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特色杂豆
11302800000015

第15章 豌豆(3)

发生特点: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且可在土中腐生存活2~3年。通过水流或农事操作传播。低温、高湿、积水和幼苗过密、生长不良等均利发病。

症状识别: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幼苗茎基部或根茎部变为褐色或红褐色缢缩,后病部逐渐凹陷,当扩展到绕茎一周后,病部收缩或龟裂,致幼苗生长缓慢、折倒或逐渐枯死。湿度大时长出蛛丝状浅褐色霉状物。

防治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均匀喷雾防治,每10千克水中分别加药10~15克或20克。

(2)白粉病

发病特点:多发生在开花结荚期。病原真菌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危害,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害豆科、茄科、葫芦科等多种作物。昼暖夜凉、多雨露、潮湿的环境有利发病,但天气干旱时,该病仍可严重发生。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和荚。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叶面初期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粉斑,相互连接,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以后蔓延到茎、荚。严重时,叶片、茎部枯黄,嫩茎干缩。

后期病部散生小黑点。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密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药剂防治:在豌豆初花期或发病始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0%世高水悬浮剂,每10千克水加粉锈宁10毫升或世高5毫升,隔10天防1次,连防2~3次。

(3)根腐病

发病特点:主要危害春豌豆。由豌豆腐皮镰孢侵染引起,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开花期染病多。该病菌为土传真菌,可经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传播蔓延,发病适温为24~33益,干旱年份以及连作地发病重。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根部或根茎部。发病植株下部叶片先黄,并向上发展,致全株发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黑,纵剖病根,维管束变褐色或红褐色,发病严重的其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病部皮层腐烂。发病植株矮化,叶小色淡绿,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产量降低,重则开花后大量枯死,致使全田一片枯黄,甚至绝收。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严防雨后积水;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与十字花科蔬菜或葱蒜实行3年以上轮作。药剂防治: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在发病初期,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或80%绿亨2号可湿性粉剂进行灌根,每10千克水加药20克,每株灌100毫升药液,隔10天1次,连续2~3次。

(4)褐斑病

发病特点: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种子带菌时,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潜育期6~8天,田间温度15~20益及多雨潮湿易发病。主要危害春豌豆,除危害豌豆外,还可侵染蚕豆和菜豆。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茎、荚。叶片染病产生圆形淡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斑边缘明显,斑上具针尖大小的小黑点。茎染病,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向内扩展波及到种子上,致种子带菌。种子病斑不明显,湿度大时呈污黄色或灰褐色。

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及时清洁田园,冬前进行深翻;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合理密植,配方施肥。药剂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全株均匀喷雾防治,每10千克水加药20克,隔7~10天防1次,连续2~3次。

(5)炭疽病

发病特点: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内或潜伏在种子里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高温多雨时期,随连阴雨日增多而扩展,低洼地、排水不良、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叶、茎和荚。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毫米,边缘深褐色,中间暗绿色或浅褐色,其上密生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病情严重的,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茎染病,病斑近梭形或椭圆形,中央浅褐色,边缘暗褐色略凹陷。荚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毫米,病斑中间浅绿色,边缘暗绿色,亦密生黑色小粒点,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粉红色粘质物,有别褐斑病和褐纹病。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及时清洁田园;测土配方施肥;注意排涝降湿。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10千克水中加药20克,隔7~10天1次,连防2~3次。

2.虫害

(1)潜叶蝇豌豆上发生的潜叶蝇主要有豌豆潜叶蝇和美洲斑潜蝇,其中美洲斑潜蝇原属检疫性害虫,但自1993年在海南三亚首次发现,目前已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

危害特点:潜叶蝇以幼虫潜入叶片表皮内,专门钻食叶肉,在上下表皮间曲折穿行,留下弯弯曲曲、不规则的白色或灰白色隧道。危害严重时,叶片上布满蛀道,整个叶片变白,越是下部叶片受害越重。叶片组织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和产量。卵散产,孵化后在叶内潜食危害,幼虫共3龄。18~25益是其发育适温。

形态特征:潜叶蝇又称夹叶虫。成虫体型较小;幼虫蛆状,但稍扁平,初孵时半透明,后为黄色;蛹椭圆形,橙黄色。

一般1虫1道,当虫道为针尖粗细时是1龄期,亦是其防治适期。

防治措施:及时清洁田园;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透性;与非寄主作物进行间套作。药剂防治:当田间某叶虫量达5头时,应及时进行防治,将虫害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可选用40%绿菜宝乳油,每10千克水中加药8~10毫升。

(2)蚜虫见蚕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3)地下害虫见毛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4)小菜蛾

发生特点:常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但在秋季大发生年,亦可危害豌豆。卵散产叶背,初孵幼虫潜叶取食,2龄后叶背危害仅留下表皮,俗称“开天窗”,一般不转株危害。

幼虫受惊后即倒爬行、扭动或吐丝下垂。发育适温为20~26益,空气相对湿度对其影响不大。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2~25毫米,前翅中央有1条三度曲折波状纹,停息时两翅覆盖体背呈屋脊状。卵椭圆形,稍扁平,初孵幼虫深褐色,后转为绿色,纺锤形,俗称“两头尖”。蛹纺锤形,外披灰白色丝质薄茧,可见蛹体。

防治措施:及时清洁田园,减少成虫产卵场所和幼虫食料;合理安排茬口,避免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药剂防治:

在1~2龄幼虫盛期喷药防治,可选用5%卡死克乳油或10%除尽悬浮剂,每10千克水中分别加药液10毫升、5毫升。在防治过程中,忌单一药剂常年连用,应经常交替轮换和合理混配,并坚持综合治理原则,积极推广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

(5)蜗牛见毛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七)贮藏与加工技术

1.精细磨粉

选用绿色或白色的光滑圆粒豌豆作原料,采用特定机械和工艺将豌豆粒的种皮、子叶和胚芽3部分分离,然后分别磨粉,得到食用纤维粉、子叶粉和胚芽粉。种皮磨成的食用纤维粉可用作面包或营养食品中食用纤维的添加剂,改善食品膨松性,促进人体消化功能。子叶粉和胚芽粉在制作婴儿食品、保健食品和风味食品方面用途很广,既是常用的天然乳化剂,又是赖氨酸增强剂。

2.制粉丝

豌豆是制粉丝的上好原料,制成的粉丝叫“银丝”,品质极佳,畅销国内外市场。制粉丝的基本过程包括:将豌豆磨成细粉、冲芡、捏粉、漏粉4道工序。其中漏粉工序直接决定着粉丝的粗细和品质,基本过程是将漏粉器(底部有直径约1毫米的孔眼)挂灶锅上,锅内水温保持在97~98益。制细粉丝时,漏粉器离锅内水面较高;制粗粉丝时,则距离可低些。

也可采用压力喷丝头漏粉,喷丝头与水面的距离保持不变,而通过改变喷丝头上孔眼的直径和形状及喷丝压力来控制粉丝的粗细和形状。漏出的粉丝落入水中就会凝固并浮水上,这时应立即捞起放入温水(35~40益)中进行“涨水”,捞起晾干或烘干后即可包装出售。

3.制酱

(1)豌豆瓣酱以豌豆作主原料,其他发酵工艺技术与制作大豆酱的程序相同,加少量芝麻。由豌豆面性大,豆瓣碎块小,豌豆瓣酱细腻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

(2)豌豆辣酱以豌豆作原料,再经过制曲发酵,配以辣椒、香油和味精等制成,风味鲜美,营养丰富,酱质浓厚,是餐桌上和旅游食品中的营养佳品。

(3)豌豆蒜蓉番茄酱以豌豆为主要原料,制成干面酱再经稀释后加鲜蒜泥调味,加番茄汁装入聚乙烯食品袋,小包装密封高压消毒制成,味香爽口。

(八)豌豆美食

1.豌豆黄

(1)原料白豌豆500克,白糖250克,金糕适量,石膏少许,水1000毫升。

(2)制法将豌豆去皮,并除去杂质,洗净后入锅,加入1000毫升净水,加热煮沸后,改用小火焖煮2小时左右。待豌豆软烂,用锅铲搅成粥状,加入白糖,然后用大火炒制。

炒时锅铲要不停翻搅,以防煳锅,待到炒成稠糊状时,加入少量用水化开的石膏溶液,旋即搅拌均匀,即可出锅。将豆膏倒入浅盘内,待其凉透后,将凝结的豆黄切块,上面放一片金糕,即为成品。

2.核桃仁豌豆蓉

(1)原料鲜豌豆250克,核桃仁、纯藕粉各100克,白糖250克,水适量。

(2)制法将鲜豌豆洗净后,放入沸水锅煮熟,捞出放入凉水中冷却,沥干水分。将熟豌豆放在10~20目网丝筛上抹滤,使豆泥和豆皮分开。用温水将藕粉调成稀糊状,核桃仁用微火炒熟后剁成末备用。炒锅内放适量水加热,并加入白糖、豌豆泥,搅拌均匀。煮沸后加入藕粉浆,待呈稀糊状时,撤火,盛入碗内,并撒上核桃仁末即制成。

3.豌豆豆腐

将豌豆籽粒与其他豆科作物的籽粒混合后加工,再加入凝固剂可制成豆腐。有的还以豌豆为主要原料,通过加菜汁和草莓等制成便携带且具有韧性的豆腐,如碧绿色菜汁豆腐、鲜红色草莓豆腐等。

4.豌豆蔬菜面包

以面粉加各种蔬菜汁和豌豆泥拌和烘烤精制而成,具有色泽好,风味多样,并富有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