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蓝色蜃楼
11142400000176

第176章

刘万忠和治沙站上的员工们认真地招待着远方来的客人,他们抱来硕大的黑皮大西瓜,让客人们解渴。刘万忠解释说,这是他们的“塑料大棚”中种植出来的早熟西瓜,比正常种植的西瓜要早熟整整两个月时间。

“什么?塑料大棚?”专家们有些不明白刘万忠所说的“塑料大棚”,询问有关情况。

原来,去年秋天,他们把宋刘庄队原来的羊圈做了改造,搭建成了一个“塑料大棚”。搭棚的“技术”,是刘万忠从宁夏学来的,宁夏人用塑料搭建的“拱形棚”又长又大,气势非常宏大,他们做不了那样的“拱形棚”,但他们却根据羊圈在河岸之下,三面被河岸包围的地形特点,搭建了一个平顶的“塑料大棚”。他们在地里竖起了几根立柱,又在立柱上架设了横梁和椽子,然后罩上塑料保温,这就做成了他们所说的“塑料大棚”。

大棚做成后,他们在大棚里栽种上了瓜果蔬菜做实验,结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十月里播撒下蔬菜的种子,过年的时候,他们便吃到了新鲜蔬菜。二月里西瓜坐果,四月里便分开了瓤子!到目前为止,茄辣子已经摘过两茬了,韭菜、萝卜、菠菜、青菜也收获不少。他们在“塑料大棚”里种了两垄西瓜,也就是四五十棵瓜秧吧,结出的瓜儿正好赶上了招待客人。

刘万忠说:“今天来了大贵人,这瓜正合着给贵人们享用。”

在号称死亡禁区的沙漠中见到这样硕大的西瓜,大家惊呼起来,一齐提议前去参观这个所谓的“塑料大棚”。刘万忠说这个不忙,那只是一个破棚子,并不见得是多么好看的地方,等大家吃过瓜,他领大家去看。

“您说那是一个破棚子?老人家,您说错啦!那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呀!”

方翔楠教授的心思已经不在吃瓜上了,他觉得此番前来治沙站,他似乎已经找到了破解沙漠治理的方法了,距离征服沙漠的时候也许只有咫尺之遥。

方翔楠教授抓起放在桌子上的一大片西瓜,激动地对大家说道:“诸位,看到了吗?这可是腾格里沙漠中种出来的西瓜呀!看着这样好的西瓜,您能想得到这是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吗?你能说它是死亡之地吗?这岂止只是一只西瓜,这简直就是珍宝呀!”

吃过了西瓜,就去看生长这些西瓜的“塑料大棚”。

这就是所谓的“塑料大棚”!

说是“塑料大棚”,其实是不能被叫做“大棚”的,因为那只是一个破烂的土圈儿。刘万忠们在土圈的里边竖立了一些歪歪扭扭的立柱,在立柱的上面架设了横梁,然后罩上了破旧的塑料布,就成了所谓的“塑料大棚”。

用来给“塑料大棚”保温的,是芦苇草和沙冰草混合编制的草帘子,样子非常粗糙。刘万忠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专家们却饶有兴趣,纷纷举起手中的照相机,不停地给这个温棚照相。专家们发现,这个棚子虽然简陋,但是里边种植的蔬菜瓜果却生长得十分茂盛,这让专家们尤其重视起这种种植技术来。

“种菜用的水,是从什么地方弄来?”专家们问。

“就是那眼古井。那个井里的水水质很好,我们用水桶将它提上来浇菜。”

“仅用水桶提来的一些水,就能种出这样的西瓜来,确实是值得研究的。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大棚’不仅具有反季节性的特点,还具有节水的特点,值得深入研究,弄清其中的原理。”

有专家已经从这只西瓜上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已经意识到了“大棚”技术在沙漠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积极意义。

“解决土地沙化的问题,关键在水,如果能够解决了缺水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毫无生机的沙漠,其实也可以为人类带来丰厚的财富……黄河提灌工程输送的黄河水,能不能到达这里?”方教授紧蹙着眉头,不无忧虑地询问着引黄工程输送的黄河水所能浇灌的地域。

“可以覆盖到我们这里。镇上说,今秋便要开发海子滩……我们这里属于二期开发地区,可能与稍后的移民开发工程安排在一起了,估计还得等三五年时间吧。那时,干渠便修过来了……”陪同的干部们连忙介绍。

“三五年?这是多么漫长的一个时期呀!沙化现象如此严重,治理沙漠,保护环境的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我们不能再等待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防止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这些工作应该做在前头……前面的那些树木,就是赵楠所说的‘绿色长城’中的树木吧?我们还是去看看我们的‘绿色长城’吧!”

方教授指着远处沙丘间成长起来的一片片树木,询问那里是不是号称“绿色长城”的沙漠防护林。

“正是!”治沙站的员工们连忙回答。

那正是有名的腾格里沙漠防护林,是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已经绿树成荫,牢牢地锁住了肆虐的风沙,她的名声,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具有的特点,成了一种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象征!在人们的印象里,她就是大西北人民勤劳勇敢、威武不屈的代表,她的不怕风沙摧毁、敢于和风沙灾害抗争的精神,就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