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严己宽人
11254900000032

第32章 曹操守法的是非善恶

古往今来,要用一个词来评价曹操,最合适的,莫过于“枭雄”

二字。

枭雄者,野心,实力,魄力皆俱,而曹操正是枭雄的最好诠释。

作为三国初期最负盛名的军事家之一,曹操的军事才华不言而喻。官渡之战,敌强我弱,曹操定下奇谋,火烧乌巢,以两万人败袁绍十一万大军于官渡,反被动为主动,终一统北方。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曹操在其打过的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中,仅仅输了五场,更兼指挥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样辉煌的战绩,说他是奇才也不为过。《三国志》中评价,曹操用兵“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令人防不胜防。许多人对曹操的用兵也是大加赞赏,如诸葛亮就曾经称赞过:“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孙、吴都是一代有名的军事家,诸葛亮将曹操与他们比较,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敬佩。

曹操的文学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写下多少千古名篇,甚至于在中学阶段需要背诵的篇目中,就有曹操的三首诗。在毛泽东的《浪淘沙》中,他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能得此赞誉,曹操诗作的地位就可以略知一二。曹操是大气的,在他的诗中多处都表现了他的大气、大志。钟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我也最爱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每读此句,总感到一股壮志涌上心头,心也随之澎湃起来。另外,曹操也有一本《孟德新书》,遗憾的是早已失传,否则定是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著名兵书相提并论的佳作。

常有人说,曹操爱才又嫉才,我想,这是受《三国演义》影响过深的缘故。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与历史是不同的,不能将小说人物的性格移入历史人物身上。历史上的曹操求贤若渴。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这种思想,而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不论是敌人还是无名之辈,只要有才华,曹操便会为他们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如官渡之战,曹操跣足而迎许攸,赤壁战前,曹操横槊赋诗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也有人说,如果曹操并不妒贤嫉能,那么杨修之死如何解释?

事实上,杨修之死其原因有二,一是杨修确实太过于放纵,几乱军规,但这只是次要的,主要原因则是当时杨修辅佐的是曹植,而曹操则将曹丕立为太子,为了帮助曹丕扫清障碍,防止曹丕即位后有人不服,曹操才果断杀死了杨修。因此,可以说,杨修之死多是杨修自己造成的,而曹操并非妒贤嫉能。

说到这里,便不能不说曹操的政治头脑。曹操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从史书中可以了解到,曹操在位期间,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颁布一系列法令,对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作出巨大贡献,在那样的乱世,竟也有一方乐土。并且曹操的果断,以及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思想,无一不体现其政治风格。有一则故事是说曹操在官渡之战后,曾经在袁绍营中搜出许多曹军将士给袁绍的书信,他并未大怒,却一把火将它们悉数烧尽,并对众人说,假使是他自己,也会为自己留下后路,所以不怪他们。因此曹操是善于笼络人心的,也许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将士追随吧。另外,还有一则故事,曹操领军经过麦田,下令“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然而当他小心翼翼从麦田中走过时,一只鸟突然飞起,惊了曹操的马,踩坏了一片麦田,于是他自己割发代首,以示惩戒。其实割发在中国古代是很可怕的举动,古人认为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是不可以随意断发的,断发与断头是同等的,是大逆不道,另外,短发在当时也是低贱的象征,当时只有奴隶是留短发的。因此,在看到曹操割发代首后,我们赞叹的,应是曹操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最后,稍微分析一下曹操被贬为“奸诈小人”形象的原因。其实在唐代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敬佩曹操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以阿瞒自称。但到了后来,民间慢慢以刘备为正统,因此刘备最大的威胁——曹操便成了牺牲品,尊刘贬曹之风盛行,曹操便成为戏曲里的“白脸”曹操了。

名师点评:

割发在古代社会,还真的是一种刑罚。古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可轻易割除,割除就表示耻辱,因此将割除头发作为一种刑罚,属于耻辱刑,在古代刑罚中称之为髡刑。

所以,即使抛开政治方面的因素,单从纯法律的角度分析,说曹操虚情假意也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