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11098900000112

第112章 为人处世厚黑学(3)

人们几乎每时每处都要同大大小小握有权力、拥有势力的人打交道。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和谐,就是不以权势大小来决定与之亲、疏、远、近。亲权势者,疏无权无势者,那是势利眼。亲权势大的,疏权势小的,等于从中挑拨,必导致权势相争。两者取其中,“公事公办”,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精力和心思花费在研究某某“背景”之上。以权势视其亲疏,实则是亲一时,疏一世。凡是这样“套”来的亲,没有长久的,硬“攀”不亲。因为权势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那么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所以真正做到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远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禅”透了,想开了。

不以权势作为取舍标准,不等于见官就躲,敬而远之。不要以权交友,也不必见官就退避三舍。比较恰当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当亲则亲。

量宽福厚,器小禄薄

厚黑学认为,量宽福厚,器小禄薄。古人曾说,一个人“无远视、无卓见、无气节、无笃实、无文雅”的原因,在于“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慎而戒之,戒躁、戒畏、戒欲、戒言、戒勇,是为策略”,这样就会达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

一个人的名望、地位能代替,而一个人的举止气质则不可以代替。荀子告诉人们,长者的风范是这样:所戴的帽子高大,衣服宽敞,面色温和,庄庄重重的,严严肃肃的,宽宽舒舒的,大大方方的,开开脱脱的,明明朗朗的,坦坦荡荡的。清代的张英有长者的风范,“千里来信为堵墙”之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美好的传说。俗话说:“若要好,大让小。”对一些小事或意气之争听而不闻,付之一笑,有这种气度,就显示出君子的风度来。

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骑快马跑进宰相府。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自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让出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宰相大人,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写信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大人阅毕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拿起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随即交给来人,命其快速带回老家。张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却是一首打油诗,均感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了。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算了。于是立即将墙垣拆让三尺,大家纷纷交口称赞张英和其家人的旷达态度。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叶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从此,两家宅院之间空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一百多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很长。张英乃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必然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若是通过地方政府,不顾法律地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手了,产业也庞大了,但无形中准会失去许多许多。兴许余波还会从桐城一下子震荡到京城,京城里的影响可大着呢!

就算是张英旷达忍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总是一条通道,通则通矣,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却有些不够完美。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不比三尺宽多少,但如果人们置身其间,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广的人间道路。互相忍让,天地才会更宽广啊!

“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真好!试想,如果当初张英不是劝说家人退让,而是借势压人,或怂恿家人与对方抗争,那结果又会怎样?由此可见,宽容豁达,不仅是为官之道,更应该是我们的为人之本。

现实生活中,亲朋邻里同事之间,有时也会因一点小摩擦便互不相让,有时甚至横刀相向。试想,与我们的生命相比,那些小小的矛盾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显得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

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分冲动和遗憾!

“让他三尺又何妨”——当你面对矛盾与摩擦时,不妨想想这句话,它会帮你作出理性的选择!

让人三尺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该让的时候就让一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太斤斤计较,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因为邻里纠纷而引发的流血事件。本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双方的太过计较,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的破裂。

清明过后正是棉花播种的季节,而导致无棣县余家巷乡后张仓村村民张景义与张景奎争执的那二分耕地的归属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自去年起本是相邻的两家,因地界偏差问题产生矛盾,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这天张景义带着家人在那二分地里刚播下棉种,张景奎即率全家赶来制止,双方由争吵发展到殴斗。先是拳打脚踢,后升级到棍棒相加、铁锨舞动,并最终以张景奎被铁锨铲中头部致死而告终,而张景义之子张中超也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逮捕。一场殴斗虽然让当事人解了一时之气,却让双方都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也随之破碎了。

当初仅仅为了争那二分耕地,却以生命作偿,相信这个结局是双方均始料未及的。也许当初双方要争的确是那二分耕地,而后来却仅仅是为了争一口气,两家的宗旨都是不向对方低头,不在人前失面子,从而使矛盾一再升级。想一想,那种“不蒸包子蒸(争)口气”的心态曾让多少人因斗气而丧失理智,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当中,常见到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和夫妻之间,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引起争端,以至于恶言相向,拳脚相加,甚至于诉诸法庭,到最后两败俱伤。旁观者都会为之惋惜,认为这样做太不值得。其实,只要当事人冷静下来,理智地对待,有一点宽容精神,再大的事情也会化干戈为玉帛的。须知“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生活在相互宽容的环境中,是人生的幸福,会使你忘却烦恼,忘却痛苦。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了口痰,因风把痰刮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裤子上。该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从包里掏出纸巾要擦去小伙子裤子上的痰渍,但小伙子恼怒地不肯让她擦,并声称:“你给我舔干净!”女子再三赔礼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让我给你擦去好吗?”但他执意不肯,非让她去舔。这样争执不下,街上围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跟着起哄吹哨笑闹着。最后女子大怒,从包里掏出一沓钱来,大约有一两千元,当场喊道:“大家听着,谁能把这个家伙当场摆平了,这些钱就归谁!”话音刚落,人群中闪出两个健壮的男人,对着那不依不饶的小伙子就是一顿拳脚。但见他最终被踢翻在地分不清东南西北,待站起来寻找那女子时,那女子和打他的人早已无影无踪……

不给别人台阶下,最后自己也会没有台阶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个台阶,也是给你自己留条退路。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过了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才不敢把肉翻出来了。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想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为人处世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

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却也会成为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

在日常生活中,厚黑学提醒人们: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做并不是很难,而且如果能做到,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你自己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他也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变化却很大,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届时若他势强而你势弱,你想他会怎么对待你呢?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要做到忍让,就必须具有豁达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应学会宽容、谅解别人的缺点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特别是在小事上,如果宽大为怀,尽量表现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在皎洁的月光下到林中散步,当他走回住处时,看到自己的茅屋有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这就是人心受到感召的力量和改变。也许有人认为克制忍让是卑怯懦弱的表现,其实,这正把问题看反了。古人说得好:“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头脑简单的无能之辈,才会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而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才是心胸豁达、雍容雅量的成功者所应具备的高贵品性。

人心莫测,处世难

1.虚怀若谷,待人以善

在一个地方住着一个年迈的神仙,他掌握着智慧,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准确无误地答出来。

有一天,村里的孩子王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有一个好主意,我问的问题,那老家伙肯定答不出来。我捕到一只小鸟,我把它捂在手里,问那老家伙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他回答是‘活的’,我就假装不知,悄悄掐死它;如果他回答是‘死的’,我就让小鸟飞走。”

于是,一群孩子拥到神仙那儿,孩子王问神仙:“老神仙,你知道我手里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

神仙沉默片刻,开口说:“孩子啊,这个答案握在你的手里。”

是呀!今天的人们如何对待朋友和他人呢?你能不能待人以诚,答案就在你的手中。为什么呢?你自己有思考的权利,你厌恶他人,批判他人,责备他人,支配你这些行为的是你自己。视而不见他的缺点,或者寻找他人的优点,也全凭你自己。令人可笑的是,我们总是希望他人身上一点缺点都没有。在我们的心目中,总是有一幅同事、恋人或朋友的十全十美的画像。当这些画像与现实中的他们稍有不同时,哪怕是小小的缺憾,也会在我们的心里涌出愤慨,因为“完美的形象”被破坏了。

威尔·罗杰曾经这样讲过:“我至今没有遇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因为每见到一个人,我总是设法赶走使自己产生厌恶心态的情绪,寻找他身上让人喜欢的部分。”

请努力地寻找他人身上的优点吧。从宽容他人中获利的,并非别人而是你自己。这时,你会发觉你很幸福,更喜欢自己,更深深地享受人际关系和谐带来的欢乐。相反,如果你没有宽容的胸怀,不满、空虚、凄惨就会趁机而入,最终侵蚀到你的肉体和心灵。

2.以心换心,真情可鉴

有人常说“人心难测”,现在人与人之间彼此不敢信任的情况很多,这是全社会的共同倾向。到目前为止,各种战事仍在世界各个角落进行着,不只是有武器的战争,也包括了心理的战争。这些都会消耗人类大量的物资与精神力量,使人心疲惫,影响到人们的相互信任。解除“人心难测”的恐惧首先大家应该彼此信任,彼此谅解才对,例如一事当前有主见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太过分的话,反而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应该设法用明智的方法去解决。首先是把问题说出来,摆到桌面上,而不是用争斗、陷害等不良的方式来表达。上天赋予人以语言功能,正是有此作用;其次是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世事中的许多纷争,只要彼此置换一下位置,同时又不要蛮不讲理,问题就都能解决。

3.善解人意其实不易

古语说,人们寻求他人的理解,就像花儿渴望阳光那样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