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11098800000089

第89章 元惠宗皇后完者忽都乱政气数尽(2)

前文说过,当答纳失里被废黜后,完者忽都试图想当皇后,被伯颜以不是蒙古人、出身微贱拒绝,惠宗妥懽帖睦尔也不好反对。完者忽都从心里恨透了伯颜,她一直在窥视时机,试图打击权倾一时的伯颜。

伯颜打击了燕铁木儿家族之后,觉得自己有护驾之功,趾高气昂、非常狂妄,有时候甚至对妥懽帖睦尔也不买账,尤其是在上朝议论大事的时候,经常打断妥懽帖睦尔的话,甚至说出“这个你不懂”、听我的没错”之类的话。一些大臣开始反感他,不断地向妥懽帖睦尔进谏,希望妥懽帖睦尔不能将朝权交于一人,那样很危险。

妥懽帖睦尔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他也在等待时机收回本属于他这个天子的朝权。

机会来了,用不着妥懽帖睦尔自己动手了,伯颜的侄子脱脱见伯伯很狂妄,令皇帝反感。他就想,一旦妥懽帖睦尔发怒,伯颜族会像燕铁木儿家族那样全部被杀掉的。另外,脱脱对权力也是渴望的,他认为有机可乘。出于双重考虑,他几次找到妥懽帖睦尔,将除掉伯颜的事情和皇上商量,终于得到妥懽帖睦尔的支持。

至元六年(1340),脱脱找机会将伯颜抓了起来,废黜了他已经掌握的十几个职务,只给了河南行省左卫相,就是从中央高官贬为副省级干部。伯颜知道大势已去,只得认命,他非常后悔自己只知进不知退的愚蠢举动。在他前往河南就职时,“病死”在客栈里。

伯颜势力扫除了,妥懽帖睦尔、完者忽都,甚至包括脱脱等大臣都很高兴。完者忽都没有泯灭的皇后梦又死灰复燃,她不断寻求支持。但是皇后伯颜忽都行得端、做得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妥懽帖睦尔也找不出伯颜忽都的毛病。怎么办?

伯颜忽都比完者忽都年纪还小,现在又占据着有利位置,完者忽都的皇后梦此生无法实现了吗?完者忽都是不会甘心的,她联合世杰班等人不断向妥懽帖睦尔施加压力,看不行,又想通过暗杀的办法拿下皇后。世杰班坚决不同意,而是给完者忽都出了一个高明的主意。

世杰班向妥懽帖睦尔建议说,当年忽必烈时代,曾经设立过两个、甚至四个皇后,称“斡耳朵”,现在把完者忽都也设为皇后,位置不危及伯颜忽都,叫“次皇后”也好,“第二皇后”也罢,不过就是让完者忽都高兴高兴罢了。

经过反复协商和征求意见,妥懽帖睦尔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实际上,让妥懽帖睦尔最终同意的因素是,完者忽都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爱猷识理达腊,这也算完者忽都有造化吧,妥懽帖睦尔临幸了她多年,总算开花有果了。

在这件事上,反对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人们见妥懽帖睦尔如此喜欢完者忽都,又搬出旧制说话,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一些大臣也搬出了当年忽必烈的规矩抗衡。检察御史李泌上奏皇帝说:忽必烈曾多次表示,世代不与高丽人共事的遗训。高丽人在元朝只能做下人。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妥懽帖睦尔,在和完者忽都马屁的人,完者忽都照样做了皇后。

1340年年底,完者忽都成为惠宗、顺帝妥懽帖睦尔的皇后,居兴圣宫。封号兴圣宫皇后。从此,完者忽都和伯颜忽都两宫皇后一同共存了二十五年,直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伯颜忽都皇后去世。

(2)立儿子抛弃老公

完者忽都当皇后的最初,很知道笼络人心,让那些反对她的大臣无话可说,这让妥懽帖睦尔更觉自己的选择非常正确。

完者忽都不管是对待大臣还是宫中杂役、宫女,一反过去气势汹汹的样子,显得非常宽容,而且贤淑端庄。这时候她的儿子还小,除了照顾孩子外,完者忽都还不断学习《孝女经》、《女儿经》,以及介绍历史上中原著名皇后的书籍。这期间,完者忽都还能够安静过日子。至正十八年(1358)京师发生自然灾害,完者忽都拿出私房钱赈济灾民,又命令在大都城门外修建了很多掩埋场,埋葬了许多无家可归者的尸体。她还让僧人不断做法事,超度死去的亡灵。完者忽都的这些仁慈之举,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她的良好的个人威信不断树立,妥懽帖睦尔为此非常高兴,更加喜欢完者忽都。

有些大臣拍马屁说:“还是陛下眼光高、看得准。”

不过,完者忽都在高丽的本家却给她惹了不少麻烦,他们为虎作伥,竟然要取代高丽王。高丽虽然是元朝的属国,但是高丽王仍然寸步不让,于是和完者忽都家族进行了残酷的斗争,使高丽有脱离元朝的倾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妥懽帖睦尔当政后期,天灾人祸几乎年年都有,社会比较动荡,统治集团疲于应付。统治了元朝几十年的妥懽帖睦尔已经对政治烦了,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了,他只能选择逃避,纵情酒色,很少过问政事。

妥懽帖睦尔临幸妃子有个习惯,就是临幸过后赏赐她们奇珍异宝,绫罗绸缎。由于数量太多,妃子们自己用不完,就让亲信太监拿到左掖门变卖,因为是皇宫里的新物,所以买卖非常兴隆,加上一些投机倒把者参与其中,竟成了一个“绣市”。

妃子以身子赚钱了,太监以隐瞒实际卖价赚钱了,买卖人以差价赚钱了,只有皇宫亏了,宫中财物处在“有人管,无人问”怪象之中。

妥懽帖睦尔公开宣称:“人生几何,及时行乐为是。军国大政,有脱脱主持,朕可放心,只要能长久地快乐,人生知足矣。”

前文说过,完者忽都为妥懽帖睦尔生了一个儿子,但是皇上并没有立这个儿子为皇太子。完者忽都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早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妥懽帖睦尔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妥懽帖睦尔当年是一个少年天子,即位时只有十三岁,他大婚时才有十四岁,他是在相对恶劣的政治环境中长大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固本之说,但是从内心里,他并不希望过早地立皇太子。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脱脱的极力反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完者忽都见元朝后期形势大乱,各地农民起义大有推翻元朝的势头,而妥懽帖睦尔又怠于朝政,于是纠合多位亲信大臣,不断向妥懽帖睦尔建议早立太子。完者忽都自己更是哭媚间续,甚至据理力争,最终使妥懽帖睦尔再一次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顺从了完者忽都的安排。1353年,妥懽帖睦尔正式册立爱猷识理达腊为皇太子,并举行了大典,同时下诏昭示天下。妥懽帖睦尔还将部分镇压农民起义的权力交给了皇太子和重臣脱脱。

人的欲望是无底洞。完者忽都让自己儿子当了皇太子,却还不满足。转眼到了第二年,她又希望妥懽帖睦尔能内禅,将皇太子扶正。她的这个想法通过权臣哈麻提了出来,但遭到妥懽帖睦尔的坚决拒绝。

从此,妥懽帖睦尔在淫乱的同时,对权力的把握更加在意,但是他又不愿意处理日常的政务,所以,朝政一片混乱。

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元朝后期内部昏庸的政治,外加连年的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到了元朝统治的根本。妥懽帖睦尔试图通过不断更迭宰相来扭转颓势。脱脱之后,又先后启用太平、搠思监、孛罗铁木儿、朴不花当了宰相,但是也没能扭转败局。

大臣官员之间,借机相互倾扎,加上完者忽都和皇太子也想取得实际意义上的权力,元朝内部军阀之间,形成了各自为政、互相倾扎的局面。

(3)为活命沦为难民

元朝在这种局面下又维持了十几年,到了至正二十五年(1365)左右,内部矛盾再次激化。

完者忽都和她的儿子、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混乱的朝纲下不断谋取权力,引起众多连锁反应。孛罗帖木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完者忽都派去讨伐孛罗帖木儿的军队没能发挥作用,相反,孛罗帖木儿的军队突入居庸关(今北京昌平)进入大都。

孛罗帖木儿率兵闯入皇宫,逼妥懽帖睦尔交出干预朝政、犯上作乱的完者忽都。妥懽帖睦尔吓得魂不附体,舌头发硬,话都不能说了,不得不为了自身生存,将皇后完者忽都交了出来。孛罗帖木儿将完者忽都软禁起来。

完者忽都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她懂得该出手时就出手。她见孛罗帖木儿好色,便让人在皇宫里挑选了几个姿色超群的妃子来侍侯他,也不管妥懽帖睦尔的感觉了。

孛罗帖木儿就此认为完者忽都基本服软,他本不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现在当然会及时行乐。这样,在完者忽都的策划下,孛罗帖木儿被骗入皇宫,被事先安排好的刀斧手杀死。随后,在完者忽都的指挥下,孛罗帖木儿的亲信也被铲除。

在经过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时刻后,妥懽帖睦尔召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进京。完者忽都希望护送皇太子的大将扩廊帖木儿协助她逼迫妥懽帖睦尔退位,以便拥立太子即位。

扩廊帖木是一名没文化的将军,但是他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君君臣臣”,所以知道这是掉脑袋的事,不敢从命。将皇太子送回后,他立即返回军营。

完者忽都逼迫皇上下台的想法又一次泡汤。

就在这一年,元朝的正宫皇后、在深宫平淡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伯颜忽都,因病去世,时年才四十二岁。自从完者忽都当了次皇后,妥懽帖睦尔几乎没有临幸过伯颜忽都,后期几乎将她忘记。但据《元史》记载,伯颜忽都没有说过一句埋怨话。

妥懽帖睦尔多少有些伤感,因为伯颜忽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皇后呀,而且膝下没有子女,平时生活简朴,操守妇道。妥懽帖睦尔下诏厚葬皇后伯颜忽都。

完者忽都看到伯颜忽都皇后留下的衣被都非常破旧,竟嘲笑说:“身为正宫皇后,何至于穿如此破旧的衣服?”思想境界不同,道德观念更无法比拟,所以完者忽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皇后伯颜忽都走了,正宫皇后的位置有了空缺。尽管国家处于大动荡时期,完者忽都也是一把年龄,但是她仍做着正宫皇后梦。在她的不断催促下,元朝中书省向妥懽帖睦尔提议将完者忽都晋封为正皇后,大臣们更不敢得罪完者忽都。但妥懽帖睦尔还是经过了一番犹豫,终于在伯颜忽都皇后去世四个月后,封完者忽都为皇后。此时元朝的半壁江山已经落入农民起义军手中。

元朝已经苟延残喘,但是朝廷几支主力部队的首领,如扩廊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之间又发生混战。妥懽帖睦尔为了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对付起义军,特派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总领天下兵马,督命诸路军阀们,但是仍然无济于事。这些军阀之间的战争打得难解难分,农民起义军当然得利。

到了1368年春天,朱元璋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他命手下大将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军北伐,试图一举摧毁元朝大都,

妥懽帖睦尔再也无心恋战了,他带着皇后完者忽都、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匆匆逃亡,赢得了暂时的活命机会。

公元1370年春天,执政了三十五年的妥懽帖睦尔终于支撑不住死去了,享年五十岁。皇后完者忽都和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在逃命中各奔东西,爱猷识理达腊继续向北逃窜,而完者忽都沦落成难民,最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