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鬼谷子教你攻心术
11136500000027

第27章 驭心术——大人物驾驭人心的九大要诀(1)

驾驭人心是一件很难的事,这是因为大家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抛开少数的天才不说,剩下的人里面,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那么,如何才能驾驭人心呢?

在这里,我们罗列出九大要点来和大家分享。

一、主位——爬上位子很容易,但要坐稳却很难

安、徐、正、静,其柔节先定。善予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右主位。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详、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应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同样的,爬上位置很容易,但要坐稳却很难。这是因为打江山或者爬上某个位置时,目标很单一,集中了所有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当然容易达成;而守江山或欲坐稳某个位置时,却要把精力分散开来,应对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局面。一个人的心力有限,分配稍有疏忽,就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如果身居某个位子的人能做到鬼谷子所言的“安、徐、正、静,其柔节先定”就奠定了守好位子的良好基础,如果再能“善予而不争,虚心平意,以待倾”,基本上位子可以坐得很安稳了。

安详、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利又能节制,乐于给予,与世无争,心平气和地面对天下纷争,能达到这种境界,位子便可以牢牢操控在自己的手中。

清朝时期,有一位叫张廷玉的宰相,民间声望很好。有一次,张宰相收到母亲大人的一封信,信里说自己家起屋造房时,与邻居叶姓人家为了争夺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争不过,便修书一封给张廷玉宰相,想让宰相亲自出面干预,把地皮夺回来。

身为宰相的张廷玉看完信,立刻作诗回复并劝导老妇人:“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信后立刻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邻居叶家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就这样,在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张廷玉宰相损失了几分宅基地,却换来了和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和流芳百世的美名。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往往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特别容易不思进取,也容易滋生骄傲优越的心理,不再约束自己,以为天下太平,往往不知不觉就放松了警惕。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如果把青蛙放进沸水里,它们会立刻跳出去。如果把他们放在常温的水里,它们会很惬意,随后逐渐加热至水沸腾,青蛙们哪怕会被活活烫死,也很少跳出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或许我们都听过,正是因为青蛙戒备心放松,安于现状,结果灾难就在积少成多中泛滥,等有心改变时,已无力改变。身居某个位子之后,不可以忘乎所以,仍需小心谨慎,谦虚平和,时时提防。成功之后仍然保持理智,这是智者的选择。不然,位子越高,摔得越重。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一举消灭了叛党,于是回到郢都开了一个庆功宴。君臣都很高兴,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还没喝尽兴,于是楚庄王命令侍者掌灯继续开怀畅饮。忽然,从众多舞女中转出一位绝色美人,满头珠翠,遍身幽香,体态风流,风姿绰约。群臣都看呆了。这位绝色美人就是庄王的爱姬。庄王命令她为群臣斟酒。原本喧闹声不断的宴厅此刻变得安静极了,每个人都很痴迷于眼前的美女。

忽然来了一阵风,将点燃的蜡烛全部吹灭了。黑暗中,庄王的爱姬感觉到有人拉着她的袖子,捏了她的手。爱姬顺手把那人的帽缨揪了下来,转身向庄王告状去了。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死罪。爱姬手捂帽缨,要庄王命令快点灯,帽子上没有缨的那个人就是趁着黑暗调戏她的那个人。

这时庄王说:“切莫点燃蜡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把帽子都摘了,今天我们不必衣冠齐楚了!”当文武官员都把帽子摘下来之后,庄王才命令他人点燃蜡烛。这样一来,庄王和爱姬永远不知道拉袖子捏手的人是谁了。

宴会散后,庄王笑着对爱姬说:“今天之所以不及时点灯,是因为醉酒之下,难免有失态的。如果寡人按你所说的那样把那个人揪出来,那么宴会就会不欢而散,别人也会议论寡人心胸狭窄,以后还有谁为我拼死效劳呢?”爱姬听后,十分佩服。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时,有一个将军特别勇猛,自告奋勇当先锋,并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庄王要重赏这个将军时,这位将军红着脸说:“大王切莫赏赐,不治我的罪就感激不尽了。我就是当年拉袖子的人啊。”

庄王身为国君,能如此心胸对待下属,所以才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如果当年小肚鸡肠,就不会有今天武将的骁勇好战、拼死效劳了。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在自己希冀的岗位,也要积极、努力、平和。这样我们才能跟周围人们友好相处,必要时得到他们的支持!

二、主明——经过100个人转述的事不能轻信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会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心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人之明。

一天,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镇静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不理他,仍然镇静地织布。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不由得相信了,她惊恐万分,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

就连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他的母亲都对他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由此可见,谎言一再重复就仿佛成了真理。正是因为谎言重复易成“真理”,对于那些经过100个人转述的事情,我们更不能轻易相信。

鬼谷子先生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除了看清东西,还需要能明察秋毫,洞悉事例,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拥有一双灵敏的耳朵,除了听见声音,还需要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拥有一颗聪明的心,除了用来想问题,还需要能理智分析、探究根源,预测未来趋势。要把所有的辨析功能都充分运用,不轻易盲从,才能镇定自若地永远处于主动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明察秋毫,不被假象、流言迷惑的人不算多数。正是如此,我们要警醒自己,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信条:“如果想把企业管理好,不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而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轻信任何人。”

之所以不能相信耳朵,是因为人口相传,最容易出错。一个人的意思一旦表达出去,表达本身就会让意思打折扣,接收信息的人因为个人理解力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一经自己加工,很可能已经走了味。

古代有这样一个寓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人传人,害死人。不仅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一个听信道听途说的人肯定不够理智。出色的管理者或优秀的个人,决不能听信风传进自己耳朵的信息,而应该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调查之后再发言。

带有歧义的语言在生活中很常见。生活中难免会转述,甲传给乙,乙传给丙,丙传给丁,丁再传给……传到最后面目全非。歧义、不完全理解、添加个人理解、想当然等因素促使信息越来越不准确。电视娱乐节目中经常有这样的游戏,比如,第一个人表演节目组预先给出的一句话。第二个人猜出表演的意思,然后再表演给第三个人,如此传下去,不出五个人,就完全走了样,惹得观众哈哈大笑。

那些转述听来的事情的人,未必居心叵测,很可能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跟风盲从,没有独立思考,听到了就随后又转出去了。转得多了,就完全变了味。

有一头牛耕田回来,想躺下来歇一歇。狗跑过来找它玩,牛说:“我累了。我得歇一歇。”

狗告别牛后遇到小羊:“我刚才去看了牛大哥,它说太累了要歇一歇。真是的,主人给它那么多重活!”小羊又跟小鸡说:“牛大哥抱怨主人给的活太重了,他不想干了,想歇一歇。也不知道别的主人是怎么对待他们的牛的。”小鸡又跟小猪说:“听说牛不准备给主人干活了,它想给自己换个主人。这个主人给的活太重了,快累死了。”

等晚饭时间,猪跟前来喂饭的主人说:“牛想背叛你,另谋高就。”主人说:“背叛者,杀无赦。”于是,可怜的牛成了流言的牺牲品。

这虽然是个寓言,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真实世界里发生。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发生因为流言而闹出笑话或无端蒙冤的事情。人们热衷于背后议论,东家长,西家短。这是人的本性,我们无法避免。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听进耳朵里的进行判断,但判断要基于调查,而非流言,尤其那些经过100个人转述的事情尤其要明辨!

三、主听——听别人说,好过自己说

听之术曰:“勿望而许之,勿望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右主听。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多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自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虚心纳谏。

善于倾听是一种本领。

古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语训,告诉我们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人都有表达的欲望,鲜有倾听的耐心。一味地去说,说来说去都是有限的东西;去倾听,却可以收获新鲜的信息。有的人妙语连珠,听起来是一种享受;而有的人滔滔不绝,却没有重点。对那些滔滔不绝的说话者,我们要耐心倾听他的言论,不要轻易去打断,更不能表现得不耐烦。一旦表现出不耐烦,不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那么自己的言路就封闭了。

唐太宗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都敢于进言,尤其是魏征。魏征对朝廷大事,想得很周全,也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说。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那些君王,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呢?”魏征说:“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明智;只听取单方面的言语,就会昏庸。”同时,魏征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君主如果能广泛听取部下的言论意见,就能下情上达,即使有人想蒙蔽君王,也蒙蔽不了啊。”唐太宗忍不住点头赞叹。

以后,魏征但凡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会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心里很气恨魏征,当场沉下脸。不过事后,唐太宗为了广开言路,最终还是谅解了魏征。正是因为唐太宗的广开言路,他执政时政治开明,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一个不善于倾听的人,难免独断专行。如果总是对他人的意见或言论不屑一顾或敷衍了事,不仅会使他人的积极性受挫,自己还可能因为过于封闭固执而饱尝恶果。

战国时,魏惠王的宰相公叔痤病了。魏惠王去探望他说:“您病了,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痤告诉魏惠王:“我的家臣御庶子公孙鞅很有才能,您可以把国政交给他;如果你不能任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从公叔痤那里出来后,对左右说:“宰相真是病昏头了,居然让我把国政交给他的家臣御庶子。”魏惠王没有采纳公孙痤的建议。

公孙痤死后,公孙鞅离开魏国向秦孝公游说,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施行变法,结果秦国一天天强盛,而魏国一天天削弱下去了。魏惠王闭目塞听,最终吞食亡国的苦果。

听别人说,好过自己说。但听来的信息,还是自己再思辨一下,辨清是否真实。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美男子邹忌。有一天,他问妻子道:“我跟那个叫徐公子的美男子比起来,谁俊美些?”妻子回答道:“当然是你啊!徐公子怎么能跟你比呢。”邹忌又转而问其小妾,邹忌的小妾和妻子的回答一样:“当然是你啊!徐公子怎么能跟你比呢。”隔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就同一个问题又问了一遍,客人也这么说。

又隔了一天,那位徐公子到邹家拜访。邹忌仔仔细细地打量对方,看来看去,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徐公子。“明摆着我比不上徐公子美,而为什么妻子、妾及客人偏说我比徐公子美呢?”思索再三,最后,邹忌恍然大悟,“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对我的偏爱;妾说我比徐公美是讨好我,怕我不高兴;客人说我比徐公子美是因为他对我有所求啊!”

邹忌没有听到什么就坚信什么,相反是仔细分析听到话语的可靠性,最后因为发现真相而有所感悟、警醒。任何时代,都有溜须拍马的人,整日揣摩对方可能想听什么,伺机就将准备好的恭维话送出口。我们听来的言论中,难免有类似拍马的,这时就需要我们那颗智慧的心,加以分辨,以免上当。

为了让我们言路更加顺畅,有时候可以从以下几处着手,鼓励别人多说。

倾听别人说话时,眼睛最好看着对方,上身可以微微向对方倾斜以表示感兴趣,不时以简短语句回应对方,如“嗯”“是”“理解”等。

别人讲话时,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即使对别人的话不感兴趣,也耐心地听人家把话说完。也许这次不是你想听的,但总有一次是你需要听的。

听别人讲话要全神贯注,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或一边听一边手上不停地忙。

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时,千万不要激动,最好是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听别人说话,是一门艺术;从别人的话语中汲取营养,是一种本领!

四、主赏——杀鸡给猴看时,牛也在旁边

用赏贵信,用刑贵必。刑赏信必,验于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呢?以上讲赏罚必信。

赏是为了激励,罚是为了警醒。

俗语说,杀鸡给猴看,意欲警戒利益相关的其他人。其实,不光利益相关的猴在看,目前与此无关的牛也在一旁看。赏罚非但要分明,还须严厉、持久地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下属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