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11098800000050

第50章 北宋向氏所托非人丢江山(1)

宋朝神宗赵顼的皇后向氏,入宫以后的很多年里,都生活在曹氏以及高氏的阴影中。她虽然心胸宽阔,在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高氏的清名。但是她也在某些时段,对曹氏、高氏能将权力圈于股掌之间充满了羡慕。向低不干预日常的皇权,只是在关键时刻“干政”,并在辅佐赵佶继承皇位的问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结果却大出她的意料之外,赵佶丢了北宋的江山。

(1)在高氏的阴影下生活

治平三年(1066)春天,北宋朝廷准备为英宗赵曙的长子颖王赵顼选妃子。赵顼的老师韩维特地上奏:颖王为人孝仁聪明,动遵礼度,正一心向学,培养贤德。为他择偶关系重大,应当“选择勋望之家,精择淑哲之媛,按照先人娶妻的标准选择,以礼成婚,不可以随便以貌取人,惟色是求”。

话虽然这么说,要特别注重贤德,这说明了给颖王择偶的重点。但作为帝王之家,不可能不以貌取人,所以又有了美丽女孩的标准,力求尽善尽美。

遴选的手续是复杂的,经过多轮反复选择,初步确定了几个目标,其中向氏名列榜首。向氏出身高贵,她是真宗时任过宰相的向敏中的曾孙女,德色俱佳。但是也有软肋,就是她比赵顼年长三岁。朝廷为此踌躇一番,并且对其他人选又进行了遴选,总感觉向氏的条件更好一些。老话说:“女大三,抱金砖。”赵曙最后确定了向氏为颖王妃。

被选中的向氏及其一家为此非常兴奋,因为他们的女儿即将嫁给颖王。赵顼是长子,极有可能日后成为皇上。

虽然赵顼当时还没有被封为皇太子,但是他的长子地位非常惹人关注,一切婚礼的礼仪完全按照皇太子的规格去办理。为此,皇上赵曙下诏,经过太常礼院的研究,制定了纳彩、问名、纳吉、纳成、请期、亲迎等等繁琐的礼仪。此外,还有送给向氏家族的彩礼和礼节仪仗等内容。

大婚在隆重的气氛中进行,向氏被迎进了颖王府,正式成为皇长子赵顼的结发正妻。媳妇娶进了门,皇上赵曙的诏令也到了:封向氏为安国夫人。

向氏被迎娶不到一年的时间,即1067年正月,英宗赵曙得病驾崩。皇长子赵顼即皇帝位,是为神宗。高氏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翌月,向氏被封为皇后,这时她正在怀孕之中,晋封仪式不久,向氏便产下了她唯一的女儿,孩子被封为燕国公主。可惜的是,孩子长到十二岁时便因病死去。刚刚三十岁出头的向氏非常伤心,精神打击很大,虽然位居皇后位,但对未来已经丧失信心。

应当说,神宗赵顼在处理家庭问题上还是不错的。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嫔妃都很多,但大部分无法处理好之间的平衡问题,往往引起嫔妃之间的争风吃醋,相互倾扎,甚至导致相互伤害。很多朝代后宫简直可以用乌烟瘴气来形容,造成很多怨死鬼赵顼的嫔妃也很多,但是他能够立下规矩,所以赵顼的后宫显得相对“平静”。很多朝代的皇后就是一个摆设,既不能得到皇上的恩宠,又不能掌管后宫事务。

拿皇后向氏来说,她虽然死了女儿后再也没有生育,而且赵顼也很少临幸她,但是赵顼对皇后的关注是非常令向氏感恩的。他见向氏寂寞,除了自己和向氏聊天外,甚至关注皇后的吃穿用等生活细节外,还命令其他嫔妃和向氏经常聚会,使向氏的心里受到很大安慰。所以皇后向氏和皇帝赵顼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夫妻间从不红脸,这为后宫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向氏本性谦恭,但对本族人的要求比较严格。赵顼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贵族、官僚成了打击的对象,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应。向氏觉得,陛下所要做的就是对的,所以她常常劝导本族人要遵从陛下的旨意。实际上,向氏的父亲向经就算是一个“不干净的人”,他有一些固定的人专门给他提供吃喝。另外,向经的房子盖得过于奢华,虽然向氏是皇后,但还是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向氏每每见到族人便要劝导他们以朝廷大局为重,切莫为一己小利而坏了国家大事。实际上,这种劝导只是向氏的一相情愿,她的族人尤其是她的父亲向经,对她的话并不在意。他们认为,家族中有女人当了皇后,本族人就是应当享福,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盛行的。

元丰八年(1085)三月五日,赵顼在福宁殿驾崩,刚刚十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哲宗。高氏被封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向氏被封为皇太后,但未获得垂帘听政的特权,而是“靠边站”了。

应当说,向氏作为赵顼的皇后,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精力和道德水平上都是可以挑起垂帘听政的重任的。之所以没有得到权力,原因比较复杂,最突出的是,她的人脉关系没有高太皇太后深厚。

前文说过,向氏为人谦恭,尽管在当时权力的交替中,也有大臣认为应当由向氏垂帘听政,但是向氏的无所谓态度,实际上将权力拱手让给了高太皇太后。有人猜测,高氏和向氏的关系一直比较好,所以向氏不希望与高氏争权,而且她对权力没有任何奢望。当然,也有人觉得,继承皇位的赵煦不是向氏生的,因此她也对这件事情保持着超脱的状态。

史书记载,高氏垂帘听政以后,与向氏的关系仍然保持着非常好的状态。高氏显然对向氏的一无所求很感动,垂帘听政不久,高氏便下令将原来曹太后的庆寿宫高规格地修缮一下,以便让向氏住进去,可能算是对向氏的报答吧。

可是向氏对此并无所谓,她还在为自己住进去是否合适掂量呢。她对左右说:“庆寿宫要我去住显然不合适。宫殿在高太皇太后的东边,我住进去怎么能安心呢?这不是乱了名分吗?”

我国历史上是很讲究座次的,不仅八仙桌怎么坐有很多讲究,住处也是一样。一般认为,如果房子毗邻,东南房应为上次,向氏所说的庆寿宫正好在高氏住所东边,因此谦恭的向氏坚决不从。

此时,向氏的夫君赵顼驾崩了,她已经成了皇太后,虽然即位的赵煦还是个孩子尚未娶妻,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向氏也应当搬出去的,所以才有了住所的问题。

高氏见向氏不从,又和她进行过多次的商议,最后才说服了向氏,但向氏只同意在庆寿宫的后殿居住,前殿则象征性地留给高氏,以表示谦恭。当然,高氏把后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慈德宫。

公元1092年,高太皇太后决定给皇上赵煦遴选皇后,高氏将想法告诉了向氏,征求她的意见。向氏表示赞同。不过,向氏告诉所有参与此事的人,不要选择向氏本族的姑娘,以免有嫌疑,她还将这个想法通报给所有的族人。

向氏的族人地位都不高,有些人给向氏带话,要求晋级。向氏坚决表示反对。她的侍女对她说:“您的族人不能升级,可其他人并不是这样。”

向氏表示,其他族人的事情由皇上和高氏掂量,但作为她的族人必须要严格要求。向氏的举动感动了很多大臣,许多人对她的德行很推崇,这也是后来高氏死后他们把向氏推到前台听政的重要原因。

虽然没有垂帘听政,但在高氏的坚持下,许多政事都通报给向氏,并且征求向氏的意见。向氏为此也是知无不言的。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操守妇道当然是第一位的。从历史的视角说,很容易给人一个保守的感觉,甚至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1093年,高太皇太后去世,赵煦开始亲政。如果说在高氏垂帘听政时,向氏的角色最多也就是算做参与朝政的话,赵煦亲政后,向氏更可以不管任何事情了,但是,恰恰相反,向氏在许多问题上给赵煦出了主意。

赵煦亲政后,立即打出了继承神宗赵顼的“遗志”继续改革的旗号,大宋的政局再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神宗时主张改革的大臣或者被贬到地方的官员,都被皇上接了回来,有的回来后马上封了官,并且再次推行改革措施。

赵煦任命章惇为宰相,曾布、蔡京等分居要职,新法全部恢复执行,采取更加无情的方式,对旧党势力代表吕大房、刘挚、范纯仁、苏轼等人进行打击,或拘禁或贬边,对已经死去的司马光、吕公著等人追加惩罚,剥夺他们的功禄。更有甚者,还有大臣提出要挖坟暴尸,被主持正义的大臣制止。后来,这种清算发展到了严重的事态,有人提出要清算高太后。赵煦不置可否。

中书舍人林希在起草贬责苏撤的公文时,竟然写上了“垂帘之初,老奸擅国”的字样,由于赵煦没有及时制止这种事态,以至于愈发不可收拾。但是,赵煦心里非常明白,要对高太后清算,很可能牵扯到更多的人,甚至要对宋史进行修改,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他决定找向氏问计。向氏对赵煦郑重地说:“这种情况需要陛下及时制止,要不然会使社会大乱的。”赵煦没有回答。

“改革派”看皇上对高太后不表态,心中也非常焦急。这表明,赵煦在改革问题上还不够坚决,他同他的父亲赵顼一样,很可能是“改良派”,而不是真正的“改革派”。现在,“改革派”已经出手,如果这一招棋不能取胜,“改革派”就会受到潜在的威胁,甚至还会有反复。

“改革派”为了避免皇帝的动摇反复,采取了为人不耻、非常荒唐的行动,他们开始编造谎言。“改革派”买通高氏的伯父高遵裕的儿子高士京,让他杜撰出“其父临死前说过,太后主张神宗的弟弟歧王为皇帝”的谎言来。

“改革派”希望以这样的行动激怒当朝的赵煦,从而彻底否定高氏。

蔡京、章惇又勾结宦官郝随,说原高氏宫中主事的陈衍、张士良也曾参与了高氏阻挠哲宗即位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