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大全集
11099000000209

第209章 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创造

实践出真知

1564年,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他家就住在著名的比萨斜塔旁边。他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当伽利略来到人世时,他的家庭已经很穷了。17岁那一年,伽利略考进了比萨大学。在大学里,伽利略不仅努力学习,而且喜欢经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他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弄个一清二楚。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表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造出来的。

家庭生活的贫困,使伽利略不得不提前离开大学。失学后,伽利略仍旧在家里刻苦钻研数学。由于他的不断努力,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他还发明了一种比重秤,写了一篇论文,题目为《固体的重心》。此时,21岁的伽利略已经名闻全国,人们称他为“当代的阿基米德”。在他25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他当了数学教授。

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10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体快10倍。

1700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学说当成不可怀疑的真理。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了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做实验场。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100磅,是实心的;另一个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讽刺说:“这个小伙子的神经一定是有病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会有错的!”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伽利略的试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这个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正因为有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才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伽利略这个人的动手能力很差,那么他怎么才会发现固体的重心力量呢?其实这看似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却有着非常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人们要知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出真知,光靠空想是难以成就伟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千万不要想什么就是什么,而不顾实际情况,这样做只会自讨苦吃,连带他人也要受你影响。

动手才能知道为什么

爱迪生的妈妈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她在教学过程中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提示他,循循善诱,最后再慢慢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

她经常会根据孩子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来“考察”孩子,给孩子提出很多问题,让孩子逐个解决。

看见锅在冒气,她就会问儿子:“为什么锅上冒蒸气?”看见调皮的儿子把椅子坐坏了,就会问:“为什么凳子有四条腿?为什么会坏呢?”

小爱迪生在妈妈的影响下,也越来越爱问问题,总是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当然,这个习惯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时间长了之后,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4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树下玩儿,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摇摇头。

“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

“大马蜂会蜇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根很长的树枝,硬是把马蜂窝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都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已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就是在妈妈合适的提示与提问中,小爱迪生懂得越来越多的事情,并且对越来越多的事物感兴趣起来。不管什么时候,他都喜欢问问“为什么?”不停地问为什么,促使他不断地越过一些眼前的障碍,作出越来越多的发明,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

如果小爱迪生的妈妈发现儿子有好奇心时,没有利用时机多问问他“为什么”,那么,小爱迪生的好奇心很可能因为没有人搭理而慢慢消逝了,毕竟小孩子很多时候都是“3分钟热度”。很多哈佛学子的家长都有同感,那就是,在教育孩子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孩子很有利。它可以让孩子集中精力,对于当前的一个“为什么”做全身心的探索,攻克一个“为什么”之后,孩子们就会带着成就感接着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从而使思维得到多角度的锻炼。

有一位哲人说过,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人会问“为什么”,而动物则不会。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科学上的依据,但却相当于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不管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存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只有怀疑才能发现问题。自己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可能进步。一味地偏听偏信和盲目跟风,这种行为和无意识的动物并没什么区别。也许我们的孩子还小,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自由言论,但他们却天生就有自由的嘴巴。因为言论的自由本来就是我们一出生就被上天赋予的,谁也不能因一己之私或为维护某个罪恶集团的利益剥夺这种权利。这是封建社会才有的黑暗统治,统治阶级不敢让你说话,是因为他们害怕。害怕别人说话的人,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人们可以说真话,那么自己就可能被推翻。我们的孩子们就是最接近真相的人,他们有时候会问出一些令父母、成人脸红或不好意思回答的“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大人会说:“小孩子不会懂。”可能这只是大人被小孩们问烦了之后随口的一句话而已,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对“为什么”的回答或解释,这种回答会让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了,这样,一道摆在眼前的思考路途就被大人的一句话给堵塞掉了。甚至毁掉了孩子的整个一生,退一万步说,就算毁掉了孩子的一生,也不要毁掉孩子的自由。要鼓励,要让孩子自己去探寻真相,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自己发现自己解决

刚上小学的詹姆斯就已经每年都参加小学生读书竞赛了,而且全都获得了一等奖;在五年级的时候,他又参加了一系列的数学竞赛,又都获得了一等奖。詹姆斯的母亲认为,儿子取得的这些成绩,应该跟他有浓厚的探究精神有很大关系。儿子遇事总喜欢问“为什么”;一道数学题他不会满足一种解法,老师讲的方法跟他想的不一样,他也要找老师理论哪个更好;如果语文课文是某本著作的节选,他回家就一定要找原著看看。

对于詹姆斯常问的“为什么”,他的妈妈从不拒绝回答,她反而鼓励他多发现“为什么”。詹姆斯自己提出了新问题时,妈妈会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有的时候,詹姆斯的问题,她也无法立刻说出答案,就会带着他一起翻阅资料,于是詹姆斯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查资料解决。渐渐地,詹姆斯养成了喜欢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并在数学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被哈佛大学录取。

詹姆斯的母亲只是众多母亲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她却通过自己的思考,结合孩子的特点,循循善诱,注意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且鼓励孩子多探索,和孩子一起探求“为什么”后面的答案。这样一来,孩子的优秀表现,也就是她所作出的细心努力的最好证明和回报了。这里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止体现在孩子身上,也体现在父母身上。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想到了或者学到了新的好的教育方法,就应该身体力行,马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这样才不会在孩子成年后后悔:“其实你脑子挺聪明的,当年要是我能好好培养你……”

多尝试创造

我们都知道动手能力十分重要,没有动手能力就是没有实践能力,而没有实践能力,一切的构思,一切的方式方法都失去了他们的意义。作为个人来说,动手能力尤其重要,而我们的孩子正是培养动手能力的最佳阶段,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其实并不难,但也不简单。首先,家长要因势利导,而不要采取强迫或者体罚。要知道,本来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很强的,他们天生就愿意自己动手拆卸、组装东西。看到剪刀、小刀、锯子,他能很快地用来切断纸布、木头,他会想:为什么剪刀能把纸剪成两半?为什么锯子来来去去就可以把木头锯断呢?为什么小刀能把苹果皮削下来呢?他们不但会提出问题,而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自己动手试上一试。例如,有的孩子看到小刀可以削掉苹果皮,就会用小刀子削梨子,或者用小尺子去试着削苹果,想看看能不能削下来。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实际上就是孩子正在进行尝试性的创造活动,这一举动对孩子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

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活动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这与我们人类的大脑结构有关,控制动手能力的大脑恰好也在控制创造性思维。当孩子想动手干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下简单的道理,并做一些示范,然后,再让孩子进行模仿。例如,让孩子剪一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等。经过几次动手练习之后,孩子就会剪出比例合适、角度正确的图形。这时,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欲,这样就是非常成功的尝试了。

但是,在进行这种活动时,孩子有时候会不小心把手弄破,把衣服弄脏。这时,有的家长就会因为心疼,因为“爱”,阻挠孩子的创意活动,不让孩子再动手操作。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非常不理智的,家长应先告诉孩子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再让孩子动手。要知道,孩子其实做什么都是有危险的,而出现了危险,不应该责怪孩子,而是应该先问问他怎么办。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又尽量避免出现危险。换句话说,即使衣服脏了点,家长动手洗一下就行了,而且让孩子自己承受一些小的创伤,也未尝不是好事。如果是男孩子,你可以这样告诉他:“伤疤,是男子汉的勋章。”这样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勇敢和担当,何乐不为呢?但是如果因为害怕出危险,导致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哪个更得不偿失,难道还不够清楚吗?

人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家长要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的乐趣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那些被金钱扭曲了灵魂的人是可悲的。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

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感觉熟悉?好像在哪里听过……

“爸爸,我们家的房子为什么没有别人家的宽敞,也没有别人家的漂亮?”

“妈妈,为什么胖胖家的车比我们家的好?”

“我们家很穷吗?”

“我们家很富吗?”

“爸爸,佳佳的爸爸开公司当老板坐‘大奔’,亮亮的爸爸骑自行车还是辆破车,是不是当老板比做大学教授更好?我长大了究竟是去当老板,还是去当大学教授?”

我们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是讲一番大道理,还是敷衍搪塞,还是逃避、不回答?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明智的家长,应当告诉孩子,并不是所有价值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金钱也有很多买不到的东西,也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比如划时代的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智者、哲人、伟人爱因斯坦,他一生醉心科学,厌恶追逐金钱,大额英镑被他随意当做书签,然后随书丢了。在他看来,每一件财产都是一块绊脚石,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体现在财物中。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丰厚的高薪——年薪16万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工资?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从不讲究,他常常头戴草帽,衣衫不整,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系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扎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字,一面要把那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凭着衣着,有的人把他当成司机,可他却说:“要是布袋子比里面的肉更妙,那可是一件糟糕的事!”

置身于经济浪潮中的当代社会,谁都免不了受金钱的诱惑。这是没办法的事,也是很正常的,金钱只是像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东西一样,并没有那么多强烈的褒贬,不论是拜金主义还是过分地鄙视金钱,都是很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经济情况已经有所提高,但是更多的是分配不均,这个问题应得到更大重视。就算是一个流氓团伙,如果分赃不均,也会导致大打出手。那么一个国家的利益分配极度不合理,后果往往就更让人担忧了。因此,如何看待金钱,如何处置金钱,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尤其是它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时,需要明确告诉孩子几种正确价值观,以使他们将来坦然面对富贵与贫穷。

伟人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因为他们的功绩都是我们看得见的。孙中山先生一生与无数金钱打过交道,遗产却只有价值两千元的书和一所5间房的住宅,还有一个民主的新中国;卡尔·马克思一生几乎都处于贫困之中,严冬没有煤烧,生病请不起医生,甚至孩子死了,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可他却依然执著于共产主义的研究,完成了篇幅浩荡的学术著作;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家道几起几落,他自己也几度死里逃生,然而在他去世后,他却用他那生命换来的千万美元家资奖励那些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精英们。

这些伟人的思想品质是值得孩子学习的,他们的思想境界对我们永远都有着标杆一样的作用。他们对人生看得透彻,活得洒脱。成败得失也好,贫富聚散也罢,其实都是虚假的东西,就好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对于金钱,虽然家长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一定要清楚,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