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11299700000003

第3章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2)

想到这里,我开始对那个令我讨厌的声音有了一点好感。我想,这个声音是在提醒我,不要那么自恋,不要真以为世界是围绕着你转的。

随即,我开始试着去尊重并接受这个声音,慢慢地,我越来越放松,不觉中便酣然入睡了。

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

第二天中午,我和请我讲课的朋友一起吃饭,突然下起了暴雨,而我们吃饭的房间是在顶层,哗哗的雨声几乎将我们谈话的声音淹没。这时,一个服务员送菜后没有及时关门,一个朋友大声提醒她关门,声音中有明显的恼火和不耐烦。

等服务员关好门出去后,我和他们谈起了我昨天晚上的感想,并想象说,假若现在让我在哗哗的雨声和雷声中睡觉,我相信我可以安然入睡,但如果雨声停了,有一个服务员用很小的声音来敲门,那我入睡肯定要难很多。

“为什么?”一个朋友问。

我解释说,因为我内心中接受了雨声和雷电是我控制不了的这个事实,但我不愿意接受一个人是我控制不了的这个事实。因为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内心的预言不同,这导致了我会有不同的行为。

我说完这些后,刚才大声对服务员说话的那个朋友不好意思地说,看来他是无形中想控制那个服务员了。

这种对人的控制欲望无所不在,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越觉得自己有掌控感,他的控制欲望就会越强,而控制感被破坏后,他的反应也会很强烈。

历史上有无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一旦大权在握,就很容易变得小肚鸡肠,任何人违逆他的意志,都会遭到他程度不一的报复。

这几乎是绝对的权势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本来,我们就生活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觉里,如果一个人真赢得了这种权势,可以保证在他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左右一切,那么他就会失去对别人意志的尊重,而肆无忌惮地打击一切不服膺于他这种幻觉的人。

同样,在家里,掌握着财权、话语权和力量等各种资源的父母很容易沉浸在“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觉中,对孩子的控制欲望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意识上,他们会很爱孩子,很想为孩子奉献,但事实上,他们很难看见孩子的真实存在,结果他们越想爱孩子,就越容易否认孩子的独立意志。

很多家长习惯在升学、工作和婚恋等关键时刻干涉孩子的事情,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作选择。他们意识上会说,这是紧要关头,孩子的人生经验不足,他们的经验很重要,但潜意识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潜意识上,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失控的感觉,他们惧怕孩子的发展轨道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也担心孩子变成一个真实的、有自主意志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从而不再是他们幻觉中的小孩。

近日,一个妈妈因为女儿的心理问题和我聊了很久。在和她聊天时,我昏昏欲睡,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不令自己睡着。因为我感觉到,在她面前,女儿不存在,我也不存在,只有她自己存在。她滔滔不绝地讲她对女儿有多好,多么尊重女儿的意愿,每当女儿有重大选择时,她一定会和女儿商量。但是,“商量”的结果一定是,女儿按照她的意愿作选择。现在,她女儿出的所谓心理问题,其核心就是和妈妈对着干,并拾起自己以前被迫放下的意愿。

有人一开车脾气就大,这也和自恋的幻觉息息相关。因为,很少有像车这样的物品,既强大、灵活,又听话,它不仅很大地扩展了你的行动能力,而且几乎完全听命于你。在完美条件下,开车会给我们“车人合一”的感觉,这极大地强化了我们“我能左右一切”的幻觉。

但这个幻觉很容易被打破,堵车、道路状况不好、有人抢路等,都会打破这种幻觉。这时,那些控制欲望很强的人,也即严重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幻觉中的人就容易发展出暴力行为。据调查,美国公路上发生的枪击案,多数都是堵车和抢道等小事引起的。

爱上想法就会掉入陷阱

当我们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幻觉中时,我们就无法和别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因为没有任何人愿意被控制。那些貌似很依赖的女人,其实一样是生活在这种幻觉中,希望那个控制她的男人能够按照她的想象来控制她。假若她发现男人控制她的方式和她想象的很不一样,她一样会逃离这个关系。

对关系的渴求是最本质的生命渴求之一。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和某个人相爱,甚至渴望“合二为一”,但只要我们还是生活在自恋的幻觉中,我们就不可能与别人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自恋的幻觉呢?下面一些简单的办法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首先,去认识自己围绕着自恋所建立起来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比较稳定的想法都是自以为是的,并且,对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我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执着。因此,我们会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努力以捍卫自己的这些想法,而一旦觉察到这些想法,觉察到这些想法上的自以为是,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执着,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放下它们。

在文章《我们心中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中,我写道,即便最消极的人也一样是超级自恋的。所谓绝望,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了”,而是最严重的自恋,也是最大的执着之一。绝望的核心是不甘心—“为什么我就不能得到我最想要的”以及“我怎么做都没有用,这一点上没有谁比我更聪明”。最终选择自杀的人,一样是处于自恋中,要么是复仇,要么是不愿意面对真相。

在一个网站上,一个网友在我发表的一个帖子中问我:“道德是否是一种自恋?”我回复说:“绝对是,而且会导致一个恶果—‘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越想做圣人,就越需要找到大盗。而且圣人形象会自动激起一些人的反感,令他们自愿做大盗。譬如,多少坏孩子是因为父母逼他们做好人导致的恶果。”

这个“绝对”显然大有问题,我后来反省说:“那一段是我比较得意的个人见解,所以写的时候扬扬自得,这个绝对不是关于道德的,而是加强我的自我价值感的。一得意了,就被蒙蔽了,所以要放下。”

我们所执着的一切看法中都藏着类似的扬扬自得,如果能清晰地捕捉到这种扬扬自得,就可以部分地放下了。

其次,去认识自己的幻觉被打破时的恐慌和愤怒。如果知道愤怒从哪里来,就可以少发脾气了。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恐慌的含义,就可以少去控制别人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去认识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那些想法,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形成我们自恋的幻觉的养料。

譬如,一个朋友和我聊天时说:“你‘治’不好我,因为我不配合。”她说完这句话后开心地笑了起来,这种笑声中便藏着自恋的幻觉。

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