不进入腹腔,而是用球囊括张器在腹膜前间隙内建立一可视和可操作空间来完成修补。

无经腹腹膜前法干扰腹腔的弊端,但技术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

3)腹腔内网片贴置法:植入网片的部位与上述两种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后者是将网片直接固定在腹膜上。

(三)治疗注意事项1.手术操作失误或局部解剖层次不清,可引起各种组织损伤和并发症。如切开或缝合腹外斜肌腱膜时损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分离疝囊时损伤精索内血管,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时可损伤韧带下股动静脉,切开或高位贯穿缝扎疝囊时损伤腹腔内疝出组织等,这需要手术操作者有良好的解剖学基础,并且术中操作轻柔。

2.疝修补切忌张力过高,必要时一定应用补片修补,防止术后并发症及疝复发,术中应注意严格无菌术,避免因感染造成修补失败,严格止血,避免皮下血肿和阴囊血肿。

3.对于嵌顿疝应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然后根据病情确定处理方法,不仅要检查疝囊内肠襻的生命力,还应检查位于腹腔内的中间肠襻是否坏死,肠襻滑入腹腔时,应牵出腹外观察。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患者,因手术区污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第二节)腹股沟直疝

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由腹壁下动脉构成外侧边,腹直肌外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是因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薄所致,老年人多见。

主诉

患者表现为腹股沟区或腹壁肿块,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后可消失不见,偶伴胀痛。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腹股沟内侧、耻骨结节外上方半球型肿块,立位可见,平卧消失。嵌顿者少见。

2.次要表现偶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3.误诊分析直疝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与斜疝相鉴别。直疝多见于老年人,疝块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疝块常呈半球形,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上方,不坠入阴囊,疝内容物回纳迅速,压迫内环站立时,疝块仍可出现,用手可直接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摸到腹壁缺损。临床上体格检查不仔细常是误诊原因。

辅助检查

1.首要检查B超检查可判定疝内容物的性质、大小、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2.次要检查CT及X线检查:当存在疝嵌顿或绞窄时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3.检查注意事项易复性疝常立位可见而卧位消失,在行B超检查时,可行立位。

治疗要点

(一)治疗原则

腹股沟直疝,除年老体弱或有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者,一般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与斜疝基本相同,但由于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抵抗力较弱,一般常用Halsted法或McVay法加强后壁。

(二)具体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并游离精索后,把腹内斜肌和联合肌腱牵向内上方,在直疝突出部位切开腹横筋膜,显露疝囊。如疝囊呈袋状,应切开,把内容物回纳后,将囊颈扭转,行贯穿缝合,然后切除多余疝囊,若疝囊呈半球形隆起,与疝内容物无粘连,可不必切开;如疝囊大,囊颈宽,或与疝内容物粘连,应切开疝囊,分离粘连,行连续缝合。有斜疝同时存在时,应将斜疝疝囊行高位结扎和切除,直疝疝囊可不必切开。然后根据腹壁缺损的程度,采用Halsted法或McVay法修补。采用麦克凡修补法,缝合腹横筋膜、联合肌腱和耻骨梳韧带最外一针时,注意推开股静脉,以避免损伤,缝最内一针时应包括陷窝韧带。如果腹横筋膜缺损太大,联合肌腱薄弱,不能直接与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缝合,可行腹直肌前鞘瓣翻转或阔筋膜移植成形术。

(三)治疗注意事项

直疝修补后,卧床时间要比斜疝适当延长,一般延长1周左右,不宜过早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并继续防治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因素,防止复发。

(第三节)股疝

股疝疝囊经股环、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股疝发病率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这是因为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的缘故。股管是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有上下两口。上口称股环,有股环隔膜覆盖,下口为卵圆窝,是股部深筋膜(阔筋膜)上的一个薄弱部分,覆有一层薄膜,称筛状板,下肢大隐静脉在此处穿过筛状板进入股静脉。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对着股管上口的腹膜,被下坠的腹内脏器推向下方,经股环进入股管而形成股疝。疝块进一步发展,即由股管下口顶出筛状板而至皮下。所以,股疝疝囊的被盖组织有腹膜外脂肪、股环隔膜、股管内脂肪、筛状板、皮下组织和皮肤等层。疝内容物常为小肠或大网膜。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身较小,周围又多坚韧的韧带,因此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在腹外疝中,股疝嵌顿者最多。

主诉

患者大腿根部、腹股沟区可复性或不可复性肿物,伴有坠胀或疼痛感,部分患者以肠梗阻症状就诊,表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