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机智勇敢
11133800000047

第47章 魏征含蓄讽喻太宗

唐太宗晚年陶醉于升平日久,逐渐改变了即位之初那种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开始有点讨厌批评了。

有一次,著名的谏臣魏征向太宗进谏时,言辞十分激烈,驳得太宗哑口无言,愤愤退朝。回到后宫时,他还满脸怒色,狠狠地说道:“岂有此理!等我找个机会,非杀死这个庄稼佬不可,省得他一天到晚总来揭我的短,找我的麻烦!”长孙后听了大吃一惊,赶紧迫问:“又是哪个大臣触怒了陛下,惹您发那么大的火?”太宗气愤地讲起刚刚在朝廷里发生的事。长孙后进一步追问:“老臣魏征忠言耿直,你经常在我面前夸赞他,今天为什么反倒要杀他呢?”太宗火气仍未消除:“魏征这老儿,每次进谏,我都洗耳恭听,无所不纳。可是他越来越不像话,竟然对我耳提面命起来,连一点面子都不给留。他这样当众羞辱我,搞得我下不来台,哮,不杀他,难解心头之恨!”

长孙氏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皇后,是太宗的贤内助。她往往在太宗任情使性不能接受臣下进谏的时候,进行规劝,从而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她早已发现皇上近两年来有点陶醉于歌舞升平,讨厌批评。可是如果因此就对皇上讲一些该像当初一样虚心纳谏的大道理,正在发怒的皇上不仅听不进去,可能还会火上加油。该怎么办呢?长孙后琢磨了一会儿,想出了一个办法。

她回到自己的寝宫,就像准备参加盛典一样,整整齐齐地穿上朝服,重新来到太宗的寝宫中,向太宗请安。太宗看见长孙后这副打扮,不知是何原因,很觉奇怪,忙问:“你今天这是怎么了,干吗要穿朝服见我?”长孙后满脸堆笑,高兴地答道:“我给陛下贺喜来了。”“喜从何来?”太宗更加茫然了。长孙后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主明臣直皇上英明了,大臣就会尽职尽忠,敢于直言诤谏,如果皇帝昏聩了,周围就只会有阿谀奉承之徒。如今陛下英明,所以大臣魏征等敢于直言无隐,敢于当着您的面批评您的缺点。我荣幸地在后宫服侍您,看到您身边有魏征这样一些忠臣保驾,为朝廷尽心竭力、使大唐的江山万年长久,我怎能不来祝贺呢!”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他虽然觉察出皇后是在替魏征说情,在拐弯抹角地批评自己不虚心纳谏,但是他感到皇后这样做,于国于己都有利,因此转怒为喜,要杀魏征的念头也烟消云散了。同时,他对皇后更敬服,对魏征的进谏也更能虚心听奴了。此后,太宗便更加虚心地听取魏征和他人的意见和批评,闻过必改,形势一天比一天更好。

名师点评:

所谓“含蓄讽喻”的说辩方法,是指对于那些不喜欢听取反面意见的人,特别自以为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地位显赫的人,劝说的人不宜或不便直言相陈,只能采用委婉曲折,借他物或故作姿态等方式,把要表达的思想隐含其中,以此表达说服他人的目的,但必须把握好分寸,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此外,魏征曾先后向唐太宗面陈了二百余事,其中: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典故,至今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