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旋转在石磨上的岁月
11137900000014

第14章 乡情记忆(8)

他在集上四处寻找,转了一天,到黑也不见影子,只好一个人回家。快到家时,却见那头老毛驴在前面优哉游哉地走着。原来,在父亲送我时,老毛驴自己顺着原路回家了——它还真认识路呢!从此,父亲打消了卖驴的念头,直到老毛驴役期终了。

2007.03.16

再也回不去的世界

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再过一个月,女儿就要小学毕业了。越是临近这个时间,女儿越是表现得焦躁不安,我也越来越清晰地感知到了来自女儿心中的力量。尽管这个力量,就像企图阻止易逝的春天一样,只能做着抚慰心灵的努力罢了。

我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女儿最近的举动告诉我的。每天上学前,她都要把红领巾叠成一寸宽的长条,用手掌细心地压平整,然后,捏住红领巾的两个角,绕过头顶,准确地戴在衣领上面,绾好结,压一压,看看没有问题了,才带着一脸自豪去学校。回到家里,也舍不得取下来,让它高傲地飘扬在胸前,显得容光焕发。这与此前的她判若两人。要是在平时,她会胡乱地抓起红领巾,三两下套在衣领上,不管叠平没叠平,也不管戴得端正不端正,只求有这么个形式就行。有时还捣在衣领下面,只在衣扣处露出一个角,用她的话说,就是露一点在外,完全是做给值周的老师和同学看的。从过去对红领巾的不在意到现在的格外呵护,我感觉女儿长大了。尽管她也许还不能完全理解时光的不再,但其心里至少已经明白,小学一毕业,就要告别红领巾。童年,这个晴朗的世界,从此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2007年的“六一”,是她有资格参加的最后一个儿童节。但遗憾得很,因为紧张的复习,她说她们不能像往年那样穿上统一的校服,不能上街,不能呼喊口号,不能挥动花束,不能参加演出,不能亲身感受儿童节的气氛。总之,她能做的,只能是坐在教室里,紧张地做着一张又一张的试卷,任由街上彩色的声音透过窗户在教室里回荡,她及他们还要做到心同止水,面无表情!

幼时的她是多么快乐啊,跟在幼儿园游行的队伍里,梳着两个羊角辫,头上扎一朵鲜艳的红花,即使因为扎花、化妆或穿衣服而哭过、闹过,但走在队伍里的她,骄傲得像个快乐的小公主。从单位门前经过时,她会拿眼偷偷地寻我,等到我们四目相对,她会扮一个鬼脸,像《猫和老鼠》中的杰瑞一样可爱和淘气。她表演节目又是那么起劲,那么忘我,完全陶醉在幸福之中。

可惜,这一切即将结束。那天,她说今年的“六一”是一年级同学戴红领巾,而六年级同学不再戴红领巾的一个儿童节。言语中不免流露出对儿童节的依恋及对小学生活的挽留。每每看到女儿拿起一年级课本,津津有味地读着,读得忘了时间,忘了吃饭时,我的心里就有一种异样的滋味,那是自己对小学生活的眷恋在女儿身上的延伸和拓展啊!是的,我很愿意追忆小学时代。每当这个叫“六一”儿童节的日子不期而至,我久已沉寂,以至休眠状态的心绪,就像被针激活的神经,一下子有了感受外面世界的知觉。哪怕这个知觉只能感知微弱的痛,那也让我激动不已,让我跟着孩子们兴奋数天。看着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盛装,手捧花束和气球,在彩旗舒展开的鼓号声里,从小街骄傲地走过,我真想把自己退回到那个曾经的世界,那个没有烦忧、没有虚假的世界。然而,我不能够!不惑之年,回望已逝的年轮,像孩子一样的活着,像孩子一样拥有一扇澄静的窗口,竟是我装了二十多年的心愿。

但也只能是心愿而已,因为自己再怎么豁达,也不会像孩子那样富有朝气,那样充满童真。那个世界,我是注定再也回不去了。好在我还有记忆这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它能够帮助我耕耘过去,帮助我收获那些依然鲜活的片断,只是每一回采撷总要丢失些什么,不是细节被遗漏,就是大段的情节被删除!人啊人,当人懂得怀念的时候,除了怀念,还有什么能让人处在温馨的氛围中?怀念总是没有错的!

乡下的节,日,不像城里的气派,也没有那种从头到脚的洋气,总是在朴素和平淡中,飘荡着泥土的味道,但那也是让人夜不能寐的。儿童节更不例外。家家的孩子都一样,没有特别的服装,只是把先前穿着的旧衣服洗干净了,就可以体面地过一个节日。即使是让人激动的游行和表演,也乏善可陈,无非是按乡下人的审美标准,用彩纸、野花扎成“花花棍”,抑或“花环”,老师在一旁“嘘嘘”地吹着哨子,同学们排着队,边走边打“花花棍”、跳“十”字舞、扭秧歌,依现在城里人的眼光,那其实土得不忍细看。后来的情况要好些,但也不过是排出几个舞蹈来,大多是“除四害”、“开荒”、“葡萄架下笑嘻嘻”之类,给娃娃打上脸,在木棍搭起的土台子上,扭扭,转转,那已是多么光鲜耀人的事啊。连村里的大人都被吸引住了,索性放下农活,赶集似的涌来,直看得心花怒放、泪流满面,以为比过年还要好。

而我的儿童节要简单得多,但依然是一年中最快乐的一天。因为全学区的小学生都要齐集来,参加学区的庆祝大会。我们是中心小学,披着一个东道主的身份,理应要做得更好一些。“六一”这天是不用上课的,更不用拿着书本打瞌睡,但必须一大早赶到学校,打扫卫生,收拾会场,还要准备接待兄弟学校师生的地方,忙得不亦乐乎。让人兴奋不已的莫过于请红旗了。平时,那些红旗就像旧时深藏闺中的大家闺秀,不到出嫁这一天是不肯露其芳容的。但“六一”到了就不同,它们都要从闺中请出,被旗手们擎着,满校园转场子。于是,那校园的上空,就可以看到一面面红色的旗帜,被风吹成波浪,一波又一波不停地奔涌;就可以听到红旗招展的声音,“哗啦啦”尽是问候语和欢呼声。还有锣鼓,这些不常见的朋友,也被请到会场,“咚咚锵锵”地叫着,把人的心都要叫出来。等到其他学校的师生从四面八方赶十里山路汇集齐时,被红旗和锣鼓喧起的气氛已经过了高潮,即将塌火了。

接着是庆祝大会,也是这一天最严肃、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不大关心学区校长在大话筒前的一通讲话,却在下面小声喧哗,身子扭过来扭过去地和同学说话。

各校维持秩序的老师在队伍里来回穿梭,大声地训斥着,被训的同学吐着舌头,忸怩一会儿,就又和人说话去了。有时,还偷眼看外校的师生,没见过般的好奇。等台上的掌声响起,学区校长的话讲完了,便是为新加入的红小兵代表佩戴红领巾,那是最幸福的时刻。代表们被请上台,面向观众,心里泛起的涟漪仿佛强劲的气浪,急着要冲出胸膛!当老师们把一条条崭新的红领巾戴在同学们的胸前时,他们的脸一个个灿若桃花。宣誓的声音高低错落,但个个洪亮一那时的红领巾只为那些各方面出色的儿童准备的,爱红领巾就像爱宝贝一样,不仅叠得整整齐齐,还要用曲别针把领巾的上沿固定起来,不戴时,就挂在墙上专门的木钉上。不像现在,只要上了一年级,不管表现如何,一律发给红领巾,难怪女儿说她们同学不懂珍惜,胡乱塞进书包的,当鞭子使用的。即使佩戴也是一根绳子一样绑在脖子上,很脏了也不知清洗——还有为三好学生颁奖,看着老师把一堆堆奖品搬上台,同学们就在下面小声议论着,心里盘算着有没有自己。没有自己也不要紧,但慷慨的掌声必须送给领奖的同学。我也曾羡慕过上台戴红领巾的红小兵们,也曾为领奖的“三好学生”

们激动过,也曾作为“非红小兵”代表发过言,也曾幸运地加入过戴红领巾的行列,也曾不止一次地上台为自己领奖……完了,要么开运动会,各小学代表队参加乒乓球、篮球、拔河比赛,要么文艺调演。如果比赛,我们就拿上搪瓷缸子给外校的运动员送水;如果是看演出,就干脆跑上台,给演员们抱衣服。总之不会闲着,但心却轻闲得很!

最怕的当然要数下雨了。准备了数天,苦盼了数天,向往了数天,可等来的竟是一个雨中的“六一”,那是最心乏、最没劲的时刻。天一亮,等穿好节日的衣服,推门一看,眼前竟是浙浙沥沥一场雨,傻傻地望一会儿天空,看到没有一丝天晴的迹象,便转身进门,一边哭,一边换衣服,一边诅咒这该死的天爷,先前多少日子晴空万里,偏偏在这一天下了,这不成心和我们作对吗?积聚了半年的热情被没有事先声明的雨全给浇灭了。老师也遗憾着,只好安慰着我们。等到雨一住,天空露出日头的脸,我们又破涕为笑,忙忙回家换了衣服,赶到学校补过“六一”——当然只有一校单过。如要是隔几天才放晴,学区一般要重新通知各校,按原来的方案补庆一回,只是迟来的“六一”罢了。

如果这些还不算“六一”最深刻的记忆的话,那么,去拱拜——公社所在地——参加全公社的庆祝活动,当是我们最神往的盛宴。确凿记得,由于我们离公社远,每年的儿童节就以学区为单位进行,不必去公社,但接上面通知,偶尔也要求参加的。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神往,似乎是因为去拱拜要走一来一去、两上两下四十里山路。小孩子喜欢陌生的地方,一路上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扛着红旗,气昂昂地走在山梁上,即便在大人看来,想必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爬上红土坡,过了代家湾,就能看到公社粮站那几个黑顶白身的粮囤。因了这几个神秘的粮囤,在孩子的眼里,拱拜就是城市,去一趟拱拜,就已是见过大世面了!但去了也就去了,确也没有多少可忆之处,和学区的庆祝活动大同小异,无非是人多热闹而已。虽然没有多少有趣的事情,但那时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有时因为兴奋,连早饭都不吃就撒腿跑了,到庆祝活动结束,仍然水米未进,往回返时,两腿酸软,实在走不动了,便坐在山梁上缓劲。从高远的地方再看拱拜,别的不收眼底,但粮囤是不能不看的。看着看着,心里回味着一天的见闻,计算着下一次再访的时间,眼里流露的尽是依依不舍的神情!

现在,每到儿童节,我依然要上街去。城里的节日要丰富得多,但我仍不免怀念过去的乡下。只是内心平静得跟死水一般,早已唤不醒当年激情飞扬的感觉了。

2007.05.06

小镇

在孩子们的眼里,小镇李店是一个很大的地方。

因为它是方圆五十多里的一个中心集镇,每逢集日,四面八方的人会像赴庙会一样急急地赶来,在一条逼仄的长街上叫买叫卖。仿佛没有膨胀的过程,人一下子挤得满街都是,那地方的上空,也似在一瞬间便翻腾着千丈热浪,烤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也就十几分钟的事,但一溜儿摆出来、占尽了小街南北两边的物品,已使人目力所不能及。卖什么的都有,洋到手表车子、洋布洋衣,土到权把扫帚、毛毡席面……凡是农家需要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买不到的。只要口袋里有钱,哪怕是几枚不起眼的分元,也可以买到自己可心的小物件。饿了,有路边上热气蒸腾的炸油饼,渴了,有久慕于心的甜醅汤。当然了,小孩子们只对小玩意儿感兴趣,比如用糜子做的、小方块连在一起、一掰即破的糖糕,在花红果子的外面浸上糖、用细竹子穿起来、插在一根木棍上的糖葫芦,先把气吹得憋憋的,然后放开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响声的“咪咪”,还有画着很好看的图案、摸上去非常有弹性的小皮球……

避开集日的李店,要安静得多,但仍然可以显现它不同于方圆村庄的大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