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下)
11110500000032

第32章 李煜之死(2)

然后,高大的“攻城塔”在厚厚的木墙掩护下,直抵城楼。从塔上伸出的横梯会直接搭在城堞上,精选出来的敢死士,就会踏着横梯,快速地登城。只要有一个缺口,后面的敢死士就会陆续跟上。

那时,城楼守军会有一段时间无法应对城下,更多的“城梯”就在难得的短暂安全当口,迅速地靠在墙上,将士们会攀援而上,支援从攻城塔横梯进入城楼的将士。

这时,由厚重木料制作的笨重而又灵活的巨型“冲撞车”就会驶向城门。车中铁链悬挂的巨大“冲撞椎”,会远远地悠动起来,而后带着加速度向城门撞去,每一击都会带出“嗵”的一声钝响,一击,一击,又一击……没有多少城门会禁得住这种冲撞车百次以内的撞击。

组合攻城器械“头车”则选择城墙朽烂处,在自身所带的“屏风牌”掩护下,靠近墙根,挖掘地道。这种车设有防护措施,车顶和车身都是木制,外敷一尺多厚的瓤囊,再蒙上生牛皮,牛皮外更涂有泥巴。车后又有“绪棚”,内置绞车,工兵挖出的泥土砖瓦就由绞车运出,直接倾倒于壕堑之内。这样的“头车”,城上所有的炮石、灰土、燃油都不能伤害它。每一组“头车”有工兵三十人。

远处的神臂射手,会在大盾牌的掩护下,跟着攻城将士尽量近地靠近城楼,瞄准从城堞空隙露出的每一个脑袋射击,以此掩护盘梯的攻城部队以及“头车”的挖城部队。

高达近十丈的“望楼车”,则在远距离观察城中动静。这种车顶端有个小小的木板间,四面有窗,内有两人,使用白旗,打出旗语,向攻城将士提供敌情信号:旗如卷起,表示无敌人;旗展开,表示敌来;旗竿平伸,表示敌人很近;旗竿垂直,表示敌到;缓缓举旗,则表示敌人退却;敌已退走,则又将旗卷起,等等。望楼车下有木轮可以推动,或远或近,进退自如。

……

一切安排停当。曹彬却在攻城之前的一天声称自己病倒了。

攻城将士们大惊!临阵,一切都安排妥了,主帅却病倒了!如果二十七日不能攻城,岂不失信于敌我?诸将于是纷纷走来看望德高望重的老帅。

曹彬看看大家都到齐了,开腔道:“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的,皇上早有’慎勿杀人‘的命令,各位也都知道了。李煜无罪,江南无罪,我等如果屠城,将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如果各位发誓破金陵后,不滥杀无辜,不剽掠士庶,我的病立刻就会好!”

将领们年来已经多次聆听诏书,于是纷纷承诺。曹彬更要各位焚香发誓,向神鬼保证:绝不滥杀无辜!绝不纵掠士庶!

将士们纷纷听令。曹彬当即宣布痊愈。

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拂晓,大宋帝国宣徽南院使、检校太傅、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大将曹彬宣布攻城令。

南唐王国首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在最后的抵抗中,不敌。第二日凌晨,城陷。

后主的亡国之痛

南唐的忠勇将军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率忠勇兵卒与宋师在巷战中战死。

南唐勤政殿学士,豫章(江西南昌)人钟蒨,闻城破,整衣冠,穿着正式官服端坐在家中厅前。钟蒨在宋师入城,城中喧噪呼号之际,留下了《别诸同志》五律一首:

随阳来万里,点点度遥空。影落长江水,声悲半夜风。

残秋辞绝漠,无定似惊蓬。我有离群恨,飘飘类此鸿。

这诗借说离群孤雁自明悲情,足见南唐死节之士有衣冠人物。钟蒨镇定而死,在我想象中仿佛一尊威严的雕像。

我甚为欣赏史录中士大夫在不可避免的死亡来临之际,“整衣冠”或“朝服”而死的姿态。史录至此,杂然流形中,忽生一股天地正气,慷慨悲歌中遥见吾民视死如归之壮。当初大宋征后蜀,后蜀高彦俦“整衣冠”而死;南唐孙晟出使后周时,“整衣冠”而死;后来又有龚慎仪死前“整衣冠”,今又见南唐勤政殿学士钟蒨死前“整衣冠”死节。史家叙事汉语之美,往往就在这类不经意的细节之中,令人叹赏……钟蒨“整衣冠”后,带着全家族人,端坐厅堂。史称“乱兵至,举族就死不去”,乱兵来到后,钟氏整个家族的人就在等待死亡,无人逃走。但此处所言“乱兵”应该不是宋师,很可能是趁乱而起的“猾民”,或吴越兵。因为金陵城破,曹彬未尝滥杀一人,这是有记录的。

城破时,李煜正在填词《临江仙》,刚刚做成上半阙,其中有句“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词寄国亡之痛。古礼有仲夏月,天子以初熟的樱桃先祭祀寝庙的规定。李煜作词时,正当冬日,樱桃早已落尽,无法祭祀宗庙,而宗庙日后如何,凶险莫测。“春归去”而又“落尽”,马上就要到了夏季,那时,已经很难再有樱桃来寝庙祭祀啦!亡国之痛做得如此典雅。

当初陈乔、张洎曾一同约定:万一国破,即相约殉国。现在京师陷落,陈乔来见李煜道:“臣有负于陛下,望陛下能公开处我死刑。如果宋朝责怪陛下,请把罪过推在我身上。”

李煜说:“我们气数已尽,你死了不值得。不必死。”陈乔说:“即使陛下不杀我,我有何脸面见人!”

陈乔回到政事堂,召来两个亲吏,解下自己常服的金带给他们,对二人说:“善藏吾骨。”遂自缢而死。

张洎本来就没打算死,现在国破,他对李煜说:“我和陈乔一道掌管军政枢要,国亡应该一起自杀殉国。可是又想到陛下就要前往宋都,那时节谁为陛下辩白实情?臣之所以不死,是等那个时节。”

说话间,潘美、曹彬等已经向宫城走来。李煜准备了降表,与诸大臣站在宫门前迎接胜利者。潘美先到,李煜晋见潘美,行礼。潘美下马回礼。曹彬后到,李煜再见曹彬,行礼。曹彬坐在马上不动,派人对李煜说:

“我介胄在身,暂不便于回礼。”史称与潘美比较,曹彬此举为得体。

曹彬当场选精锐士兵千人守在宫门,下令说:“凡是不奉命而打算进宫的,一概拒之!”

曹彬、潘美随后到江边上船,然后召李煜来吃茶。船前设有一独木跳板,李煜独自登舟,害怕跌下水去,徘徊不能进前。曹彬命在李煜左右再搭两块木板,由两边两人扶着他上了船。只喝了一壶茶,曹彬就催促他回宫,对他说:“你回到汴梁后,朝廷会按规定发给你生活费用,但毕竟有限。你现在可以回宫去多准备一些行李装备。一旦你宫中财物被有关部门查收登记,你就什么东西都拿不走了!--准备好行装后,明天一早,跟我们乘这个船回东京。”

于是李煜回宫,去选自己的财物准备带走。曹彬又派出士卒百人去帮着李煜搬运行李。潘美等人很担心李煜回宫后,万一自杀,回去不好交代,主张不要放他回去。诸将知道:李煜曾在皇宫堆积了不少柴草,此前与家人有约定,准备在城陷时投火自尽。曹彬说:“诸位不见--李煜上那个独木板还怕得不敢走,他是很怕死的。我等既然许诺他回中朝,他哪能取死!”诸将还是有所不安。第二天,李煜果然带着数不清的宫中宝藏来到了江边。诸将这才对曹彬的识量心服口服。

李煜举族北上

当初李煜听到过一种流言,说北朝来使,返回时,会趁李煜送别时,劫持他上船载之北渡回汴梁。从那以后,李煜害怕,饯行时不再登使者的大船。老赵多次下诏要李煜“入朝”,李煜不听,还对人说:“他日王师来讨伐,孤当躬擐戎服,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他日如果王师来讨伐,我会亲自穿了甲胄,监督士卒,背城一战,以此来保存江山社稷。如果万一不能保存江山社稷,我就与宫中聚齐的宝藏在一起,自焚。我绝不做他乡的鬼魂。这话传到老赵耳内,老赵笑着对左右说:“这不过是措大说的话罢了,徒有其口,必无其志。他要是能这么做,当初守江南的吴国孙皓、陈国叔宝,也就不做降虏了!”老赵的判断和曹彬的判断一样:李煜不会自杀。

李煜此际正在为国亡而悔恨,虽然臣下为他准备了很多财物,但他此时对这些东西没有感觉,还不断地将身边可见的黄金赏赐给左右。

曹彬进入金陵后,不断申明军纪,保护了很多士大夫。即使这样,曹彬还是不放心,下令在军中大规模搜查,严禁士兵掠夺金陵士庶妻子儿女。南唐仓库,全部委托给转运使处理,曹彬一概不问。回到京师后,曹彬所携带的只有地图书籍、衣服而已。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月,曹彬派遣翰林副使郭守文奉露布,一路传扬到京师,告知朝廷:俘江南国主李煜及其子弟、官属等四十五人献于朝廷。

李璟、李煜,都写得一手好字,史称“妙于笔札”,而且好多方寻求古迹。宫中藏有图籍万卷,其中古人手迹很多,城将陷时,李煜对他所宠幸的嫔妃保仪黄氏说:“这都是先帝特别喜爱的东西,也是我特别喜爱的东西,有一天金陵城若是失守,你可以将这些东西全都烧了,不要让它们散逸人间。”城陷时,这个傻娘们果然把宫中所藏文化典籍、古人手迹一把火烧了。此事,实为文化浩劫之一,李煜难辞其咎,黄氏难辞其咎。

保仪,是南唐宫中嫔妃名号。保仪黄氏,她的父亲在湖南马氏为偏将,南唐大将边镐进入长沙后,得到黄氏,送入后宫,被李煜相中,选为保仪。这个女孩工于书札,于是让她专管宫中书籍。她卑辞侍奉大小周后,那时争宠的美女大多遇害,黄氏不争,得以保全。金陵城陷,黄氏也跟着李煜北迁,死于汴梁。

李煜举族北上时,那一天有雨。家族、官属,人群浩荡,冒雨乘舟,将要开船时,船上北行人,船下送行人,号泣之声溢于水陆。大船驶入雨中时,船上文武视江心,李煜遥望金陵城,想想昔日繁华,有如梦境,凄凉之感袭来,不禁泪流满面,一时哽咽,泣不成声。于是自赋诗云: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这诗被后人题为《渡中江望石城泣下》。关于这首诗,有不同说法。宋人马令《南唐书》认为是南唐后主李煜所作。

宋人郑文宝《江表志》认为是吴让皇杨溥所作。马令是宜兴人,他的祖上马元康世家金陵(今江苏南京),对南唐故实很熟悉,曾经广收旧史遗文、故老传说,及各类见闻、诗话小说,马令将这些材料整理为《南唐书》一种。应该可信。

但郑文宝则亲自侍奉南唐后主李煜,他所见所闻多有亲历,如此,关于这首诗,郑文宝的意见似乎就更可信。史上关于南唐记录,一般也都认为郑书可以订正马书之讹误。

又有《五国故事》一书,也是北宋人所作,该书也认为这一首诗应该是杨溥所作。内中说:

徐氏将移杨氏之祚,称杨氏欲入道。乃营室于茆山,迁溥居之。册白受禅,老臣知诰上尊号曰:高尚思元崇古让皇帝。溥既渡江,赋诗,略曰“: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细思量。”及将遇弑,方诵佛书于楼上。使者前趋,溥以香炉掷之。俄而见害。

徐知诰即李昪,要颠覆杨行密以来的吴国祚运,对外称杨氏末帝杨溥要到山中学道,就在镇江山上为杨溥建造了道观宫室丹阳宫,迁徙杨溥到那里去居住。然后下传禅书册,由老臣徐知诰为杨溥上尊号为:高尚思元崇古让皇帝。杨溥退位,渡江上山,赋诗,大略说:“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细思量。”等到将要遇害时,正在楼上诵读佛书。来杀他的使者逼上前来,杨溥拿起香炉向使者掷去。很快遇害而死。

这一段记录讲述了吴国最后一任君主的死亡,这应该是场悲剧。史称杨溥在丹阳宫“幽禁”而死。当初李昪逼退杨溥后,杨溥迁居丹阳宫后,很多年的记录是空白。后来柴荣平定江淮,李璟派大将尹延范去迁徙杨溥家族的后人,但尹延范擅做决定,杀了杨氏男子六十人,吴国杨氏从此“不血食”,后人绝嗣。这在“继绝世”的传统文化下,无罪而灭人之后,是一大罪恶。

更有宋人佚名著作《江南馀载》记录:

让皇在泰州数年,每有嗣息及五岁,必有中使至,赐品官章服,然即日告卒。

让皇帝杨溥在泰州那几年,每当有后代出生,到了五岁时,就一定会有南唐的中使来,赐给孩子品官和礼服。但是,当天这孩子就会(奇异)死亡。

宋人刘恕《十国纪年》甚至记录说:

唐人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守卫甚严,不敢与国人通婚,久而男女自为匹偶。

南唐人迁徙让皇帝杨溥家族到泰州,号永宁宫,守卫得甚为严密,以至于杨氏族人无法与外人通婚,久而久之,杨氏族人就在宫内男女乱伦,自选配偶。

这两条记录很难考证真假。至此,记录中故实,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性凶妄。李昪、李璟残杀杨氏幼儿、逼迫杨氏乱伦,如此酷虐狠戾、冷漠无情,是真实的吗?由尹延范杀戮杨氏后人的真实记录来看,即使李氏没有像记录中说的那样凶妄,但杨氏也一定遭遇了种种不幸。

杨氏的遭遇,李煜应该有耳闻。如此,我就能够解释,《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一诗的来龙去脉。李煜在大船离开江陵之际,亲身感受了江山社稷沦亡、家族男女被俘的家国之恨;但他也同时知道,这也是当初南唐传禅时,杨溥所遭遇的。历史,在这里,等待了近四十年,从公元937年李昪“得国”,到公元976年李煜“失国”,场景重现:杨溥当年也是乘船离开金陵,他当年是不是也曾遇雨?是不是也曾在江中遥望石城?是不是也曾流下悲痛的泪水?李煜如今也是乘船离开金陵,我今天正在告别时遇雨!我今天也正好在遥望石城!我已经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他们同样沉浸于亡国之恨中。南唐当年怎样欺凌了人家吴国,如今,由我李煜在承受这个报应。于是,杨溥当年一阕《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成了李煜寄托当下情怀最合适的诗篇。“当年”与“当下”成为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历史与现场开始“互摄”,有了往复的悲怆与迷离。犹如行者在异国他乡蓦然撞见“床前明月光”,会情不自禁吟诵李白《静夜思》一样;李煜在告别金陵之际蓦然撞见“江南江北”从此两分的情境,也开始情不自禁地吟诵杨溥的《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李煜用这种方式,代替李昪、李璟,向遥远的杨溥献上一份迟到的忏悔,向自己的遭遇献上一份无奈的哭诉。与命运比较,杨溥,我,都太渺小啦!

如果你足够性情,千年之后,你还是有办法听到李煜,这个温柔、善良,一生不懂军政大事的多情男人,这个做了十四年南唐君主的国王,他立于北上大船的船尾,那一声声凄美的吟诵--……江南啊,江北啊,那里都曾经是我过去的家乡;三十年匆匆逝去,就像大梦一场。当年的吴国,唐国,那宫苑宫闱,从我离去之后,现在已经冷清了吧?我想那广陵的亭台殿堂也已经开始变得荒凉。我看到远处天边的云啊,正笼罩着岫洞山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雨水敲打着归去天朝的大船,就像我的泪水,千行万行。我们兄弟四个家族三百口人,此时没有闲心休憩;都在细细思量我们的往事、命运,而船已到了江中,渐行渐远的石头城啊,烟雨迷茫……

船到汴水渡口,李煜要下船到当地普光寺礼佛,左右谏止,李煜忽然发怒大骂道:“吾自少被汝辈禁制,都不自由!今日家国俱亡,尚如此耶?”我从小就被你们这一班人管着,制止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点都不自由!现在家国都已经完了,还想这样管着我啊!礼佛后,李煜又慨叹很久,在寺庙散施衣物钱财后离去。

太祖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