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11142800000035

第35章 英雄传奇小说(3)

《水浒传》一方面主要还是写传奇式的英雄,着重在火与血的拼搏中展现他们粗豪的性格,而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等较少涉及,反映出塑造人物的类型化倾向;另一方面,《水浒传》对英雄人物的周围环境,对陪衬人物,对市井生活和风俗习惯也有了较为精细的描写。除了英雄人物的主色调外,还展现了市井小民生活的斑斓的色彩。如围绕武松这传奇人物的经历,通过潘金莲勾引武松,王婆说风情,郓哥闹茶坊,武松告状、杀嫂等情节,展现当时的市井生活和王婆、何九叔、郓哥等“卑微人物”的精神面貌。围绕着林冲、鲁智深、杨志的遭际,描写了东京大相国寺的众泼皮,沧州开小饭馆的李小二,东京流氓无赖牛二等人物,展示了当时的风俗人情和“市井细民”的心态。与《三国演义》相比,应该说《水浒传》对人情世态、对社会众生相的描写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也是《水浒传》人物塑造由类型化典型向个性化典型过渡的重要标志。

《水浒传》人物性格个性特征更为鲜明,正如金圣叹所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是它从类型化走向个性化的重要特征。为什么能使“大半粗豪”的人物都个性鲜明?它在人物个性化方面的重要经验是: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传奇性的英雄必然有“超人”“传奇性”的一面,但又有凡人“现实性”的一面。《水浒传》写出了传奇式英雄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性格的弱点和成长过程,使他们具有凡人的品格,这就避免了过分夸张失实,避免了《三国演义》“欲状刘备之仁而似伪,欲写孔明之智而近妖”的缺点。2惊奇与逼真的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诗人塔索在论述英雄史诗时曾说过:“逼真与惊奇,这两者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互相排斥的。尽管如此,逼真和惊奇却都是史诗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诗人的本领在于把这两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怎样做到惊奇与逼真的结合?就是整个故事情节高度夸张和生活细节严格真实相结合。没有高度夸张,故事情节就失去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没有细节的严格真实,夸张就失去真实感。如武松打虎,整个故事情节是高度夸张的,但是武松打虎的细节描写却是严格真实的。作者用哨棒打折了这个细节,一方面表现武松打虎时的紧张神情,一方面更显示他徒手打虎的神勇;在打死老虎之后,写他精疲力竭,“那里提得动,原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想到如再出只老虎,“却怎地斗得他过”,所以,“一步步捱下冈子来”;遇见披着虎皮的猎人,以为又遇到老虎,不由得大惊失色道:“啊呀!我今番罢了!”这些描写都非常真实,既写出武松浴血奋战的艰辛,又使英雄人物亲切感人。没有这些细节的高度真实,就会削弱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会因夸张而失实。3丨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结合。也就是说,用说故事的办法,通过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然后又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武松性格是通过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展开的。而这一连串的故事是用叙述性的笔调作简洁的勾勒,但是对关键性情节,对人物音容笑貌又作工笔细描。武松醉打蒋门神,故事情节简单,如果作者只作粗线条勾勒,便会像金圣叹所说:“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宋祁)例,大书一行足矣。”但是,作者为了突出“醉打”特点,表现武松性格中“趣”的一面,却作了细腻的描写和尽情的渲染。作者细写武松一路喝酒,“无三不过望”;写他装醉,在蒋门神的酒店里三次寻衅闹事,挑逗、激怒对方,寻找痛打蒋门神的借口;作者对酒店里的战斗及武松痛打蒋门神的“醉态”也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就不但使武松和鲁智深、林冲、李逵等人的性格区别开来,也使武松性格的各个侧面展示出来。“看他打虎有打虎法,杀嫂有杀嫂法,杀西门庆有杀西门庆法,打蒋门神有打蒋门神法。”如果只用粗线条勾勒,这几个故事可能写得雷同,但作者在细节上却作了工笔细描,就把武松性格的勇、狠、细、趣的不同侧面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不仅有了骨架,而且血肉丰满。这正是《水浒传》较之以后的英雄传奇小说,如《杨家将》、《说唐》等作品,人物性格要鲜明得多的重要原因。

四、鲜明的民族特色

《水浒传》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写成的,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民族生活的土壤中,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水浒传》是体现中国古代小说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典范性作品。

《水浒传》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它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表现方法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语言是高度纯熟的民族文学语言。

《水浒传》描写了英雄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它展示了中国宋元时代的真实的历史图景,它不但精确描写了当时逼使英雄豪杰铤而走险的恶劣的社会环境,而且逼真地再现了宋元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时代特点,描绘了封建时代城市和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汴京的大相国寺,清河县王婆的茶坊,快活林蒋门神的酒店,白秀英卖唱的勾栏,无不散发着民族生活的浓郁气息,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生活特色。

在宋元都市生活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具有突出的民族性格,体现了我国下层人民特别是市民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水浒英雄大多身体魁梧,虎背熊腰,粗豪爽朗,质朴纯真,体现了古代英雄的力和勇,体现了以古拙淳朴为美的审美观。“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另是一样气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都销尽”。金圣叹这些评论,精辟地道出了梁山好汉所体现出来的我们民族的审美观,也是千千万万水浒读者的共同的审美判断。

水浒英雄体现了强烈的群体意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鲁,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认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每个人物都是英雄,但任何个体又离不开英雄的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长,但在集体中都能和谐相处,各显所长。各个人的出身经历不同,但在集体中都能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这种强烈的群体性意识,正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封建重压下,在与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与西方小说中所体现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有很大的不同。

“义”是连结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纽带,是他们的道德准则。扶困济危,为人出力是他们的美德。“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在世上,不曾为人出力。”为了朋友之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人生的信条,这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崇高壮烈的情感使读者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乐观幽默的人生态度,是水浒英雄的又一特色。他们不是盲目乐观,他们对社会的险恶有着严峻冷静的判断,但是任何艰难险阻都可以战胜,在刀光剑影中,在生死的厮杀里,他们保持着乐观幽默的情调。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吴用智取生辰纲,武松醉打蒋门神,李逵江州劫法场等等,都是那么自信、乐观、风趣,这正是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

在民间文学基础上产生的《水浒传》,经历了从短篇到长篇,从民间说唱文学到文人创作,从听觉艺术到视觉艺术的发展过程,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发展道路,因而《水浒传》形成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风格。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情节的曲折性与人物刻画的统一。鲁智深的性格是在“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一系列紧张曲折的情节中展开的。林冲的性格是在“误人白虎堂”,“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等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完成的。小说中的一切情节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因而人物的外貌、性情、内心活动以至生活环境都是结合着情节展开的,没有离开人物的情节,也没有离开情节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如胡士莹先生所说:“人物描写已达到生活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紧密结合的程度;而且刻画人物心理又是把对话、行动、内心活动三者结合起来,使听众和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水浒传》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先天就有口语化的特点,又经过施耐庵等文人作家的加工创造,成为纯熟的优秀的文学语言。《水浒传》的语言和《三国演义》比较,更为生动、活泼、生活气息强,人物语言个性化成就高。《水浒传》和《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的最高成就,而又有着不同的特色。前者更多吸收民间说唱文学的语言成就,带有更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更生动泼辣,酣畅淋漓。后者更多吸收了传统诗歌、散文的成就,带有更鲜明的文人创作的语言风格,更清新自然、典雅秀丽。

《水浒传》的叙述语言通俗易懂,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都能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写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汴京城杨志卖刀”一节里对泼皮牛二醉态的描写,在“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一节里对鲁智深勇猛形象的描写,都是非常出色的例子。写景色,则简练传神,使人如临其境,使景物描写与人物性格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林冲雪夜上梁山”中对雪景的描写,就深受鲁迅的赞赏,是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范例。

《水浒传》人物语言达到个性化的高度。李逵初见宋江一节;林冲妻子被高衙内调戏,鲁达带众泼皮赶来相助一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了各自不同的身份和性格。此外,像泼皮牛二的流氓无赖口吻,差拨语言的两面三刀,王婆语言的圆滑刁钻,阎婆惜语言的泼辣锋利等等,都是十分精彩的高度个性化的。

五、地位与影响

《水浒传》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广泛流传,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首先,《水浒传》里的革命精神和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成为鼓舞后代人民革命斗争的火炬,指引和激励着人民奋起反抗黑暗统治。明清两代的农民起义,有的打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有的从《水浒传》里学习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有的则借用水浒英雄的绰号,以梁山好汉自居。只要翻阅一下徐鸿儒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天地会、小刀会起义,义和团斗争这一些农民革命斗争的史料,就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其次,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如李贽、金圣叹等,他们强调水浒的忠义思想,用以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平;他们歌颂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批判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控诉假道学的“可恶、可恨、可杀、可剐”(1)。当然,他们并不赞成对朝廷“造反”,而强调宋江等人的“忠义”。再次,《水浒传》的重大影响,还可从反面看出。统治阶级对它极端仇视,视为洪水猛兽。说它是一本“贼书”,“此书盛行,遂为世害”,“贻害人心,岂不可恨”(2)?因此屡加禁毁。但是,《水浒传》是禁毁不了的,而且越禁越发传播得快。于是统治阶级就用《荡寇志》这样的反动作品来“破他伪言”,抵消它的革命影响,“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

《水浒传》在文学艺术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它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它所创造的这种英雄传奇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说唐》、《杨家将》、《说岳全传》等作品都是沿着它所开辟的创作道路发展的。同时,它对侠义小说又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三侠五义》等一系列公案侠义小说虽然作者的命意与《水浒传》大相径庭,“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鲁迅。

其次,《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曲、曲艺、电影、电视、绘画等都有很大影响。以水浒为题材的明清传奇作品,有李开先的《宝剑记》、陈与郊的《灵宝刀》、许自昌的《水浒记》、沈璟的《义侠记》等三十余种。京剧、昆曲和各种地方戏都有大量的水浒戏。扬州评话中的《鲁十回》、《林十回》、《武十回》、《宋十回》、《卢十回》、《石十回》,王少堂的《武松打虎》都是曲艺中的著名作品。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以水浒为题材的电影、电视,使它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以水浒为题材的绘画更是不可胜数,明《陈老莲水浒叶子》就是绘画方面的杰出代表。

《水浒传》不但在中国是家喻户晓,而且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1759年,日本就有了《水浒传》的节译本;1933年,美国赛珍珠译的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水浒译本,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水浒传》已有十多种文宇的数十种译本,风行世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放射着璀璨的光彩。

(第三节)《水浒传》的续书

《水浒传》的巨大影响还表现在它的续书方面。《水浒传》的续书最主要的有三部,即《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结水浒传》(《荡寇志》在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的续书里,《水浒传》的续书最有特色、最有价值。

一、《水浒传》续书简介

《水浒后传》四十回,署“古宋遗民著”、“雁宕山樵评”。作者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丨”,卒年不详。但从《水浒后传》清康熙甲辰(康熙三年)原刻本考察,陈忱在付刻前还作了序,可见康熙甲辰(化⑴他还活着。陈忱生活在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明亡时,他绝意仕进,与顾炎武、归庄等人组织惊隐诗社。《水浒后传》大约是他五十岁时的作品。晚年住在南浔,“身名倶隐”,“卖卜自给”,“穷饿以终”。除《水浒后传》外,还著有《雁宕诗集》二卷、《痴世界乐府》、《续廿一史弹词》等,可惜大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