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见义勇为
11132500000024

第24章 四军医六学员华山救险

1983年5月1日,挺拔峻秀的华山之上,游客人数超出平时的5倍,人人都想利用这两天的休息时间,或远或近地赶到这里,一睹西岳秀峰的美丽风采。

俗话说,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确,从山脚到峰顶,只有一条狭窄的崖梯依山蜿蜒而凿,陡陡地一级一级向上延伸。崖梯的最宽处仅能并行两人,临崖一边有一根粗大的铁索作为护栏。然而就在这又窄又陡的崖梯上,挤满了前来游玩的人们,人挨人,人挤人,前胸贴后背地拥挤地挪动着。有人忙着上山,急匆匆奋力向上挤;有人已结束游山活动,火急火燎地往下走,人流便在狭窄的地方顶撞起来,险情随处可见。

突然,随着一声惊叫,十几个游人被挤离地面,顺着足有80度的崖梯向下滚落。只见他们在空中翻滚着,重重撞在下面的游人头上、身上,又被弹起来,继续向下跌砸。下面的游人纷纷向两边挤靠躲避,结果造成更多人面临着摔出崖梯的危险,陡峭的崖梯上一片呼叫声。

就在游客们惊恐万状的时候,几个身穿军装的年轻人飞身冲到最前面,冒着被砸伤、被撞出山崖的危险,奋力伸出手臂,用身体和双手截救那些从高处翻滚跌落的遇险群众。

一个滚落而下的工程师被拦腰抱住了;一个头冲下摔下来的青年撞在救护者怀里,安全落到地上;一个姑娘尖叫着飞砸下来,也被几双有力的大手牢牢接住了;一位郑州女工贴着崖边摔落下来,等在下面救险的两个年轻人竟毫不迟疑地放开崖边铁索,双双扑起来死死救住命在旦夕的青年女工。

一个个跌落的遇险群众被救下来,可那些军人衣着的救险青年无不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后来,游人们突然发现,青年勇士们的胸前都挂着一枚校徽,上面写着第四军医大学的字样。有人顿时脱口喊出一个名字:张华。

一个瘦高个的男学员抹了一把额上的血痕,点点头自豪地说;“对!张华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就是张华的同学!”说完,就忙着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将负伤的游客背起,向山下运送……

无独有偶,在崖梯的另一段险处——百尺峡附近,一位女青年突然昏倒在地!又是几名第四军医大学的学员抢到跟前,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护。可是,救护用的银针、药品全放在另一个同学的挎包里,远远落在后面,根本无法传过来。想过去取更是不可能,现在所处的地方是一段悬崖转弯,崖梯上是挤得风水不透的人群,崖边铁索一侧,面临着深不可测的万丈悬崖。怎么办?病情绝不能受耽搁。只见一个男同学竟冒着危险,毅然跨出索链,背向深谷踏着崖边沟坎,握住铁索一点一点往下挪,取到药品后又是一点一点挪回来。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护,并在几个学员的艰苦努力下,安全来到了山下……

夜幕渐渐降临,山上的游客迟迟不能下山,焦急万分地向下猛挤,在一处50米长的临崖陡梯上,人头涌动,哭声四起,临崖铁索已被挤得绷直,随时可能断裂。

突然,悬崖边缘奇迹般地出现一道绿色长城,屹立在游客面前。那是100多个四军医大的学员,危急关头竟全部翻出索链外侧,仅仅踏住崖边沟坎,手拉手连成一堵50米的血肉人墙,护卫着崖梯上惊慌失措的游客们……

人们被这一壮丽景观惊呆了,不再拼命拥挤,顺着崖梯一个一个往下走。走到山下平地的游客们,纷纷回望那一段险境,回望那一道长长的绿色屏障,不禁流下感激的热泪……

名师点评:

这是潮流,一代张华遍及社会华山救险的英雄群体,以自己燃烧着的生命照亮了别人。一位被救女青年和她的两个同伴,在给四医大党委的感谢信中,写下了这样一曲英雄的赞歌:我们都是同龄人。谁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希望?请看雷锋精神不是还在他们身上延续吗?谁说我们这一代人;精神空虚、思想颓废?请看,一代张华遍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