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大全集
11099000000201

第201章 交往能力——与人相处的秘籍(2)

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特别珍视自我形象,很关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有的人比较敏感和多疑,看到别人在一起说话,就怀疑是背后议论自己,心里感到紧张和不安。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确实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你。如果真是这样,家长和老师就要告诫孩子不要紧张和焦虑,应该冷静地从自己的为人态度、性格特征、思想方法等方面找原因。要鼓励孩子与同学们沟通,请他们帮自己找找原因。只要自己态度诚恳,相信总会有愿意伸出友谊之手的同学。

除了这些常规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让孩子进行体育运动来舒缓孩子的那些不良情绪。适度的体育运动能加强新陈代谢,疏泄负性心理能量。换言之,一个人长期不参与体育锻炼,其不良情绪可能会越积越多。另外我们知道,运动最主要的效果还是有助于增强体质,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能较快地提高情绪、消除青春期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所以说运动是非常好的并且无害的辅助纠正方法。

距离产生美

香港作家张小娴求学时,曾有一个比她高一班的女孩子去了美国。她们本来只是很普通的朋友,但那个女孩子到了美国之后,也许太寂寞,就常给她写信。

张小娴也常写信给她。在信中,她们总是把最私密的事告诉对方,寻求对方的意见,甚至无须在信上叮嘱对方,不要把这些事告诉任何人,因为双方都深深地相信对方不会把自己的事告诉别人。

那些信件是她们共享的秘密,她俩也成了最好的朋友。在那个女孩留学的3年时间里,她们只是通信而没有见面。然而,当她从美国回来时,她们的友情却是与3年前无法比拟的,仿佛是最好的故人重逢。

是什么让原本感情很普通的朋友,在远隔万水千山、3年没有相见的情况下,成了最知心、最要好的朋友呢?张小娴不禁在她的散文中感叹道:“最好的朋友,还是应该有距离的。”

距离,尤其在我们东方文化中,是一门很复杂的生活美学,主要体现在友情交往上。人和人之间只要不相互仇恨,就不应该走得太远,何必呢?但是,也更不能太近。这个度的把握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好的。人们常常喜欢说:“距离产生美。”距离所产生的模糊与朦胧仿佛总是蕴藏着说不清的轻柔而温暖、含蓄而扑朔的美丽。于是,友情也就在这种距离之美中诞生!因为有距离,所以不用担心笑里是否藏刀,可以放心大胆地袒露心怀;因为有距离,所以不用怀疑真诚是否虚伪,可以用真诚回报真诚;因为有距离,所以不用猜忌人心隔着肚皮,不必担心利益纷争……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涉世未深的孩子或许还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总是感到疑惑,他们根本不懂为什么君子之间就不亲亲密密、朝夕相处呢?这里面另有玄机和妙处。但等他们经历了一些世事后,就会逐渐地明白了:友情,其实是一朵脆弱的花,过多的亲密会让它窒息而死;友情,更像一幅绝美的油画,若离得太近去看,也不过是一堆斑驳杂乱的色彩而已。

身为家长,其实就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给孩子提出建议。好的朋友,如同事业上的阳光,生活中的雨露,会使一个人的人生更加美好,事业更有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正直的朋友。但是,现代人多数都特别注意捍卫自己的隐私权,所以家长要告诫孩子不要轻易侵入别人的这个“领地”,除非对方自己主动说起;否则,即便是再好的朋友,也不要随便地打探、询问对方的私事。如果是朋友主动说起,那也要注意替对方保密。过多地了解朋友,则很容易介入对方的生活中,这样很容易让朋友心生厌烦。尤其是不要对朋友的家人或其他朋友发表过多的评论,在不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的情况下,保持沉默要比口无遮拦地说错话好得多。

朋友之间贵在于互相之间感觉放松,互相欣赏,互相帮助。但是一旦浓到了化不开的地步,谁也离不开谁,谁做什么事,另外的人都要跟随,这样就压缩了两个人本来所拥有的空间。互相的关系也就容易变得紧张、易碎,充满了窒息感,甚至于有一种被侵略的感觉。有人戏称:“车与车太近,准出车祸;人与人太近,准出矛盾;铁轨接头之间也要留有间隙,才能应对热胀冷缩的变化。”

朋友间适当的距离不仅是非常理智的选择,而且是非常必需的,如果没有距离的友情,往往来得热烈,去得也很快。在这个时候,你也不必太过悲观,你要相信一切有尽头,相遇离开,总有时候,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不要选择留恋不放手。只有有了距离的友谊,才有可能天长地久。有些孩子因为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的缘故,还并不能理解友情的真实含义,总是担心距离会让朋友之间生疏,感情淡漠,怕因此而失去一段美好的友情。而事实上,距离并不会成为情感的隔阂。友情有友情的距离,再远的友情也有办法传递互相的思念,只是不需要太近,太近了反而容易毁坏这娇嫩的花朵。

把握尺度绝对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不是什么人都能掌握得好,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的差距,造成的后果却是天堂地狱。距离要保持适度,既不能过分亲密,也不能过分疏远;否则,友情一样会流失。所以,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给人冷冰冰的感觉,这样也会让对方感到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这样还怎么和人交朋友呢?

告诉孩子要相互理解

在孩子整个漫长的成长历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那也是我们身为父母的责任之一。而在各种能力里,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最不容忽视的,而理解他人则是一切交往的基本素质。

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素质。如果互相根本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对方,那也就不是交往,而是吵架了。在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对于整个世界都是陌生的,最先熟悉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与父母的相处是他进入社会后人际交往的基础。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也是孩子的一生的老师,即使当他们也成年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仍然会时常想起父母的言传身教。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所以,父母应该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来,这不只是爱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有必要让孩子去渐渐学会理解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理解能力是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学习的,只要孩子能相互理解,和家人很好地交流,那么当孩子步入社会之后也可以轻松愉快地与其他人交流沟通。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走出对父母的依赖,独立地去进行与别人的交往。

在前些年有一个状况比较普遍,那就是很大一部分孩子们会认为他们在家庭中处于被统治地位,认为自己的地位是次要的,是一个附属品的位置。而父母以家长的身份要求他们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和父母之间不存在平等的地位,父母不会理解他们的想法,认为自己就是被父母所支配而已。这样他们就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情绪。

如果这个情绪长期地保持,而且得不到发泄,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很多不好的心理习惯,比如:猜疑和撒谎。这种严重的恶习将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造成巨大影响,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但是,家长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太过严肃,可以试着努力正确引导孩子学会理解和宽容,调整他的心态,给孩子自由和平等交流的空间,对事情做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消除他们对父母的不信任感,这样与父母相处融洽,更好地处理各种交际关系。因此,相互理解非常重要,只有父母先学会相互理解,孩子也才能拥有理解别人的心。

一位父亲讲,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轻女士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他进去后才松手。父亲向她道谢,女士说:“我爸爸和您的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遇到这种情况时,也有人为他开门。”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是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因此,对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和关心他人。因为理解的途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刚学下棋时,往往仅考虑自己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而不会考虑别人会怎样。只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后,才会考虑我怎样,对方会怎样应对,对于对方的应对,自己应当如何一一应对。如此考虑的回合数越多,个人的水平也会越高。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引导孩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处理矛盾: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遇见问题的时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一下,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在日常家庭教育中,时常进行角色的互换:让孩子参与到成年人的讨论中来,家长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共同商量一件事情,主要是让孩子懂得尊重、理解、信任等观念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若只是一味采取严厉的批评方式,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孩子有可能越来越不听大人的话,不能真正理解家长的苦心。相互理解的教育可以让家长及时地认识到孩子的缺陷,获得宝贵的对症下药的教育方式。父母只有积极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才不会让孩子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建立一种健康的家庭沟通关系。

理解是人类所有交流的基本原则,没有理解,也就没有交流。一切的交流都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假如一个人总是狭隘地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难去理解别人,就不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能力,很难与他人合作,也就无法与人完成正常的交流。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也只有相互理解,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会理解别人的孩子,可以很轻松地跟别人交流,不仅做事会顺利而且还会得到快乐,健康地成长。

家庭里面的成员是否能友好地交流沟通,孩子能否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往往并不是各种客观问题的局限,而是取决于他是否能真正地理解他人,如果不理解,就会造成误解,那么交流也就变得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尊重、信赖、关怀、接纳、学会理解他人这些因素都是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因素。家长们一定要多加注意。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危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躲避突如其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