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11098800000061

第61章 宋理宗皇后谢道清重用奸臣,误国害己(2)

公元1275年正月开始,蒙古大将伯颜将大军分成三路向临安进攻。伯颜亲自率领部队首先进攻常州。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等首领把城中居民全部动员起来,加固城墙,加强守卫,蒙古屡次攻城不下,便驱使城外的居民运土筑垒,待土垒快要完工的时候,把运土的百姓也埋了进去。土垒筑成以后,日夜进攻,11月18日,蒙古总攻,常州城破,伯颜下令屠城,全城居民尽数被杀,血流成河,只有七人躲在一座桥下幸免于难。

常州城拿下后,11月底,蒙古军兵到达临安城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守城将士因对宋廷不满,不战而降,南宋朝廷人心惶惶,很多官员弃官逃跑,一片混乱,人们都只关心自己的性命、妻儿、家产,再也没有人为国家分忧解难,朝廷连续任命了几个宰相,可是他们相继逃走,上朝的大臣只剩下几个走不动、跑不了的老臣子了。

朝堂已空,谢太后看见以后,痛恨这些忘恩负义的臣子,就让人起草了一份诏书,上面写道:“大宋王朝立国已有三百余年,对士大夫以礼相待,给你们高官厚禄,可是现在国家有难,你们这些满口仁义道德,说要报答天恩的人,却没有一个尽忠报国的。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守弃印丢城,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这篇诏书回顾了宋朝开国以来对读书人的礼遇和优待,严厉地斥责了大臣们的贪生怕死,辜负了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在七百年后的今天读起这篇文章来,仍然能够想象当时宋朝的老太后和宋恭帝在空无一人的朝堂上抱头痛哭的情景。

谢太后没有办法,只好派使臣柳岳到蒙古大军中请求讲和。伯颜说:“你们国家得天下于小儿,失天下于小儿,天道如此,还有什么话讲呢?”他拒绝了南宋的讲和请求。

不过,南宋还没有绝望,他们三番五次地派遣使者到蒙古军中,请求蒙古同意宋朝称臣纳贡,但是蒙古是想得到宋朝的天下,怎么会同意他们的请求呢?

谢太后还派大臣杨应奎前往元军大营,向元军统帅伯颜献上了传国玉玺,并且以恭宗的名义献上降表。降表言辞十分可怜,读来令人心酸不已:“宋朝奸臣误国,天数已尽,元朝国运兴旺,我愿率百官称臣降服于大元。今谨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号,将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等宋朝州郡,全部献给大元圣朝,祈求元朝可怜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要断绝宋室社稷,使赵氏子孙以后有靠,使宋朝百姓能够安享天日。如果这样,那么元朝的大恩大德,宋朝君臣百姓永生不忘,日日思报。”如此屈膝,元朝仍不答应。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呀!

后来,宋朝军臣没有办法,只好打开城门投降。蒙古军进入临安,恭帝脱去了龙袍,宣布正式退位,率领文臣武将迎接蒙古大军进城。在伯颜的要求下,恭帝派遣使者到各个州县诏谕朝廷投降了。元将张弘范奉伯颜之命接管都城,撤消官府衙门和皇家侍卫,封闭府库,收缴档案。伯颜入城后,谢太后和恭帝想要觐见,被伯颜拒绝。第二天,恭帝和他的母亲全太后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这就是“得天下于小儿,失天下于小儿”的故事。

流放的那一幕是悲惨的。小皇帝依偎在母后全氏的怀里,南宋没有逃脱北宋的命运,重演了150年前数千人被流放漠北的一幕。谢氏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流放大都很可能在途中死去。又考虑到谢氏在宋朝的影响,元朝暂时没有让她北去。

(3)被抬着的阶下囚

当流放大都的人马途经瓜州(今江苏扬州东南)、真州(今江苏仪征)时,宋军余部曾两次袭击押送的元军,无奈宋军势单力薄,无法救出小皇帝一行人。公元1276年5月2日,这队人马到达了大都。

出于统一的考虑,元朝皇帝忽必烈并没有像一百五十年前对待徽宗、钦宗对样对待小皇帝,相反对小皇帝赵显还比较宽容,虽然废黜了他的帝号,但还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等头衔。还封谢氏寿春郡夫人,同时也给了全氏名头。这主要是为了收复宋人之心,实际上,全氏和赵显只能在深墙大院里苦苦熬煎。一些随行而来的宫女不堪凌辱,大多不久死去。到大都没十天,就发生了陈氏、朱氏等四名宫女集体自杀死亡的事件。朱氏临死前还留有诗一首:“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就元朝忽必烈的游牧民族性格来说,多少信奉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理念,所以元军对这四个宫女的行为比较敬重。他们认为,赵显太小可以理解,但已人到中年的全氏等人还苟且偷生,他们便鄙夷不屑,于是善恶作剧的元军士兵将自杀的四名宫女的头砍下来,悬挂在全氏的寓所门上,以示羞辱。

全氏顾念儿子赵显孤苦伶仃,年纪又小,不肯轻生,为此受尽了折磨。全氏水土不服,向忽必烈提出能否迁往南方居住。忽必烈的皇后对全氏的遭遇特别同情,就帮全氏求情,但是忽必烈担心宋朝百姓对亡宋还存在幻想,没有同意。

公元1276年8月,疾病缠身的谢氏被从宫中抬出,目标仍然是大都。公元1283年,谢道清谢太皇太后在大都度过了七年的失去自由的生活后,因病不治身亡,享年七十四岁。

公元1282年底,元朝皇帝忽必烈突然下诏,命赵显等人火速迁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并且将恭宗和母亲全氏分开,把全氏安置在大度正智寺,命其削发为尼,不久全氏就死了。

原来,福建有位僧人向忽必烈解说了近日天相方面的事,说他夜观星相,发现土星有侵犯帝祚之势,所以按常理来推算,恐怕不几日将会有人要加害忽必烈,希望忽必烈多加提防。

忽必烈本来不相信这位僧人所说的话,可是这位僧人离开没有多久,就有离大都不远的中山县(今河北定县)官员禀报说:县内有一狂人,自称是宋王,正聚集人马,要前往京师劫掠宋丞相文天祥,扬言要起兵复宋。

忽必烈一听,这还了得,也不由得相信那位僧人说的话了,马上把恭宗转移,把文天祥杀害。次年又把降元的宋朝官员迁往内地,免除了后顾之忧。

一晃,恭宗已经十九岁了,元朝的统治也逐渐巩固下来。这年冬天,忽必烈有了杀死恭宗之意。恭宗得知后,请求出家永世为僧。忽必烈就赐给恭宗大量钱财,将他送到了吐蕃(今西藏)学佛。

恭宗到西藏后,入住萨迦大寺,法号为合尊,学会了藏语。他性格温和,钻研佛经,后来还当上了主持。按理说,恭宗此时当了和尚,潜心修炼,早已经没有杂念了,对元朝已经构不成威胁了,可是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恭宗突然被赐死在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

原来是恭宗无意间写的一首诗闯下大祸。恭宗写道:“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诗中所说的黄金台指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在大都朝阳门附近筑的土台,燕昭王在台上放了千金,以招揽天下贤士归己所用。林和靖是北宋著名的钱塘高士,一生孤傲,以梅为友。

忽必烈认为这首诗有煽动作用,所以把恭宗杀了。不过,史学界许多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忽必烈是必然要杀恭宗的,“恭宗死,天下宋人之心则死;恭宗不亡,则宋民之心隐隐做想”。虽然没能做成皇帝,但恭宗的佛教造诣还是很高的,他曾经翻译了佛教中著名的《因明入正理论》等书籍,也算是没有枉此一生吧。

综观宋朝兴亡,我们不能把宋朝衰败的责任推给谢氏一人。自宁宗、理宗、度宗以来,宋朝的皇帝们就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保卫国家的办法,这些皇帝基本上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江山社稷最终走向灭亡是必然的,谢氏和恭宗只是成了替罪羊而已。但是,谢太后任用奸臣治国,这个责任无疑她是要负的。至于后来一些复宋的大臣和军队首领辅佐的宋端宗赵罡,只不过是对宋朝怀旧的方式而已,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