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严己宽人
11254900000042

第42章 廉政公曾萼

在距离福建省平和县旧县城九峰镇50公里的坪回田心村,有一座“永思楼”。这座土楼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永思楼”是楼主黄氏家族请廉正公曾萼更名而来的。

坪回田心黄氏家族人丁兴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土楼,楼门上题着“天宝金汤”四个大字。后来,黄氏子孙坐吃山空,家境渐渐败落,只好将楼房一间一间卖掉。这事让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邻村的廉正公曾萼知道了,便来看看这座楼。曾萼见此楼雄伟壮观,地理位置极好,便将楼全买了下来。而此时,村里有人认为这样变卖祖业有辱族风,便在楼中央盖了祠堂,又与廉正公曾萼商议,欲赎回此楼。没想到曾萼不但同意了,还无偿地将楼归还黄氏家族。族人感激曾萼的宽宏大度,就请他给楼题名。曾萼题写了“永思楼”作为楼名,希望后人永远记住先人遗训睦族敦宗,奋发图强。“思”即田心二字,是这里的村名,“永思”即希望田心黄氏牢记教训,永守祖业。此后,“永思楼”成了邻里友好的象征。虽历经沧桑,至今依然完好地屹立在田心村。

如此宽宏大气的廉正公曾萼,究竟是何等人物?

曾萼(1721-1797年),字丽元,号清溪,平和县九峰人。乾隆16年(1751年)清辛未科进士。曾萼著有《易卦阐义集》。先后在广东惠州、潮州、佛山一带为官,又做直隶连州的知州,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水进士”每到一处为官,皆清正廉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整顿民风,又兴办学堂并亲自执教,深受人民爱戴。被诰封为奉政大夫。后年纪大了,身体不支,无法应付繁冗琐杂的官场礼节,整天跪拜迎送官员,才告老还乡。

曾萼乳名“阿水”,又因辈分较低,未中举前人们都直呼其乳名,后来他中了进士,大家觉得这样有些不恭,便改口称“水进士”。他的赫赫政迹史书不惜笔墨作了记载,而有关他忠义厚道宽宏大量的逸闻轶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依枕三嶂,临江卧川;项系银带,前拱后卫;锦水送泉,湾缓青邻;锦滩盈里,平沙晶莹;一碧万顷,风沫绿波。这是大自然给予歇马之优美环境。歇马村始建于公元1347年,距今近700年,为宋朝期间南迁的梁铨公始建。歇马远近闻名,是因为歇马历史上出了二品官6人,六品至三品官56人,进士、举人、秀才680多人,还有七品以上官员。富豪、寿星、教授等层出不穷,人口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旺族。歇马村200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

曾萼在任恩平知县时,非常迷信风水,自认为精通地理,常说“山川之秀,应乎人文,将使文件擅遐方之胜,必以人工补地脉之偏”。他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任恩平知县,三年间,深感恩平“人才不生”,是由于“山川之秀有所缺陷”,故“不尽钟毓于人”。曾萼作过一首《白马饮泉》诗:“白马注晴川,川流碧如练。水静山不流,神驹朝暮见。”可见他对歇马的地理和风水十分赞赏!但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流传至今。

一天,曾萼沿着官道巡访,偶见鳌峰山脉中有一山尖,势若蛟龙,似向着他站立的地方腾空而来。他指着那座山问手下,答曰:

“方谷尖。”顺势追寻,恰恰与近处的两座小山遥相呼应。再前行,见到一座山,树木参天,为一密不透光的小山冈。爬上山冈,眼前一片开宽,一条宽长的湖泊环形而踞。三座山头,如屏鼎之。仔细一看,吃了一惊,原来所见之龙已变成了双龙,越湖而过,在此结聚。忙问:“此地何名?”“歇马。”随从回答。

曾萼悄悄走进村内,见到村场奇特,祠堂林立,小童识礼,老者闲悠,非一般村庄可比。南望有远山(凤凰山)如旌旗习习,排列有序;近有锦江,如千里长练,从村前悠悠流过。不由得扼手称奇:“前展四台,后枕三幛,左青龙右白虎,锦水为财。好一块风水宝地,龙戴天湖,永无劫数。”他沿着锦江而下,至云岩仙馆处发现锦江被三座山夹住,江口变窄,松了口气,不由得大笑,遂令随从折回歇马。随从飞跑着前往报信,通知村中乡绅列队恭迎。

在众乡绅的面前,曾萼耀武扬威,大摆官威。行至太祖祠前,见其建筑布局属皇帝马厩形。惶恐地责问:“汝等窃取圣上御用马厩图形建筑祠堂,简直是无法无天,若本官不上报朝廷,罪责难逃。”乡人见他不问青红皂白,不探原因,区区一个小县官,仗势压人,实非为官之道,如不杀杀他的嚣焰,心忿难平。族长不动声息,对族人说:“快‘宴’。”对他说:到敝村,招待不周,敬请息怒。现略尽地主之谊,特备薄酒,为大人洗尘,请!”中门大开,昂然步入中堂。不进则已,见桌上赫然摆着一道圣旨,不敢细看,腿一软,跪了下去。一跪就是一个时辰,他冷汗直冒,一动不敢动,先前的傲气荡然全无。他暗暗地责怪自己粗心大意,仅凭收水口就断定歇马无大官。想不到,歇马居然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知县曾萼回到恩城后,根据堪舆原理,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在恩城城东大冲岭建了一座熙春塔,以镇歇马之势。

这个塔在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拆毁,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被重建,现正巍然屹立于恩平县城。

曾萼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后,先居老家黄田。可是这里离县城太近,官来绅往,人事繁杂。为不干涉当地官员施政治吏,曾萼携眷搬家,避居距旧县城30多公里的农山,并美其名为“农桑寮”,吟诗作赋,教授生徒,过着“怡然自得,萧然物外”的平淡生活。曾萼当年避居农山所筑的望云楼至今还在,从大门楹联写着“望重岳山齐家治国,云轻富贵解组归田”,便可明了曾萼当年隐居的心迹。

名师点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要让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效的监督固然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自己能够廉洁自律,随时坚守廉政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