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敦煌,人们就会想起莫高窟。莫高窟总是以它神秘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艺术家和游人,去接近它、欣赏它、解读它、回味它。因为,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是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累积,是充溢着生命力的活标本,更是一座集建筑、绘画和雕塑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之宫。
莫高窟地处古代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由此向西南即是古代的“阳关”,向西北即是“玉门关”。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鸣沙山东麓,在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它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莫高窟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在此最早开凿洞窟的乐僔和尚。相传,公元366年,道行高超、云游四海的乐僔和尚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从此,他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后经历代僧人不断扩建遂成佛门圣地。为了纪念创窟人,后人就称此窟为莫高窟。
当我们穿过沙漠戈壁,站在这座名扬四海的石窟前,内心被深深地震撼着。那兀然屹立的九层楼阁,层层相叠,宛如一座神秘的孤岛,在这里横空出世。而两侧崖壁上的栈道曲折迂回一直蜿蜒到山顶,连接大大小小的石窟,和山体相融合,尽显着古代建筑的精华。我实在想象不出,古人是怎样把那些鬼斧神工的巨窟精美建筑挂在半壁悬空的山腰之上,建造在这罕无人迹、与世隔绝的戈壁深处的,真是让人神秘莫测。也许,1000多年前,这里原本是一块水草肥美、喧嚣繁华的人间佳境,不然怎么至今还留有那梦一般晶莹美丽的月牙泉水呢?那么,它昔日的繁华市井和那绿荫遮蔽的田园村舍又去了哪里?随着岁月的流逝,它又是怎样消退、怎样沉寂的呢?望着眼前这毫不起眼的土黄色的荒山断崖,以及稀疏镶嵌在石崖边一个个残垣的洞窟,望着脚下这条已经变得干涸的河床,这些不可思议的想法愈发强烈起来。在我的眼里,莫高窟宛若一座海市蜃楼,如梦如幻。它闪耀着的夺目光辉,无不充满了神秘庄严的气氛。
大风卷起的沙粒如细雨般飞落,我用披肩遮挡着脸庞,还是挡不住沙尘的进攻,嘴里,甚至耳朵里都钻进了沙子,这或许是莫高窟给我的一个见面礼吧。随着蜂拥的人流,我沿着曲径回环的长廊走进洞窟。洞窟内没有灯光,显得幽暗而阴冷。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的色彩不被氧化。我们急切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导游电筒里的那一束光亮,望着洞窟内四周墙壁上绘着的精美壁画,那些奇妙的构图、清晰的轮廓,以及连续的色彩,古人将一种纯朴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描绘远古时期百姓田间生活的画面,有神秘壮丽的佛国世界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佛教和服饰的发展。当我的目光落在一尊唐代彩塑菩萨身上时,她那通体圆润、安详自若、抿嘴微笑的神姿,尤其吸引人的目光。在这个特定的气氛里,感动和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瞬间充溢我的全身。而275洞窟中的北凉时期的交脚弥勒菩萨,面颊丰满,五官线条柔和,鼻梁高挺直通前额,显得活灵活现。其头戴三珠宝冠,项饰璎珞,肩披彩巾,下着羊肠裙的衣饰,其造型简括,比例匀称,色调单纯而明快。这尊塑像,整体造型极其优美,叫人惊叹。还有一幅颇具神秘色彩的壁画,它是一幅密宗修行图。据导游讲,它对于研究密宗修行而言,是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第261窟西壁前佛坛南侧菩萨像,因烟熏而面目全非。但透过这历史的烟雾,依然能够感受到菩萨端庄丰满、娴雅大方的形象。在敦煌石窟中,五代时期的作品极少,现仅有几例。元代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壁画,那曾经绚丽的色彩经过岁月的风沙洗涤,已转化成质朴的画面。目睹时光留下的斑驳痕迹,我的心底油然生出一丝暗暗的无奈与伤痛。还有勤劳的牧民在田园的劳作图,更是叫人感动,举手投足刻画得非常细致,或低头,或仰面,虽然神态各异,却不约而同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细节被古代艺术家那无可挑剔的逼真笔触表现得惟妙惟肖,目睹它,我仿佛听到祥和的牧歌从这里飞扬而起。徘徊在这包含着浓厚古代文化的氛围中,使人恍若回到了那个远古的年月,思绪也仿佛穿越了历史的时空,在古老的世界里穿梭、回望。
目睹这一尊尊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佛陀塑像,聆听着导游讲述的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善恶循环的佛教神话故事,我仿佛走进了佛国世界,心里顿觉一种前所未有的寂静,感受着净土世界对心灵的巨大冲击。冥冥之中,我仿佛听到了远古时期的梵音隐隐约约从我的耳旁飘过。洞窟中的神话飞天壁画,笔力洒脱洗练、造型充满活力,更令人叫绝。墙壁上,那些飘逸的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脚踏流云,徐徐渐落;有的双手合十,悠悠漂游;有的持捧乐器,横空弹唱;衣裙迎风拽动,彩带当空飘卷,个个手势灵巧,舞姿婀娜,无一类同。原来这美丽动人、轻舞飘扬的飞天女,正是从这里飞向了世界,反弹琵琶的飞天女也成了敦煌这座城市的名片。真是一段壁画如一部古老的电影,给人一种别样的梦境和遐想,我不禁为古代艺术家的妙手生辉而惊叹和陶醉。
彩塑是莫高窟的精华,是以佛陀菩萨、罗汉、力士、佛国尊像为主,有浮塑、圆塑、影塑,或石胎、木骨,手法多样,大的如殿堂,小的如佛龛,或整壁千佛或宏大经变,艺术卓越,都以佛教为主题,其包罗万象容量之大令人叹服。从一个洞窟到另一个洞窟,就好像一部由无数洞窟装订起来的古代历史画册。在这壁画的海洋里阅读着千年历史,谛听着教人向善的故事,欣赏着美轮美奂的文化艺术。从雄浑凝重的造像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胸襟之博大。时光荏苒,先人们开凿的洞窟、塑造的佛像、绘制的壁画,像历史的碎片,时时触动着人们的灵魂。游人可以在这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洞窟中搜寻古人遗留下的痕迹,见证从一个朝代走进另一个朝代的繁荣,感受千年文明的进程,接受中华文化的文明洗礼。
被俗称为“东方罗浮宫”的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11个朝代千年持续不断的营造,至今仍保存492个洞窟,包括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它是东西文化交融的结晶。遥想当年,那修筑洞窟造像时的场面是何等壮观。面对祖先留下的如此宏大辉煌的文化宝库,我们除了对中华古代文化艺术的崇敬和赞叹,还有深深的遗憾。
1900年5月26日清晨,道士王圆箓在清扫洞窟时,捅开了一个沉睡千年的藏经洞。这里保存着四至十一世纪的珍贵文物包括写本、帛画、织染、刺绣等5万件。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朽和无能,道士王圆箓的无知,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俄国人勃奥鲁切夫,还有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他们先后从王圆箓手中骗去了大量的文物。而修行一生的王道士,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还会被后人唾骂。他的徒弟为他修建的舍利塔,如今却变成了记录莫高窟文物遗失经历的耻辱塔,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景点。每当人们来到这里,听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述王道士的经历和他发现千佛洞的秘密,再听听如何被斯坦因用花言巧语骗去了大量珍贵文物时,除了对斯坦因的愤慨,还有对王道士的无奈和无语。我想,如果人死后真有灵魂存在的话,也许沉睡在地下的王道士早已不安。要不,100多年过去了,沉默中的道士塔,还是那么凄凉,唤不回一丝人们对他的同情。
莫高窟,就如同高挂于大漠上空的一轮太阳,让人景仰膜拜。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时,心中的回味却无限生长。我感到,有一种东西不会在历史的喧哗中消失,而是在永久地流传闪光。
(原载2012年3月10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