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11098900000175

第175章 难得糊涂厚黑学(3)

胡衙内一看海瑞动了真格,再也不敢吱声了,吓得浑身直打哆嗦,请求海瑞饶恕。

几天后,海瑞差人将胡衙内押解到浙江总督府,并给胡宗宪写了一封亲笔信。胡宗宪拆开海瑞的信,只见上面写道:

“属县近来查获一名冒充总督公子的诈骗犯。该犯以胡公子之名到处招摇撞骗,敲诈勒索,骗得数千银子和甚多珍宝。属县知道老大人教子甚严,府上公子每日苦读,怎能有闲出游?如若出游,定是求贤拜师,瞻仰古迹,怎能专门搜罗金银珠宝?属县由此一眼将其识破,及时抓获,所骗赃物,一律充公。特将该犯押往总督府,请老大人予以严惩!”

胡宗宪看完信,又瞧了瞧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儿子,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毕竟自己的儿子做了错事,把柄又掌握在海瑞手里,平日八面威风的胡宗宪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埋怨儿子几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以愚对智,以拙对巧

在厚黑经中有言:“破除天下的大巧就得用大拙,破除天下的大伪就得用大诚,破除天下的大奇就得用大正。制服天下的大变以至于不变,限制天下的大谋以至于不谋,抑制天下的大争以至于不争。所以,这就宜当守住拙、守住诚、守住一、守住愚、守住让。随其自然,返璞归真,如同婴孩的初生状况,如同万物的生长,如同水到渠成,无可阻挡,也不可强求。”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所派的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铉。江南有三个名士——徐铉、徐错、徐熙,号称“三徐”。三人均以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能言善辩闻名于北宋朝廷,其中又以徐铉名声最大。

这一次,南唐来朝贡,宋廷照例要选派官员做押伴使,去接受贡品。满朝文武都知道徐铉博古通今,都怕因为自己学识不及而丢面子,所以生怕被选为押伴使。宰相也不知究竟选谁最好,就向宋太祖请示,太祖说:“你暂且退下,让我亲自来选吧。”

宋太祖让宦官传旨,要殿前写出10个不识字的殿中侍者的名字呈报上来。名单写好,太祖御笔一挥,点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并说:“就让这个人去吧。”满朝文武见了都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明其意,只得遵旨照办,催促那个被点中的人赶快动身。

那个殿中侍者不知道皇上为什么派他去做使臣,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又不敢问,只好执行任务。他一到船上,徐铉就滔滔不绝地和他谈论起来,说古道今,词锋如云,周围的人都对徐铉的能言善辩惊叹不已,夸他不愧为江南名士。可侍者根本听不懂徐铉谈的是什么,当然无言以对,只是一个劲儿地点头称是。徐铉不了解他学问的深浅,心想不能在宋人面前丢脸,于是,越发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一连几天,徐铉已经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能说的都说了,侍者始终未与他论辩,徐铉也觉没趣,就不再吭声了。

宋太祖选愚对智的做法,是与常人不同的。如果让智者对智者较量,谁也不会服谁,难说胜负;而让愚者对智者,智者没有对手,也就没有胜负可言。

从这里,便会明白古代有用一愚而制服大智,用一拙而败名将的情况。如果以谋为谋,便不以谋为谋;如果以用为用,便不以用为用。不谋之谋,不用之用,又有哪个人能知道他的谋、他的用呢!直截了当地说,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真诚,要想对付敌人,不得不用诡计;要想守住自己,不如抱守信一,要想对付敌人,不得不用万变;要想守住自己,不如用愚笨,要想对付敌人,不得不用智慧。

不妨来一招“糊涂”法

在形形色色的人里,怎样才能明辨是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里不妨教你一招糊涂大法,即宁可装糊涂不行动,而不可装聪明轻举妄动。的确,无论做领导、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有时候装疯卖傻、以癫惑人倒能办成大事。

据清朝,魏息圆的《不用刑审书》记载,广东省有个绰号叫做“颠梅”的知县,判案经常独出心裁,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下面是他以癫惑人的手法,判明一件冤案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平民从海外回来,带了许多银子,天黑赶路怕碰上强盗打劫,便把银子全部埋在距本村十里坡的大榕树下,趁着月色赶回家中。叫门多时,妻子才出来开门迎进。洗漱睡下后,妻子问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得了多少银子?”丈夫答道:“这回出门数年,赚得纹银五百多两,黑夜途中恐遭劫,只好埋在十里坡的大榕树脚下,明日白天便可取回来。”次日早起,丈夫赶去起银,开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以为是自己昨晚忘记插门,便没有多疑,径直去大榕树下取银子。可是到了榕树下一看,埋银子的地方已扒开一个坑,银子早不翼而飞了。他瘫软在树下痛哭一场,本想回家告诉妻子丢了银子,又怕妻子说自己昨晚吹牛、撒谎骗人,于是跑到县城报案。

听完这个埋银丢银的经过后,“颠梅”知县问道:“你外出多少年?”答道:“出门四年。”知县又问:“家中有些什么人?”答道:“只有妻儿二人,儿子今年四岁多,是我出门前生下的。”又问:“家中有奴仆吗?”答道:“没有,一切家务由妻子操持。”又问:“昨晚回家碰见了谁,说起银子的事吗?”答道:“没有,我半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只是对妻子说过把银子埋在十里坡大榕树脚下,可我去取银子时,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懒觉。”又问道:“你回家时,妻子高兴吗?”答道:“态度倒也平常。”知县又问道:“你仔细想想,家中有什么异常现象没有?”答道:“没有。”

知县最后说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难以搞清楚了。”那个丢银人沉思了一阵,说道:“今早我出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我记得昨晚好像插上的,这是否算是异常情况?”知县听其一说,佯怒拍案大喊:“千怪万怪,都怪那棵树!你把银子寄放在那里,它却没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树罪该万死。”于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树,并且嘱咐,拔不动就用大锯去锯,锯倒运回来,我要亲自审问那棵树!回过头来又问丢银人:“你来告状,你的妻子知道吗?”答道:“不知道。”知县告诉他:“你回家去把孩子抱来,装做路人来看县官开堂审树。”说完哈哈大笑。这真是古今奇闻怪事,大家都好奇起来,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县衙大院看热闹。

知县开始审树了,只见大树倒放在院子中间,众人挤了满院。知县早把丢银人安排在审台跟前,抱着孩子佯作看热闹。然后命令众人,一个跟一个地从审台前经过,人们莫名其妙,只好乖乖地像向遗体告别一样慢慢走过。突然丢银人的孩子向迎面走来的一个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装聋作哑便想溜走。知县叫住那个男人,问道:“你认识这小孩儿吗?”那男人摇头说:“不认识。”知县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子,孩子却欢喜地伸手求抱,状甚亲密。知县让丢银人问其孩子:“这个叔叔你在哪里见过?”小孩儿答道:“这是我家叔叔。”又问:“叔叔喜欢你吗?”答道:“喜欢!”

又问:“叔叔喜欢妈妈吗?”答道:“喜欢!”知县听完孩子的答话,指着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盗窃了大树脚下的银子,赶快从实招来!”那男人矢口抵赖。知县训斥道:“你放聪明点儿!前天晚上你在丢银人家里偷听到他们夫妇说话后开门出院,便去大树底下取走了银子,赶快从实招来。否则两罪并罚,严惩不贷。”那男人见事已败露,又怕激怒知县,追究奸情就更麻烦了,只好老老实实招供并如数交出全部银子。知县为了维护丢银人夫妻关系就没有再过问奸情之事。

结案后,众人有些不解。知县说:“我从丢银人讲述的经过中,觉察到有人偷听到他们夫妻的谈话,从丢银人说早上出去时门是虚掩着的,判断此家半夜有人出门,而这个人又是丢银人回家之前就待在院子里的,大有奸夫之赚,究竟是谁,只有叫小孩儿来认。撒谎审树,不过是以癫惑人。为了制造一种奇闻。因为越是奇闻就会招来好奇的人前来看热闹,犯了法的人更关心审案的事,必然要来看个究竟,这就给小孩儿提供认其母‘相好之人’的场合和对象。”一席话说得大家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古代司法中判官用癫惑人的方法判案的故事,看起来和做官没多大关联,其实,为官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在历代帝王将相中,好多人不就是用它把江山坐稳坐大的嘛!

难得糊涂与糊涂难得

所谓糊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种则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却不便于直截了当,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涂战术。确实,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庆皇帝,登位后对前代留下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清理,还准备破格提拔几位曾为父王作过贡献却被奸臣排挤、打击的官员。但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历代尚无先例,群臣反应不一。嘉庆拿不定主意,便问老臣纪昀。纪昀沉吟良久,说:“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数十年了。从政,从未有人敢以重金贿赂我;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礼,什么原因呢?这只是因为我不谋私、不贪财。但是有一样例外,若是亲友有丧,要求老臣为代题主或作墓志铭,他们所馈赠的礼金,不论多少厚薄,老臣是从不拒绝的。”

嘉庆听完纪昀一席话感到莫名其妙,进而想一想,才点头称许,于是下定破格提拔这批官员的决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来纪的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赞成皇上应该放下包袱,大胆去做的建议。纪昀的这番话听起来言不及义,但细究起来里面大有文章。既然为官清廉,何以对亲友之丧事点主、作铭所得概不拒绝呢?为祖宗推恩无所顾忌之故也。您嘉庆皇帝破格提拔曾为先帝作过突出贡献的官员,本来也是为祖宗推恩,弘扬先帝的德化,还有什么顾忌的呢?这不正和我纪昀为别人点主、作铭不推却馈赠,好让死者的后人为死者尽孝的道理一样吗?嘉庆皇帝聪慧,哪能悟不出纪昀的话中话呢?

纪昀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于两种考虑:其一,虽然建议破格提拔这些官员,但没明说,此意见倘若被采纳,是成是败,名义上自己都没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着把柄;其二,嘉庆皇帝秉性聪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张的特性。不说吧,自己的意见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会不高兴。倘若说白了,恐有教导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讳,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让皇帝自己“悟”出道理来,既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张的秉性。纪昀此举,真是一次一举两得的糊涂。

在科学研究中,“模糊”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思维,它的基础是模糊数学。凡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的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关系不明朗,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来量化考察,即是“模糊”。模糊思维的特征就是承认思维的模糊性,它遵循“亦此亦彼”的模糊逻辑,突破传统逻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为人们解决模糊事物中间的问题开拓了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