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大全集
11099000000192

第192章 欣赏——举止优雅从容(1)

赢的最高境界

2007年1月20日凌晨5点,斯诺克温布利大师赛决赛正在异常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和“火箭人”罗尼·奥沙利文再一次狭路相逢。

在2006年8月的北爱尔兰杯台球赛的较量中,丁俊晖首胜“火箭人”,如愿捧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三个世界冠军杯。奥沙利文呢,也憋足了一口气报一箭之仇。这回交锋,可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比赛开始后,丁俊晖很快以2∶0取得领先。这时候,不和谐的一幕出现了:很近的看台上,一名奥沙利文的“粉丝”在丁俊晖每一次起杆时都要大声咒骂,让这位台球少年很不自在。也许是骂声的影响,丁俊晖的心理开始出现波动,在关键的几局中失误频频,很快以大比分落后。因为没有保安管理,那位“粉丝”骂得更起劲了。方寸已乱的丁俊晖已经无法全身心投入比赛,甚至球也不知道该怎么打了。第二局,奥沙利文胜出,丁俊晖伸过手去,准备向奥沙利文祝贺。

“火箭人”先是一愣,知道是对手弄错了赛制,随即他又感觉到了场内的变故,马上连说几声“NO,NO,NO!”然后搂住丁俊晖说:“比赛还没结束呢,和我接着打完后面的比赛好不好?”

休息室内,奥沙利文一直陪着自己这位小弟弟对手,还叫来了自己练球房的老板,一个四五十岁的香港人,一起来安慰他。奥沙利文说:“那个骂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我刚来伦敦时,也领教过这样的骂声,但我坚持过来了。你要记住,那不是比赛。比赛是属于我们两人的。”

最后一局开始之前,奥沙利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向裁判,要求将那个骂人的“粉丝”清退。然后在喝彩声中,双方进入第三局。当机会球再一次倒向丁俊晖的时候,奥沙利文主动走向球迷,要他们帮助加油助威。

获胜后的奥沙利文,将与对手的礼节性握手改成了拥抱:“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随时欢迎来伦敦找我,我很喜欢和你一起打球。”此刻的丁俊晖,早已热泪盈眶:“我流泪不是因为输了比赛,而是遇到了一位绅士对手。”

看到这里,观众的感觉已不像是面对一场令人窒息的高水平角逐,更像欣赏一门艺术,一种闪耀人性光环的美。比赛有很多种赢法。尤其实力在伯仲之间的较量,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赢得尊重和友谊,赢得对手的心,赢得观众的感动,才是赢的最高境界。

在所有的比赛中,几乎每一个选手都想打败对手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并不是谁的力气大、拳头硬、技巧高就说明你足够强大了。人再强,也不会在体能上超过动物,人的强大,往往都是体现在其他方面。一个人在赢得比赛的同时,用谦虚、宽容、公正和真诚赢得包括对手在内的所有人的尊敬,也是从素质上,从人格上征服对手,这才算是真正的强大,这样的赢才是最高境界的赢,才是真正的胜利。

当人生进入黑夜

就是前几年的事情,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在路上与他在求学时期的老师巧遇,老师关心地询问年轻人的近况,年轻人将自己从离开学校到进入目前的公司之后,所有遭遇的不顺利情形,一五一十地对老师尽情倾诉。

老师耐心地听着年轻人的抱怨,好不容易等到年轻人告一段落,才点点头说:“看来,你的状况似乎不是十分理想。不过,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现状,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呢?”

年轻人急忙回答:“我当然想要过得更好呀?老师,有什么诀窍吗?”

老师神秘地笑了笑:“的确有诀窍,你明天晚上若是有空,到这个地址来找我!”说着,老师递了张名片给年轻人。

第二天晚上,年轻人来到老师的住处,那是在市郊的一处简陋平房。老师看到年轻人,高兴地在屋外摆了两张凉椅,要年轻人坐下来陪他聊天、看星星。老师扯东道西地和年轻人聊了半晌,年轻人毛躁起来,急着要老师告诉他,如何方能使自己过得更好。老师微笑着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你可以数得清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吗?”年轻人抓了抓头:“当然数不清了,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老师望着年轻人,语重心长地道:“孩子,在白天,我们所能看到最远的东西,是太阳;但在夜里,我们却可以见到数不清的星星。我知道你的处境不顺利,但若是年轻时便一帆风顺,终其一生,也只不过看到一个太阳;重要的是,当你的人生进入黑夜时,你是否能看到更远、更多的星星?”

假如没有了太阳,那么有着灿烂的群星也是很不错的,在漫长的人生中,总有不得不进入黑夜的时候,假如仅仅因为见不到太阳而哭泣,那么那些漫天群星的灿烂就会被忽略掉。那就是非常可惜的,非常不值得的。人只有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发现那些灿烂的群星。这样所有的不快就都是暂时的情感,它们都将伴随新局面的到来烟消云散,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平和的,才是高贵的

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曾经来到一个本国的小镇里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上的人依然我行我素,该晒太阳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一回事,因为众生平等。

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唯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礼貌地在酒吧闸口留下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现在我们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会回来的,很抱歉!”

另一件事是德国政府订立新法规,要求养猪的农户必须遵守以下一些条例——猪农每天至少花20秒,即早晚各10秒,跟每一头猪相处;每头猪都必须接触到光线;给每头猪提供两三个木头玩具或稻草人作为消遣,以防它们无事生非打架……这似乎有点难,但德国人做到了,因为法律是神圣的,他们遵守法律。

权力与法律,是人类所独有的制度。这是庄严的东西,这是每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东西。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所谓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而法律是至高无上、没有任何人可以侵犯的。南非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先生婉拒人民的连任挽留,坚决走下总统宝座时说过这样发人深省的,同时又极度朴素的一句话:“我老了,我要回家!”

权力不是任何人的全部生活,但是确实也有着非常强大的诱惑,尤其是在一个非常容易被控制的国家里,很多人都会迷失自我,不能自拔,但是曼德拉却做到了这样的境界,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洒脱?

有人曾问丘吉尔的母亲,是否为自己当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她说:“是的,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同样为他感到骄傲!”这才是权力的真相,那只是一个为人服务的职业而已。不要因为那些必将遭受诅咒的、滥用职权的人,而以为权力是多么了不得的事情。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东西。这些都是非常正面的例子,反之,那些滥用职权,鱼肉百姓的无耻之徒,终有一天会受到正义的审判,让我们一起来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得到他人的关怀是一种幸福,关怀他人更是一种幸福。关怀,就是爱的关心,它无处不在。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的关心,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包围下成长。

从未怀疑歌德是天才

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他的名字几乎是德国文学的代表。实际上,在德国,很少有人叫他作家,而是叫他文豪。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所拥有的敏感和想象力,应全部归功于她的母亲——温柔而快乐的卡特琳娜·伊丽莎白。作为长子兼独子(他的几个兄弟都夭折了),他深得这位年轻妇人的宠爱。由于自小身体虚弱,他需要悉心的照料,这就避开了父亲的严厉管教。

母子两人分享着难以言说的温情时刻。竖起耳朵倾听母亲讲述骑士故事时的狂喜,手牵手体验戏剧的激动,自然无邪的快乐……这就是他甜蜜的童年时光。

当他的青春期来临时,另一种形式的同谋关系又将母子连为一体。19岁时,这个年轻小伙子生了病。他不得不中断法律学业,回到故乡疗养身体。与过去蜷缩在母亲的裙下,和她一起虚构着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一样,在其处于这一有着重大问题并发生着种种变化的年龄段,他也待在了母亲的身边。当时,卡特琳娜·伊丽莎白引导他的人生路程,走向虔诚派修会(虔诚派修会17世纪末植根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虔诚主义作为对路德宗教主义的反动,鼓吹受苦在皈依过程中的必要性。处于康复中的歌德,在母亲的陪伴下,在这个甜美的神秘主义圈子内作了一次小小的浏览。

身体康复了,他不能再滞留家中。他离开时,自身已发生了转变。可以确定的是,个体高于群体,情感高于理性,个人经验高于被灌输的真理,自我实现成就于苦难之中——他后来的浪漫主义的全部资源即在于此。

母亲的形象很快出现在了那部几乎给他带来世界性声誉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深受那不可能成功的爱情的折磨,在自杀中找到了自我了结、自我救赎之道。

母亲对儿子的作品非常满意。从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起,她就从未怀疑他将是个天才。

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在《浮士德》的第二部里,也就是歌德去世那年所完成的最后的作品里,卡特琳娜·伊丽莎白的形象再次闪现。当听到梅非斯特吐出“母亲”这个词时,歌德借浮士德博士之口情绪激动地说:“这到底是个什么字眼?听了叫我心惊!”

这是整整一生的爱,整整一生的感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父母,即使是历史上的伟人也不例外,我们都曾是幼小的孩子,在父母的爱中茁壮成长。千万不要忘记这份恩情!这份最美好,最无私的恩情。轻易忘记,那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那是人这一生最大的损失!

把卓别林推上舞台

著名表演大师查理·卓别林的父母都是歌舞艺术家。他的父亲是男中音。小查理的父母很早就分开了,他可能跟父亲学过踢踏舞,后来其父因酒精中毒去世。他的母亲汉娜·希尔,艺名莉丽·哈维,是一家声名赫赫的轻歌剧团的舞蹈和歌唱演员。莉丽收入颇丰,小查理在母亲和西德尼(母亲前次婚姻所生的儿子,是日后他始终亲近的兄长)身边,度过了一段美满的时光,直到有一天厄运降临。

那年他5岁。这件大事发生在伦敦一家极为简朴的剧院中,他的母亲脸色苍白,刚刚离开舞台。她是在一阵阵倒彩声中离开的,她那先前已经变糟的嗓音彻底倒了,曼妙的歌声不再,如今只有如蛙鸣般的聒噪。众人吹起口哨,嘲笑声此起彼伏,经理暴跳如雷。当时一种直觉促使莉丽拉着儿子的手,把他推到了舞台一角的灯光之下。查理走向目瞪口呆的观众,他唱起歌,跳起舞来。他扮演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怪人,滑稽又冷酷:“我模仿了我母亲的破嗓音。”后来他说道。众人大笑,他获得了成功,硬币如下雨一般落在他的四周。他停了下来,捡起硬币,用手帕包起交给母亲。观众误以为他的这一举动是在搞笑,愈发捧腹。这是查理的第一次演出,同时也是莉丽最后一次在剧院舞台上露面。

随后的日子是一段漫长而可怕的通向苦海的下坡路:先是租住廉价的带家具的套间,随后蜗居肮脏不堪的楼顶屋,从拮据到赤贫。莉丽卖掉了她那些漂亮的戏装,在缝纫机上拼命工作以赚取几个小钱。她去过救济贫民的施食站,进过贫民收容所。孩子们被收容进贫儿院,随后又被送到一家孤儿学校。可怜的莉丽先是被安顿在妇女收容院,随后又被关进了疯人院。

当她的病暂时得以治愈时,就设法找回她的儿子,一家人重又团聚。但有时候,当他们“演戏”,在唯一的布景——一个破烂的炉灶和一张铁床前互接台词的时候,他们几乎是幸福的。“她是我所见过的最有表演天才的演员,”查理日后吐露真情,“通过观察她,我不仅学到了如何用我的手和面容来表达我的情感,而且学到了如何去研究人。”

当兄长西德尼当了水手,音讯全无的时候,小家伙就说服他妈妈,让他离开学校找个差事,从小商贩到跑腿的都可以。由于焦虑和担忧,莉丽再一次发疯了。查理形单影只,那年他12岁。他已经知道,他的未来在剧院。他与兄长一同造访疯人院的可怕回忆,始终留在了他的脑海里——莉丽蜷缩在她的单人囚室里,从她那模糊的脑子里想出一个一个的词,拼凑成这么一句离奇的叮咛:“不要失去理智,否则,他们会把你关在这里。”

查理在剧院里获得了一个小角色。随后他很快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乃至电影中的主角。不久他就能奉养他那两次旧病复发,两次住院的母亲了。这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去世前看到了她儿子的成功,了解到流淌在她血管里的戏剧激情,通过血缘的纽带,传给了已成为夏洛特的小查理。

而卓别林最后终于成为了影响世界的巨星,并且保持着机智勇敢的性格。不只是在电影世界里,他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就。他演过的电影,现在都已经是电影学院的教科书,他还曾对纳粹德国进行过激烈的讽刺。为人类走向和平,作出了他自己独特的贡献。

阿加莎的写作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