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11337300000017

第17章 董氏针灸穴位精解(14)

应用:下针后将针向左右缓缓转动,并问患者反应如何,如痛苦解除,立即取针,但下针时间应以不超过八分钟为限。起针后,令患者饮温开水小半杯。如患者因扎针而失去知觉,应立即将其口部张开,以扁针、筷子或中指按住舌根稍用力重压三下,见其呕吐后,用凉水为其洗头,并以湿毛巾覆盖其头部,同时令其饮凉开水小半杯。

如肠霍乱引起的休克,可用凉水洗头,使其恢复知觉,然后再用针药治之。

解部:心脏敏感解部及血管解部。

解语石注

此穴名为“解穴”,顾名思义,当能解气血之错乱,作用于心脏和血管。

此穴在梁丘穴附近,梁丘穴乃胃足阳明脉之郄穴。郄穴乃气血出入较深之部位。十二正经的郄穴大都在肘、膝关节之下,唯胃足阳明脉之郄穴梁丘过了膝关节,过肘、膝关节之脉气多大而宽。

郄穴的穴性,因系气血深聚之地,故脉气多与针逢而速效。阳脉之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形两伤之病症,气伤痛、形伤肿,均为阳脉郄穴之主治;阴脉之郄穴多用于治疗血证,适于一些实体脏器、器官之痛。因胃为五脏六腑之海,阳明脉多气多血,所以董门先祖在胃之郄穴梁丘附近设穴,并以解穴名之。

解穴主治乃解气血错乱如上。临床中笔者用解穴治疗过一例患者,此人因肾包膜下出血,在肘静脉注射造影剂以CT增强扫描,操作中不慎引起造影剂泄露致整个手臂肿胀疼痛,外敷硫酸镁几乎无效。10天后来治,予针健侧足解穴、患侧手解穴,针后3个小时肿胀消退,色泽由黑变润,见欲坏死区有多个黑点外排黑气,3次治愈。由此可见,解穴可清血毒。

董公处理晕针之办法:(1)从容出针,扶患者坐正。(2)令患者饮开水一杯。(3)用探吐具引吐。(4)以冷水毛巾湿患者头部。(5)使患者平睡。(6)针少府穴或解穴,下针约十分钟,患者即醒。云:下此针,人非常舒服。范仲云:此穴下针通常即吐。

【内通关穴】

部位:通关穴内开五分。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痹、心脏衰弱、中风不语。

取穴:当通关穴内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心之总解部。

【内通山穴】

部位:通山穴内开五分。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痹、心脏衰弱、中风不语。

取穴:当通山穴内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解部:心之总解部。

【内通天穴】

部位:通天穴内开五分。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四肢神经麻痹、心脏衰弱、中风不语。

取穴:当通天穴内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见通关、通山、通天三穴。

解部:心之总解部。

解语石注

因为经脉是立体的,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三穴,可以和通关、通山、通天三穴看做一个立体的经脉体系,不必再分内外。

内通天一线的三穴,用于治疗四肢无力、中风不语、手不能举等症,属心火虚者有良效。

【失音穴】

部位:膝盖内侧之中央及其下二寸共两穴。

解剖: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增】甲状腺、扁桃腺、喉咙肿大。

手术:针深三分至六分。

解部:肾解部,喉之主解部。

解语石注

吾师全民先生曰:“本穴还主治甲状腺、喉咙肿大,嗓子哑若因外感引起则用本穴,若因脑及因内引起者,则宜针胸前四针。”此乃症状相似而选穴不同。

本穴主治喉咙疾患,类似于太溪穴的主治,也是从肾入手,可知本穴作用与足少阴脉类似。

《伤寒论》:“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本穴作用同于半夏散及汤,这样来看,失音穴主治的咽痛,就不是风火咽痛,而是以寒性咽痛为主。伤寒论治咽喉病诸方,比如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半夏厚朴汤等,在董氏针灸中,都有很明确的对应穴证。

九九部位(耳部)

【耳环穴】

部位:在耳垂表面之中央。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解酒、止呕吐。

取穴:当耳垂表面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由外向里(向面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皮下针)。

解部:六腑解部。

【木耳穴】

部位:在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

解剖:肝神经。

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肿大、肝衰弱引起之疲劳、久年淋病(需长期针治)。

取穴:当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处是穴。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解部:肝解部。

【火耳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中部。

解剖:心之神经。

主治:心脏衰弱及膝盖痛、四肢痛。

取穴:当对耳轮之外缘中部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解部:心之解部。

【土耳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耳甲腔部之中部。

解剖:脾之神经。

主治:神经衰弱、红血球(红细胞)过多、发高烧、糖尿病。

取穴:当耳甲腔之中部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解部:脾之解部。

【金耳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耳壳背之外缘上端。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脊椎骨弯曲、过敏性感冒。

取穴:当耳壳背之外缘上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解部:肺之解部。

【水耳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对耳轮之外缘下端。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亏、腰部两边痛、腹部发胀。

取穴:当对耳轮之外缘下端取之。

手术:用细毫针竖刺一分至二分。

解部:肾之解部。

【耳背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木耳穴直上约三分处。

解剖:喉部神经。

主治:喉炎、喉蛾。

取穴:当木耳穴直上约三分血管处是穴。

手术:以三棱针刺出血。

解部:喉部解部。

【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耳轮之外缘。

解剖:肺、肾神经。

主治:霍乱、偏头痛、感冒。

取穴:当耳轮外缘上端一穴(耳上穴)、中央一穴(耳中穴)、下端一穴(耳下穴)。

手术:用三棱针刺出血,一次选用二穴可矣。

解部:肺解部,肾解部。

解语石注

1968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仅记载了耳环、木耳二穴。

乃袁国本师伯所画耳部穴位定位主治图,仅标示了主治,其他穴位依1973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予以增补。

1.耳环穴,就是女人常在耳垂戴耳环的位置。董门先祖认为此穴作用于六腑,可以解酒和止呕吐。

2.耳部肌肉浅薄,较为敏感,下针针感迅速且痛。木耳、火耳、土耳、金耳、水耳五穴以五行命名,更体现出董门先祖是依据五行用针,而非抄袭法国的耳针疗法。(现代的耳针系统,应源于法国的针灸师Dr.PaulNogier,他于1957年正式公布了发展出来的耳针图,后来中国针灸界再修正此图,从而有了中国的耳针图。)

或许各派在耳朵上用针的主治暗合,但设穴思路却截然不同。董门先祖在此处设穴,也填补了传统针灸在耳朵上设穴的空白。金耳、木耳二穴在耳背部,土耳、水耳、火耳在耳内侧,耳前体现了《河图》火土水一线,属中轴,耳背设金、木二穴,体现了《河图》的金木互换,东西交替。

3.耳部较为敏感。记住耳部五行穴,或用耳环、耳背、耳三穴,去找敏感点和反应点,找到大概位置即可,不必拘泥于原穴之规,用针当效。

赖金雄师伯的《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记载:“蔡师兄精通中西医,其夫人偏头痛多年未愈,董师告以在耳背放血,并针足解穴一次而愈。”“董师以耳三穴治疗外感诸疾如扁桃体炎、感冒发烧、头痛等有效。”

《陈渡人针灸医案》记载:“生口水,治头晕,师在耳轮后2/3施治。”“师曰:解酒醉针耳珠。”

4.有董门前辈增加耳穴数量,不是不可,而是没有必要。增加穴位或能标新,但不能立异。因为董氏针灸穴位本身就是以一个面或一个立体通道来设穴的,故董门先祖所设立的穴位足够应对临床治疗。

5.耳背上有金耳、木耳两个穴位,再次体现了金木交战、东西互用、肺肝克中有生的特性,此二穴解部可类比手千金、五金二穴的解部,也可以类比驷马中穴的解部,都是肺肝解部,学习者当仔细参研。

十十部位(头面部位)

【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抖颤、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再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当两绳之交叉点即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解部:脑之总解部。

【州圆穴】

部位:在正会穴旁开一寸三分(面部是以眼之内眼角至外眼角距离为一寸)。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虚弱、小儿虚弱、气喘、肺机能不够而引起之坐骨神经痛及背痛、神经失灵。

取穴:当正会穴旁开一寸三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解部:肺之解部。

【州昆穴】

部位:在州圆穴直后一寸五分。

解剖:肺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虚弱、小儿虚弱、气喘、肺机能不够而引起之坐骨神经痛及背痛、神经失灵。

取穴:当州圆穴直后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应用:左小脑痛取右穴,右小脑痛取左穴。

解部:肺解部。

【州仑穴】

部位:在州圆穴直前一寸五分。

解剖:肺神经。

主治:脑瘤,其余同州圆穴。

取穴:当州圆穴直前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应用:脑部左侧生瘤取右穴,右侧生瘤取左穴。

解部:肺解部。

【前会穴】

部位:在正会穴前一寸五分。

解剖:脑之副神经。

主治:头昏眼花、脑涨、神经衰弱。

取穴:当正会穴直前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应用:本穴对不省人事之患者,有使其复苏之效。

解部:脑之副解部。

【后会穴】

部位:在正会穴直后一寸六分。

解剖:脑之总神经,脊髓神经。

主治:骨结核、头痛(轻度)、头晕、脑充血、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神经麻痹,治脊椎骨痛十九至二十一处(椎体)最有效(腰带之下脊椎骨)。

取穴:当正会穴直后一寸六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解部:脑之总解部,脊髓解部。

解语石注

巅顶部六穴合论。

正会穴可以理解为百会穴,也在头顶之正中央。但百会穴的取穴法,似和正会穴不同,是“顶中央直两耳尖,陷可容指”(《医经理解》),即摸到颅骨交合的“陷可容指”之缝隙中便是。本书以百会穴取穴法参之。

百会穴出自《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腑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又名三阳者,手三阳,足三阳。督阳,阳跷,阳维,三三所朝之处,故又名三阳。又名五会者,人喜、怒、悲、思、恐五气动,阴邪冲于脑,故又名五会。

又名巅上者,由鼻上直通后顶,高起名龙骨起现,如山上之长岭,中有气脉相通,人两颧及鼻为三山,鼻上即山根,故又名巅上。又名天满者,阴生阳,所朝之处,满于上空,故又名天满。”(《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史记》载扁鹊治虢太子尸厥,针取三阳五会而醒,盖此穴也。”(《医经理解》)由此可知,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也有各自的五行,本书以三线二区论之。

以正会穴为中心,前有前会穴、后有后会穴,前顶为脑之副解部,后顶兼脊髓解部(脊髓解部和脊柱解部不同,读者当细参),可以作为一条中线。此中线在中央属土,因肝足厥阴脉也上巅交汇于督脉之百会穴,故百会穴兼土木之性。穴居于最高之巅,艮为止,亦有艮山之相。

侧面四神聪一线,中有州圆穴,前后有州仑、州昆二穴。“圆”物属金,“昆仑”山应西,也属金性,解部在肺部,从穴名和解部来看,此线解部属肺金无疑。

耳尖上一寸半一线,有州火穴,其后有州金穴,此线对应上焦心肺二脉(据1973年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补入),解部在上焦之心肺,亦以肃降为主。

总的来说,巅顶区对应脏腑经络的五行,若加上州水穴,则是金为主,土火水为辅,隐含木性。金曰从革,土曰备化。金有肃降之特性,故气行于内;木曰曲直,故气行于外;火曰炎上,故气行于上;水曰润下,故气行于下。此区域五行俱备,升降出入均可调之。依其太过不及而调之,故病在下取之上。则解部对应之实体,以脑、脊髓、心、肺为主,脑和脊髓为奇恒之腑,心主血、肺主气,脑和脊髓是实体,又为现代医学中的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所生之地,故此区域能够主治全身性疾患。

《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该书又喻头为昆仑,盖以中国地势而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主,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行于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

从《道藏》来看此部的命名,在道家称百会穴部为“昆仑”,而董氏针灸先祖在百会穴旁边设州昆、州仑二穴,由此可知,这又是董氏针灸奇穴与道家古针理论相合的一个有力证据。

《易》曰:乾卦上九之爻,亢龙有悔。然针法亦有补泻之异,泻此部之穴,气升为补;补此部之穴,气降为泻,升降之理昭然若存。顺五行之兆,用八变之卦,推五常之运,定六转之气,明地理之德,立人纪之道,因气血之变化,原穴道之终始,顺气之情,避风之势,以游龙之针则化成可矣。

董公用正会穴,多配合镇静穴。如《陈渡人针灸医案》记载:(1)一孩儿,行路脚跟不着地,师断为脑神经性疾患,针正会及镇静穴。(2)手抖。一人两手抖不能持物,西医判断为脑神经疾患,拟开刀。请师治,诊此病属心,宜治心,针镇静穴及正会穴两次而愈。

赖金雄师伯云:治痿证以正会穴配后顶、通肾、通胃、通背穴;亦配下三皇、肾关、足三里、阳陵泉、肩中穴,轮流使用。

州金、州仑、州昆三穴,以州金穴为中心点,州昆、州仑二穴分别位于后前,秉金性,解部在肺,故能治半身不遂、四肢无力、虚弱、小儿虚弱等症;此三穴也在膀胱足太阳脉上,司开主降,故能治疗肺机能不足之腿痛,此处不能以肺与膀胱通解释其作用机理,因为灵骨、大白二穴在大肠手阳明脉上,也能治疗肺机能不足之腿痛,驷马三穴在胆足少阳脉上,也可治疗肺机能不足之腿痛,足以证明三阳脉均能作用于肺,而不能以单个脏腑别通来解释。五脏个个相通,六腑个个相通,脏腑个个相通,若仅以别通论之,则失去了经脉立体流动的混元性。如八卦图无论如何变化,均不离其不易之属,象因体用,因象成数,数变象变,单看则僵化了。

“袁师伯访谈录”记载:肺机能不足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多年,董公针州金穴,一针而痛除。

【总枢穴】

部位:在头项部正中入发际八分。

解剖:丹田神经。

主治:呕吐、六腑不安、项痛、心脏衰弱、霍乱、发言无声。

取穴:当头项部正中入发际八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用三棱针最有效,尤其小儿。

注意:对本穴一般针深禁止超过三分,但失音者可针深三分,使其发音恢复正常。用三棱针刺血时,须用大拇指及食指捏起本穴肌肉,而后刺之。

解部:丹田解部。

解语石注

1973年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补充有州水穴,其解部为肾水。结合总枢穴,解部为丹田,可知后脑属肾属下焦。位置在丹田的穴位,不仅仅有关元穴,道家有三丹田之说可参。

总枢穴,即风府穴,为寰枢椎外皮所在,司颈项之转动,运气血以上行,可证此穴是依古之解剖学命名的。总枢之意,就是总枢气血之运行上脑。《素问·风论》命之为风府,盖古人对脑病多从风论,自唐代之后,以风论脑疾患,多以内风替代焉。

在董氏针灸奇穴解部中,还有一穴,即背面穴也属于丹田解部,亦能补虚祛风,其理为补脏气以调腑气,祛风以活血。概言之,治在气。

总枢穴点刺出血治呕吐,提起几根头发也有止呕作用。

【镇静穴】

部位:在两眉头正中上三分。

解剖:脑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