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尊师重教
11133900000042

第42章 最可爱的老师李兹喜

李兹喜同志是罗甸县班仁乡金祥村的一名代课教师,以一年365斤包谷的报酬撑起一所学校,一干就是13年。他的梦想是可以转为公办教师,一辈子教书。这位扎根大山的代课老师,用良心和责任诠释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和人生关爱。

曾有文人过往此地编出打油诗:“金祥油落两座山,吃水要到芭蕉湾,春来不听田鸡叫,秋来不闻斗应山,爬了一梁又一梁,哭声喊断爹和娘。”这就是金祥村恶劣环境的写照。

1995年,初中毕业的李兹喜正想着好好地上高中考大学,但家里非常贫穷,上高中是不可能的。为了一家人能够生活下去,只是默默地想着自己将来的出路,父母看到他成天闷声不响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1995年8月,李兹喜的父亲从班仁乡教育辅导站得到一个消息:金祥村村办小学没有教师,需要一名代课教师。就这样,1995年9月,李兹喜独自打起背包走进了深山,来到了金祥村油落寨。

金祥小学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说是学校,其实就是农民家的一间破草房,没有办公室,更不用说宿舍了,让他觉得可爱的就是那30多个孩子,虽然穷一点,脏一点,但都还比较机灵,左一声“老师”,右一声“老师”,叫得他心里甜滋滋的。没有宿舍,李兹喜就暂时在一位黄姓村民家落了脚,这一住就是一年多,直到村小学有了自己的“教学楼”。

上课一段时间后,该是领工资的时候了。有一天,村里开群众大会,村主任特意请他去参加,说是研究发工资的事情。在会上,村主任把村里的贫困情况说了一遍又一遍,然后难为情地和他商量:“李老师,我们村里就这个条件了,说是开你的工资,根本谈不上,学生交来的八元书杂费,除去买课本和办公用品后就归你,另外365斤包谷籽,由学生平摊。”

“就这点报酬,怎么维持我的生活呢?”他开始犯难了。回到寝室,外面下雨了,他赶紧把盆盆罐罐放到经常漏雨的地方,找来塑料纸披在身上躲雨,仔细回味着刚才村主任说的话。其实他已想到,在这里的工资可能会很少,但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种状况。他仔细地算过了,每学期孩子们交来的学杂费,除去用来买书和办公用品后,几乎没有节余,而当时的包谷也只是一角多钱一斤,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工资还不到50元,当时他真想马上到村主任家去说不想干了。

第二天,村主任到学校来找他,问他想好了没有。当时他正在上课,见到村主任,他就点了一下头。村主任没有说什么,但他看得出村主任走的时候十分激动。下午,村长与部分学生家长把365斤包谷抬到他的宿舍里。当他看着几大袋被簸得干干净净的包谷子,只剩下了想哭的念头。因为他知道,为了开“工资”,大家把最好的粮食都拿出来了。

中国提倡“尊师重教”,也极力地营造着尊师重教的环境和氛围。不妨先看一个小故事,在中国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当时有一位隐士,叫侯赢,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魏公子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为了表示对侯贏的尊重,他还把象征尊贵的左边的座位空下来,留给侯赢坐。侯贏有个朋友叫朱亥,是个卖肉的屠户。侯赢坐着魏公子的车子,却奔菜市场同朱亥闲聊。而到了魏公子府上,魏公子把侯赢让到上座,并一一介绍给各位宾客。直到这个时候,侯赢才站起来对魏公子无忌说:“我不过是个抱门闩、看城门的人,本不配劳驾公子亲自驾车去接,而公子却去接了。所以我故意让你招摇过市,让人们围观,让人们进一步认识你这位谦让下士的长者。”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懂得其中的道理。真正的尊师重教,不是给予小恩小惠,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并给以相应地位。所以,尊师重教首先要从最底层的教师开始。最底层的教师你都如此尊敬他们对待他们,更何况其他人?若对待最底层教师的态度不尊敬,做法还近乎让人心寒,又何谈什么尊师重教,何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在其他先进国家,教师的待遇都相当不错。这种待遇,无论地区,无论贵贱。如美国中小学的教师,属于社会的中产阶级,处于中等偏上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

名师点评:尊师重教不能限于空谈,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和吸引大量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也并不是人为制造一些不平等的东西,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给另一部分人谋福利。这种做法,无异于助长了不正之风,也对尊师重教毫无意义和作用。归根结底,还是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能心有所属,积极地投身到教师队伍中,自愿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却不是在某种简单的利诱下,或迫于现实压力,才不得不去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