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11142800000037

第37章 英雄传奇小说(5)

《水浒后传》描写情节场面,力透纸背,深刻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正如胡适在评论《水浒后传》时指出,燕青向宋徽宗献黄柑、青果“这一大段文章真是当得‘哀艳’二字的评语!古来多少历史小说,无此好文章;古来写亡国之痛的,无此好文章;古来写皇帝末路的,无此好文章”。在描写上海书店1979年版。景时,虽是淡淡几笔却情景相生,清丽动人。如李俊等出海时的海景描写,戴宗、安道全登泰山观日出的描写,燕青探望宋徽宗后对东京城郊“风景凄惨”的描写等等,都能通过景物描写,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

《水浒后传》受明末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在书中生硬拼凑了几对才子佳人,与全书游离,令人生厌。

《后水浒传》写南宋杨么起义但又要通过轮回转世的说法与前传保持血缘关系,因此,作品中的人物既是作者塑造的新人物,但又与前传有所照应,使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读者不难从杨么、马窿、贺云龙、袁武等人物联想到他们是宋江、李逵、公孙胜、朱武转世而来的,因为他们身上还保持着前传这些人物的某些特征。这是《后水浒传》作者在创作时别出新意的巧妙构思。

《后水浒传》里杨么从外貌上改变了宋江“面黑身矮”的特点,而是身材魁梧、英俊非凡。他既具有宋江仗义疏财、重贤任能的特点,又扬弃了宋江性格中懦弱妥协的弱点,使杨幺比宋江更具有农民革命领袖的精神风采,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典型人物。但是,《水浒传》塑造了众多典型形象,他们以义气为纽带,以梁山泊为根据地,形成了一个互相衬托、互相补充的英雄集体,形成了梁山泊好汉的典型群。而《后水浒传》除杨么外,没有能展示更多人物被“逼上梁山”的独特命运,没能塑造出众多的成功典型。同时,各地英雄长期分散在各个山头,到了全书快结束时才聚集在洞庭湖君山根据地,因而不能形成典型群,减弱了《后水浒传》的艺术效果和社会影响。在结构上《后水浒传》模仿《水浒传》,用杨么的活动将众多好汉串连在一起,最后以洞庭湖为据点与梁山泊相呼应,使《后水浒传》的书名得到坐实,这也是作者的精心构思。但由于群体久久不能形成,君山没有能像梁山泊那样,成为组织千军万马与朝廷官府作战的根据地,因而在展现农民革命的宏伟气势上受到了影响,削弱了《后水浒传》所描写的杨幺起义的声势。此外《后水浒传》文字水平较低,艺术描写粗糙,这也影响了这本书的流传。

《荡寇志》作者为了抵消《水浒传》的影响,在人物描写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工夫。首先,他知道像高俅、蔡京这样的奸臣,已被《水浒传》揭露无遗,为读者所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不去故意违背《水浒传》的正义性,不干为高俅等人翻案的蠢事,而且继续把他们作为反面人物,让高衙内死在林冲手下,让蔡京、高俅都死于非命,造成《荡寇志》也是反对奸臣、伸张正义的假相,以迷惑读者。其次,歪曲水浒人物,夸大他们性格中缺点的一面,达到丑化他们的目的。这样的写法增加可信性,使读者感到比较自然、贴切。如抓住卢俊义富豪出身,对农民革命不很坚定的弱点,特意写卢俊义的两次“反省”,通过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达到污蔑梁山英雄的目的。第三,作者挖空心思地制造了与《水浒传》相对照的系列人物,让他们对抗、杀害梁山泊好汉。像陈希真对公孙胜,刘慧娘对吴用,陈丽卿对花荣等等。尤其是还制造一些与水浒英雄有相似遭遇、经历的人物与水浒英雄相对照,如王进、闻达与林冲、杨志对照,强烈对比出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证明林冲等人走上造反道路是错误的、有罪的。第四,塑造了陈希真、云天彪等“正面英雄”,他们全忠全孝,智勇双全,用这些“完美无缺”的“英雄”来批判粱山泊好汉。第五,把神怪迷信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陈希真的“九阳真钟”与白瓦尔罕的沉螺舟结合,军阀的武力与洋人的科技结合,达到“围剿”梁山的目的,说明梁山英雄虽然武艺高强但也抵御不了神明的惩罚和洋枪利器的进攻,失败是必然的。第六,作者对人们心爱的水浒英雄下手特别慎重,一方面继续保持他们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又要让他们不可避免地灭亡。因此,神武的武松无人可胜,但用“车轮战”把他累死;鲁智深无人可降服,让他精神上受创伤以至发疯而死。应该说,俞万春费尽心机,充分施展他的艺术才能来丑化水浒英雄,树立了反水浒的“英雄”们的形象。但是,水浒英雄形象已永久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俞万春只能是枉费了心机罢了。当然,应该承认《荡寇志》一些人物描写还是比较好的,如陈丽卿既写她武艺超群,又写出她教养不足,粗鲁矫憨,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

《荡寇志》描写技巧高明,不少场面写得精彩、生动,有意与《水浒传》抗衡。如“唐猛捉豹”、“莺歌巷孙婆诱奸”等,要与武松打虎、王婆说风情等场面比个高低。正如鲁迅所说的:“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不揭露《荡寇志》的反动性是错误的,不承认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四节)杨家将系统的小说

杨家将系统的小说,包括《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等。因为这些小说都从杨家将故事派生演绎出来,都以北宋时期的边境战争为题材,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也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小说,放在一起论述。

杨家将故事在南宋就广泛流传。据《醉翁谈录》记载,南宋小说话本中有《杨令公》、《五郎为僧》。元杂剧中有《谢天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元明杂剧中有《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光赞活捉萧天佑》。到了明代出现了描写杨家将故事的长篇小说《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即《杨家府演义》。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0606)刊本,八卷五十八则,有“万历丙午长至日秦淮墨客”序,每卷卷首则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为纪振伦,字春华,生平不详,也不能确定他是否为书的作者。除本书外,尚有《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中的《北宋志传》,又称《北宋通俗演义题评》、《新刊玉茗堂批点绣像南北宋志传》,五十回。或谓明熊大木作,但无确证。《北宋志传》与《杨家府演义》差别相当大。《北宋志传》前十五回写呼延赞的故事,《杨家府演义》没有;《北宋志传》十六回至四十五回与《杨家府演义》第六则至四十则,故事轮廓虽相同,但具体情节与文字亦不相同;《北宋志传》没有杨文广征南蛮故事,只写到杨宗保被围十二寡妇征西,其时杨令婆〖佘太君入穆桂英均健在,而《杨家府演义》则是杨文广被围,十二寡妇征西,其时穆桂英已死,由杨宣娘挂帅。《北宋志传》只写到杨宗保平西夏为止,《杨家府演义》却写到“杨怀玉举家上太行”。这两部书,哪一部成书更早些?我们以为《杨家府演义》先出现。这是因为:《杨家府演义》不分回只分则,题目是单句,《北宋志传》分回,回目是双句,对仗基本工整,显示演进之迹。《北宋志传—叙述》中说:“兹后集起宋太祖再下河东,至仁宗止,收集杨家府等传。”可见它是吸收了《杨家府传》后改编的。当然,它所指的《杨家府传》未必是现在我们所见的《杨家府演义》。但是,即使有一本更早的《杨家府传》,它是现存的《杨家府演义》的祖本的可能性更大。

《杨家府演义》反映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宋太祖赵匡胤登极写起,直至神宗赵顼为止,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讲述杨业、杨景、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祖孙五代对辽和西夏作战的故事,包括杨令公撞死李陵碑,杨六郎镇守三关,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最后以杨怀玉率领全家赴太行山隐居作结。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只有少量于史有据,如杨业与其妻折氏(戏曲小说中作佘太君儿子杨延昭(戏曲小说中作杨景或杨六郎八孙子杨文广(戏曲小说中化为杨宗保和杨文广两代),部将焦赞、王贵等,但大部分人物和故事,特别是杨门女将,都属子虚乌有,整部小说“七虚三实”,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而不是一部历史小说作品热情歌颂杨继业子孙五代为保卫边疆,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特别是比较突出地描绘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杨文广之姐)等女英雄群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不可多得的。

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忠君思想、“华尊夷卑”的大汉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权奸祸国”的思想混杂在一起。这里可以作三个层次的分析,首先是封建文人的传统的忠君思想,强调对“圣上”要“誓以死报”,为君而死是死得其所。但是,这种忠君思想又是与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作者把皇帝视为国家、民族的象征,忠于皇帝也就是忠于国家。第二,作者把一切坏事归于“四夷”,甚至把他们都说成是妖魔幻化的,无疑是鄙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但是作者对辽和西夏统治者觊觎中原,残忍暴戾的罪行的揭露又说明了战争的正义性,而且提倡兴仁义之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也倍加爱护,“不许骚扰良民”。这也表明作者的矛头主要是针对着辽和西夏的上层统治者,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少数民族。第三,作者一方面强调要忠君,另一方面又相当清醒地揭露封建帝王的昏庸和奸臣的祸国。小说里描写七王(即真宗皇帝)与王钦(即历史上的王钦若)合谋,欲毒死八王阴谋夺取帝位,把真宗的罪恶面目揭露无遗;杨家将几代人都受到奸臣的迫害,杨继业因潘仁美的陷害而陷于狼牙谷,杨景因王钦的诬陷而几被杀害,杨文广又受到奸臣张茂的迫害,杨府差点被全家抄斩。杨六郎说:“朝廷养我,譬如一马,出则乘我,以舒跋涉之劳;及至暇日,宰充庖厨。”道出了封建政治的残酷。所以,小说最后以赞许的态度,写杨怀玉不愿再为皇帝卖命,“举家上太行”,“耕田种地,自食其力”的行为。

从艺术方面说,小说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总体水平不高,个别人物和故事比较精彩;整部小说比较粗糙,但它的人物和故事却是较好的毛坯,为进一步加工提供了良好基础,因此,就造成了小说水平不高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这样一种矛盾现象。

小说部分情节描写比较曲折生动,如杨业,从历史记载看,是“业坠马被擒”,“遂不食三日”而死1小说改写为杨业陷人绝境,撞李陵碑自尽,更为壮烈;七郎为求救兵,被潘仁美设计乱箭射死,也不见于史书记载,而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写成的,充满悲剧气氛。有些人物也写得相当生动传神,如孟良与焦赞性格相近而不雷同。孟良豪放爽朗但又机智灵活,在人辽求发,

(1)《宋史’杨业传》,《续资治通鉴》雍熙三年。盗骑孀宝马以及到红羊谷取归令公骸骨等故事中都有比较充分的描写。焦赞快人快语,鲁莽粗旷,在夜杀谢金吾后,恐连累街坊,竟在壁上题诗,道出自己的真名真姓,表现出好汉做事好汉当的英雄气概。

但从整部小说看,艺术水平较低,基本上是把流传的民间故事杂凑在一起连缀而成。全书内容庞杂而不合情理。如吕洞宾化名为吕客为辽邦摆下七十二天门阵,钟离化名钟汉辅宋助阵,构思不合情理;不少人物有始无终,故事有头无尾,而且前后情节多有雷同。如穆桂英自招杨宗保为婿,后又写窦锦姑、杜月英、鲍飞云招赘杨文广,而所用的办法,竟一模一样。小说中充斥着神魔斗法等荒唐可笑的情节,完全背离了生活的真实性,毫无艺术价值。

《杨家府演义》思想艺术水平都不高,但影响却极深远。这是因为从宋元时代起,中国封建社会已逐步进人后期,大多数王朝都是国势衰微、外患频繁,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外族的侵略与压迫,因而歌颂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杨家府演义》适应了社会需要,给备受侵略蹂躏的老百姓一点心理的安慰,有了一个扬眉吐气的机会,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读者。更为重要的是,《杨家府演义》提供的素材,为戏曲创作开辟了新天地,戏曲艺术家们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再度加工,创造出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因而使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我们只要把小说中的杨门女将与戏曲舞台上的杨门女将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别:前者故事只是粗陈梗概,而后者却细腻生动;前者人物形象粗糙干瘪,而后者却血肉丰满。小说和戏曲互相交流,相互促进,使原来比较粗糙的作品日臻完美,成为艺术的珍品,这是《杨家府演义》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杨家府演义》虽然思想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把分散的杨家将故事集中在一起,为后来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开辟了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而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杨家府演义》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在“杨家将”的影响下,清代中叶产生了几部小说,分叙如下: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十二卷四十回,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是清乾隆四十四年仰9、书业堂刊本,卷首有乾隆四十四年滋林老人序。滋林老人即张溶,字默虞,生平不详。

《呼家将》写大将呼延赞随杨业征辽立功,加封忠孝王。其子呼延必显袭父职,娶杨业之女为妻,生子守勇、守信。呼延赞父子为搭救落难的弱女和执行朝廷法制,得罪了丞相庞集,庞集串通了他女儿、仁宗宠妃庞多花唆使皇帝下令抄斩呼氏全家,建铁丘坟,将呼延必显夫妻倒葬在坟内。守勇、守信从地穴中逃出,历尽艰险,幸得包拯、八贤王和佘太君、杨五郎等人救助,从西番借来援兵,打败前来追捕的庞家兵将,杀死了庞多花的叔父庞琦和庞家四虎,呼延全家大团圆。

小说艺术水平较低,缺乏创造力,多是模仿或杂凑了当时民间传说的故事,如把当时流行的真宗时刘后陷害李宸妃,设计换太子,后来仁宗认母的故事,改为仁宗时庞妃陷害刘妃,换了太子;把杨家将中十二寡妇征西、杨五郎削发为僧等故事也照搬进来;神魔斗法等情节也没有脱离旧的窠臼,书中宣扬因果报应,一夫多妻等观念,封建思想的糟粕较多。但此书中的许多故事,如“呼延庆打擂”、“铁丘坟”等在说唱文学和戏曲舞台上得到广泛流传,影响也很大。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又名《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演义传》,清李雨堂(西湖散人)撰,十四卷六十八回,卷首有李雨堂写于“戊辰之春”的自叙。这里的“戊辰年”当为清嘉庆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