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厚黑学全集
11098900000191

第191章 交友厚黑学(15)

(9)君子使各种意见得到合理的一致,却不随声附和;小人随声附和,而不去合理地解决意见分歧。

(10)君子在穷困时仍能坚持操守;小人一旦穷困,就不能节制自己了。

(11)君子坦然自安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坦然。

(12)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猜想。

(13)依附小人的,必定是小人;趋附君子的,则不一定是君子。

8.识贤八法

凡是有才能的贤人,难免要遭到阴险浅薄之人的恶意中伤。由此被迷惑而遭冷落,最终得不到使用。

任用贤德的人并不太难,识别有贤德的人才真正困难;使用有才能的人并不太难,发现有才能的人才真正困难。

画老虎,画皮毛容易,画出内部骨骼就困难了;认识人的外貌容易,认识人的内心就困难了。下面有八种了解人的方法:

(1)提出问题,看他知道得是否详尽清楚。

(2)详尽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

(3)用间谍考察,看他是否忠诚。

(4)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借以考查他的品德。

(5)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

(6)用女色试他,看他的操守如何。

(7)把危难的情况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

(8)使他醉酒,看他能否保持常态。

这八种考验方法都用了,一个人的贤与不贤就能区别清楚了。

9.身正不怕影子斜

宋神宗年间,苏东坡被弹劾而下狱。一天夜里他正要入眠,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个箱子当做枕头,倒地便睡。

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沉。”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轼就被释放出狱了。假如苏轼没有狱中安睡的胆魄,真不知会怎样。

10.刚直见忠义

君子进谏的忠言,有时听得逆耳,但能领会到他是想真心地帮助执权者去成就伟业,他们所期望的回报就是与执权者共享成功的喜悦,而绝不会有谋权篡位之野心。

所以,执权者要以自己身边常有一些君子而感到骄傲,能够听到批评之言是自己的福气,也是干事业之必须。另外,君子如果敢于纳谏直言,则说明执政者本身还没有染上骄横跋扈的坏习气,没有吓得别人不敢开口。这样,执政者那宽广的胸怀和从善如流的好品质也会为世人所称颂。

宋代名臣宗道之所以为宋真宗所赏识,是因他为人老实。真宗虽非英明之君,但能赏识宗道,说明他不是糊涂之主。宗道为人刚正而诚实,敢于坚持原则,据实以争。太后提升他参政,他并不因此感恩而盲目附从,或阿谀顺从。有人请立刘氏七庙,刘太后征求辅臣意见,辅臣虽不同意却不敢说,只有宗道出来反对,坚持不可。仁宗与太后同往慈孝寺,太后车驾先行,宗道坚持必须皇帝先行,太后只好让自己的车驾改为随后。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春秋战国时,蔺相如凭借足智多谋勇斗秦王,为赵国保全了和氏璧以及赵王的尊严,因而赵惠文王对群臣说:“我有了蔺相如,就如泰山一样安稳,赵国的地位也就重过九鼎。蔺相如的功劳真是谁也没法比呀!”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出廉颇之右(古人以右最尊)。

廉颇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赵王十分不公允。他怨恨地说:“我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维护赵国的安全,从情理上说应是我的功劳最大。蔺相如只不过稍微动了动口舌,能有多少功劳,官职却在我之上?况且他曾经是宦官的宾客,出身很低微,我怎么甘心屈居于他之下呢?今后只要我看到他,就一定要让他瞧瞧我的厉害。”

廉颇的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中,从此每次上朝,蔺相如都托病不去,以免与廉颇相遇。宾客们都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私下里常常议论这件事。

一天,蔺相如因故外出,恰巧廉颇也外出。蔺相如远远见廉颇的车队,就让手下人将马车赶到小巷中躲起来,等廉颇的车队过去之后方才出来。宾客们十分气愤,就一起去见蔺相如说:“我们远离故土,抛却妻儿投奔您的门下,是因为看重您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廉将军与您同列班,况且职位在您之下,然而廉将军竟然口出恶言。可是,您不仅不报复,反而在朝堂和路上都躲避他,您为什么如此怕他?真让我们感到羞愧,我们请求辞去。”

蔺相如说:“在你们看来,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呢?”

宾客们说:“那当然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严,天下没有人可与他抗争;而相如敢当面斥责他,侮辱他的群臣。相如即使没有才能,怎么也不会仅仅怕一个廉将军。我考虑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与廉将军相争,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样就为秦国侵犯赵国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强忍着不与他发生冲突,是将国家大计放在首位,个人的得失放在次位。”

宾客们都为蔺相如的英明高见所折服,此后更加敬佩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愈谦让,廉颇愈气盛。赵惠文王十分担忧这件事。虞卿就自告奋勇要去说合廉颇与蔺相如。虞卿见到廉颇后,先是歌颂一番他的功劳,然后话锋一转,说:“论功劳是你大,但论气量还是蔺相如大。”并将蔺相如对宾客所说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听了感到十分惭愧,袒背负荆,跑到蔺相如家中请罪,说:“鄙人气量浅狭,不知相国如此宽容,就是死也不足以赎罪。”

蔺相如忙上前搀扶,说:“我们两人并肩事主,为社稷的重臣,将军能见谅,就是十分幸运的了。”

于是,两人相约,结为生死之交,虽刎颈不变。后人所说的“刎颈之交”和“负荆请罪”就来源于此。

坦然应对,寻机再战

挫折是历尽千辛万苦之后而理想目标没有达成的一种失败感。如果对于挫折能够坦然应付的话,那么对待逆境则为区区小事了。

逆境中的人们在办事时受到掣肘的地方,这种逆反的事端,不管哪一朝哪一代都是有的。在朝中说,总会有一些弄权小人,设法剪除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大臣,以达到使人们顺从屈服和能蛊惑圣上的目的;在世上说,总会有一些逐利之徒,设法为别人制造障碍,使别人达不到目的,而自己又不真正努力去做,大有“我所不得,你也休想”之势。

那么,对于逆境,我们应该如何处置呢?古人说:可以借别人的不善行径来磨砺自己的德行。

1.要有乐观的态度

曾国藩指出,当自己身处顺境的时候,要感谢上苍的给予,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优厚条件去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还要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多交几个知心的朋友。当自己身处逆境时,要经常想到上苍曾经给予自己的厚爱,想到自己平时是努力帮助他人的,因此无论何时都会有朋友在关心自己,起码没有因为自己以往的过失在心中树立过敌人。那么,逆境一定是暂时的。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是还是比一些从未拥有过朋友的人、比更困难的人要好得多。看看处境不如自己的人,那么还有什么可难过的呢?

2.要有执著的精神

曾国藩指出,在自然界中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树木四季发芽落叶,这都好比是人的处境一样,有上升时期的顺利,就有下降时期的衰败。而这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只要我们自己坚信太阳今天落下去明天一定会升起来,那就不会在黑夜中迷失了方向;只要我们自己坚信今年的落叶是为明年新枝的繁茂打基础,那就不会在严冬的灰暗中丧失理智。谁有可能在一生的事业中永远处于顺境呢?只要你坚信上天是公平的,当它给予时你一定要想日后怎样回报;当它没有光顾你时,它一定是正在向你走来。只有自己不倒下,逆境就一定会走过去,坦途就在前面。

3.不要随波逐流

曾国藩指出,既然盈虚消长是整个宇宙间共有的大道理,那么遵守它就是在顺应自然的规律,“适者生存”是真理。但是,我们切忌在身处逆境时,为了一时求全而违背道德、违反大自然的规律。所以,在逆境中,凡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过错,要悔改。悔改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残缺而不是为了无原则地求全;悔改是为了扼制形势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一下子达到大吉大利。只有小人才委曲求全,随波逐流,去与恶势相融合,助纣为虐,表面上看他的目的达到了,但实际上有更加卑鄙和凶险的事情即将随之而来。

所以,天道有屈伸之理,人道有顺逆之境,只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端正好自己的行为,必然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人们熟悉的一种谋略术语。所谓“上计”,也就是上策。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常排列出上、中、下三策,以权衡选择,择优而从之。当对手比较强大,而自己又处在劣势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转败为胜,避免对方的势头而退却,亦即走开,不失为一种上等的应变术。

以“走为上”作为应变术,不是盲目的逃跑,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退却。《三十六计·走为上》云:“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也就是说,在形势对我方不利,不能与对手交锋的情况下,出路有三条:或投降、或议和、或退却。投降表明彻底失败;议和是一半失败;而退却则可以重整旗鼓,转败为胜。因此,三条出路中,投降是下策,议和是中策,退却才是上策。

以走为上是军事活动中运用非常频繁的一种策略。1934年夏季,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击国民党军的“围剿”,由于消极防御的错误方针的指导,屡战失利,形势日趋严重。10月初,国民党军队以优势兵力继续向中央根据地的腹地推进。此时,由于军力、民力、物力消耗巨大,红军在内线粉碎敌军的围攻已经不太可能。中共中央在大敌压境、危及红军生存的情况下,于10月开始了有组织的撤退,进行战略大转移,经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此,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采取“走为上”的策略,以大踏步地前进或后退来调整兵力,调动敌人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从1946年7月至10月的4个月内,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了105座城市,包括延安、张家口这样重要的城市。在撤离城市时,人民解放军巧妙地诱敌作战,经过八十多次战斗,歼敌29.8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撤走、收缩,集中了自己的兵力;而敌军因贪占城市,分散了兵力,拉长了战线,暴露了薄弱环节,从而便于人民解放军各个击破。

1943年6月,侵略南斯拉夫的德国、意大利军队12万人,对南斯拉夫军队发动了代号为“黑森林”的围剿,企图在门的内哥罗和黑塞哥维那交界地区围歼南军的最高统帅部及其率领的南军主力。4日,德、意军队开始进攻。当时,被围的南军只有1.6万人,与敌军兵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南军最高司令部决定,以走为上,组织部队突围。7日,突围行动开始。途中尽管遭受巨大损失,但德、意军队围剿并歼灭南军的企图被粉碎。突围出来的部队在南军最高司令部的率领下,于14日挺进敌后,进军波斯尼亚,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古人伍子胥在父兄及家人惨遭楚王杀害时,只身逃亡,偷渡昭关,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助吴伐楚,打败楚国,掘楚平王墓,鞭其尸,报父兄之仇。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后,功成身退,不辞而退,以善其晚节。他们都用的是“走为上”之术。相形之下,越王勾践的另一谋臣文种,范蠡出走时曾写信劝他:“您还记得这样一句话吗?‘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先生如果不及早离开,灾祸在所难免啊!”然而,文种当时却认为范蠡过虑了。结果,文种被勾践赐剑自刎身亡。

走为上,也是待人处世中的一种应变之策。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明知自己战胜无望,主动退却,以保存实力,也是一种上策。

东挡西杀,各个击破

在古代军事史上,对于来势强大的敌人应该使其分离,然后将其分别各个击破加以消灭,这一战略称为“分战”。分战之法不仅适合于作战,也适合于人际交往之中。

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就应该分兵作战,各个击破。这种情况常常建立在对敌我军事力量的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孙膑帮田忌与人赛马,分上、中、下三等,而孙膑发现田忌的三匹马均不如对方,于是孙膑让田忌以上马对敌中马,中马对敌下马,下马对敌上马,最终以三胜二而取胜,这就是分战的制胜妙诀。

人们的工作和事业都是建立在与人交往的基础上的,要想获得事业成功,取得他人支持和赞助是必不可少的。如何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帮助你呢?各个击破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