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11337300000025

第25章 脏腑互通论

本节讨论的“脏腑互通”,非现代医学中脏腑之间实质性的通道联系,而是从经脉之气相互联系的角度来探讨经络的环周性、关联性及脏腑之间的关系,旨在使临床用针时能灵活地掌握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明了经脉腧穴之间的关系、脏腑互通的各种情况。

中医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是“气化之五脏”,随四时而变化,春木升、秋金降、夏火浮、冬水沉,众所周知。每一脏顺位相生,隔位相克,是言其常,言其生理状态;一旦出现变化,如木不生火,火不暖土,土不生金,金不生水,水不生木,则为病理状态。以肝木为例,假如肾水不足,肾水不能生肝木,则为母虚不能生子,母病及子,为水不涵木之证,也为害生之恩;假如火实则木也实,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为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假如从其所胜之土来,土虚则木贼,土亢则木壅,所胜妄行则肝木亦焚,此为侮;从所不胜来,即为肺金亢则克肝木,如肺金实见筋急疼痛,肝郁诸症。《难经·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也从各个脏的角度,依据《难经》

的五邪之说,对脾胃病有详细的论述,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1.五脏气化简说。五脏学说在《内经》中至少有三个层次:一从脏象的角度来论述五脏功能;一从阴阳二气化生三阴三阳,从气化角度论述五脏功能;一从器官实体角度来论述。如果不能从一个整体的高度来读《内经》,则经常会感觉前后篇章不同,甚至相互矛盾。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天、地、人,是真正从“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观点来论述五脏功能的。由于本书重点讲针灸,在此不仔细分出各个层次。

2.六腑功能简说。《素问·五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六腑为传化之官,功能为传化物而不藏,藏则病。上述中少了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流注子时一阳生之时,乃一天中阴阳交媾之时所主,虽为腑,但实有脏的功能,胆也主疏泄,共同为六腑的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服务。

《素问·六节脏象论》:“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由此段可知,六腑为营之居,名曰器;对于五脏则应从功能的角度去理解,而非血肉之五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这句《易经》中的系辞就是对五脏六腑功能最好的注解。

《内经》中处处充满“不易”的思想,而“变易”思想更是层次丰富,我们有了“常”的不易思想后,才能守正以出奇。正如八卦图的变化,无论伏羲八卦还是文王八卦的《周易》,抑或用艮的《连山》

易,用坤的《归藏》易都是相通的,《连山》说的是从源到流,《归藏》

说的是从流归源的问题,而《周易》是合二为一的。所以,根据《周易》和《内经》对于脏腑相通的认识,本书认为脏腑是全通的。

1.表里经相通。《内经》中五脏六腑通过表里经相通,脏为阴、腑为阳,配列如下:厥阴配少阳、太阳配太阴、阳明配厥阴,如脏腑身形脉气天圆地方图,这些表里经是常通状态。《灵枢》中的络穴正是联系表里经所用,十五络互为联系的走向,正是脏腑相通的证据之一。对于在针灸上的应用,《素问》已明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这里讲的是治则,但具体应用还是有细节的。阳病,正气未衰,从阴引阳;阴病,正气已衰,从阳引阴。而从阳引阴在中药上的应用更是丰富,三阴病用阳药,三阳病用阴药均为阴阳互引的证据。

2.脏腑别通。明代李蓇的《医学入门》首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即“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脏腑互通的实质,即指具有同一经络生理功能特点的手足经所直接隶属的脏腑存在气化相通的关系。杨氏据此结合开合枢理论,来解释董氏奇穴的应用,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脏腑之间个个相通,单纯以表里经相通、脏腑别通、同气相求相通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临床依此下针也多有无效者。

以三焦手少阳脉来举例说明:

(1)按表里经论,三焦手少阳脉与心包手厥阴脉相通。

(2)按开合枢论,三焦手少阳脉和肾足厥阴脉相通。

(3)按同气相求论,三焦手少阳脉与胆足少阳脉相通。

(4)按《灵枢·本输》原气之论,三焦下合于膀胱足太阳脉委阳穴,所以三焦与膀胱通。

(5)按《灵枢·营卫生会》之论,三焦起于胃体之上,循胃足阳明脉上行,故三焦与胃通。

(6)三焦起于中焦,少阳三焦相火生太阴脾土,加之《灵枢·本输》曰“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故三焦与脾通。

(7)三焦循行上、中、下,上焦如雾,在上焦与心肺相关而通。

(8)由其体内循行路线决定,三焦通于任脉,体外循行路线决定其通于督脉,故三焦与任督二脉通。

同理,小肠手太阳脉与心手少阴脉相表里而相通,同气相求与膀胱脉相通,由开合枢论而通于脾。但临床情况多变,治疗简单的痛症,按照这些固定的模式有时能取得治疗效果;但许多急危重症,机体的气血已不能按照常道循行时,治此多无效。简单来说,小肠实则与大肠相通,小肠虚则与膀胱相通,这样的情况,临证时非常常见,而临床上其他脏腑、经络之间的相通现象也比比皆是。

又如肝木克胃土的胃痛,治疗却在肺,因为佐金能克木,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么肺与胃也相通。中医还有很多术语都能反映出脏腑相通,只是依据不同的体用关系来看罢了。

3.根据脏腑身形脉气天圆地方图的十二经脉流注秩序,我们可以看出经脉互通的另外的情况。以肾为例,如脏腑身形脉气天圆地方图所示:

(1)肾寄于坎,而实用于酉,因为酉时气血流注肾经。这样,首先能看出肾的体用关系,肾在北方坎位,从流注的脉气来看,是从亥时的三焦手少阳脉,流注于胆足少阳脉,这样看来,子时之后的丑时是肝足厥阴脉,以子时坎位作为立极点来看,脉气所过的相通,就有三焦手少阳脉、胆足少阳脉、肝足厥阴脉,换言之,与肾相通的脉气就是三焦、胆、肝之脉气。

(2)如果以气血流注的酉时肾足少阴脉来看,则相邻的经脉上为膀胱足太阳脉,下为心包手厥阴脉,这样看来,肾经之脉气与膀胱、心包脉气相通。

(3)若以相冲关系来看,子午相冲,则与心手少阴脉脉气相关;卯酉相冲,则与大肠手阳明脉脉气相关。这样看来,与肾和肾脉之脉气相通的,则有三焦、胆、肝、膀胱、心包、心、大肠等七条脉气,从而可推断出,肾与三焦、胆、肝、膀胱、心包、心、大肠均相通,而在临床辨证治疗中,也多见此类互通,可见肾气无腑不到,无脏不通。

(4)加上肺金生水的母子关系,则肾与肺相关;加上表里关系,肾与心相关,心又和小肠相表里,则肾与小肠也存在互通;由于脾和肾之间的土水天然关系,脾胃自然就和肾之间有克乘之脉气存在了。所以,五脏与五脏、六腑和六腑之间均是互通的。

通与不通的情况,可根据上述《难经·五十难》之五邪之间的关系,根据五运六气至与未至、未至而至及六气的客主加临关系,根据病人实际的脉、证、病理情况来审证求因,而非固守一个表里经相通和开合枢的别通理论。只要我们学会变换不同的立极点,把肾脏象和肾脉气作为不同的立极点来对待,我们就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来指导临床了。用药活活泼泼,下针守正出奇,治疗就自然而然了,这才是合“道”而法自然。

4.对于经脉“实质”的研究至今未有结果,或许是因为经脉的非物质性和经脉的立体性。简单来说,经脉并非是线性的,而是以“管状”或“束状”的立体方式传导的;任何一个穴点,也非单一的一个点,而是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立体结构存在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等都以立体的方式构成立体的人体,这个组织严密的系统像城市的高架桥一样四通八达,并非简单的表里经和开合枢理论所能概括;立体的经脉总是有交叉的,董氏针灸中,在相邻的两条经脉之间下针,能起到两经脉互调的作用,这也是经脉互通的实证之一。也就是说,当你站在每条经脉上看,或许经脉只有互通,但是当你站在高空再看这些立体结构时,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立体的东西全部是通的,就像洛书九宫中飞星移动的“洛书轨迹”一样完美。

5.《素问·脏气法时论》:“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此段讲述的是依据四时脏气的特性,即肝木春生,心火夏浮,肺金秋降,肾水冬藏的自然现象,以四时之升降浮沉论述脏气在各季中的特色及与病脏的关系。如肝病论述之“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此段文字虽然说的是肝病在一年中、一日中与不同的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但把春夏秋冬、天干和一日之平旦、下晡、夜半等隐语,以脏腑纳干法,对应成其季节所主之脏腑,自然就明白了其中五脏之间的关系了,这个还是在五行图中。下文清清楚楚地写道:“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可见脏腑之间的互通,与四时的关系是如此严密。不易的层次,有一定的相通,而变易的层次,就是根据四季变化,该通的反而不通,不通的反而通了。因为人体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系统,会随不同的情况,调整脏腑之间气血出入、升降开合,此即为神机和气立之间的关系。

6.刺经络穴位时,经气并不完全按照经脉走向而传播,故产生很多新的针疗法,也是脏腑相通的证据。传统十二经中,如五输穴理论和八脉交汇论,一条经脉中有五行,五行又各自有五行,也是脏腑互通的表现形式之一。八卦图的不同变化,四海理论中的相通,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之间的相通。《河图》、《洛书》之间的先后天互化,九宫图里的时空互化,均能对应到不同的脏腑而相通。五运六气之间的相通、三焦之间的相通、奇恒之腑之间的相通,头面和五官与经脉之间的相通,干支纳甲化合的冲合制会之间的相通,充分证明了脏腑之内,反映在外的所有相通之法。

图9脏腑身形脉气天圆地方图总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因为天地之“气交变”而化生万物,当然万物也包括了我们人类,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内经》中时间的转换,如五运六气之变迁,又有“异法方宜”之地域之间的不同而处理方法不同,还有根据体质的不同而有“阴阳二十五型人”。所以,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受时空变化的影响,《周易参同契》认为随时空变化象之不同,而交于象数变化的不同,坎离移位,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能量的变化,而这个时空的不同,对应于人体,除了人体不易的层面如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表里相通之外,其他的都是变化的,是随个体的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的。所以,我们在针刺时,同样的病症,用同样的穴位,总有不效者,这个就是没有考虑到人体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情况。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虽然有如此多的变化,但总归为一气,一气的表现则是阴阳两个不同方面的分工,流传的“脏腑内景气化图”不全,实际上就是“脏腑身形脉气天圆地方图”。这个天圆地方图中,涵盖了脏腑相通的心法,愿读者细细品悟,悟出真正的负阴抱阳,从而真正地悟出如何去刺符合自然规律的一针。

董氏针灸奇穴的解部,是脏腑互通的典范,是根据天体古星宿理论对应于人体的不同位置而产生的。董氏先祖用针,从种种迹象来看,更是依据气运来用针,董氏先祖已经为我们设定了不易层面的奇穴,深挖董氏针灸奇穴的解部,自然很容易地就知道脏腑相通理论了,正符合《易》之“不易、变易、简易”的原则。

注:脏腑身形脉气天圆地方图,是从六壬盘中化出,也和堪舆罗经类似,只是更具体为医学罗经。汉代的“縂”是中间圆四周方,而本图反之,在外层设计为天的圆形层面,在中间用九宫图来表示地,虽然天地人思想渗透于各个盘中,但通过外之天盘的旋转,地之九宫图象于中五之五而不动,也合于人之罗盘。这个仅为初级模型,读者不要把此理解为平面,这样每个层次都能装进去更多的东西,比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二十五味药精,比如六经、流注五输、灵龟飞腾等,再比如董氏针灸解部等,希望有心读者,结合二十八星宿,画出适合自己运用的董氏针灸不同层次的总、副、分、细、支、交叉等解部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