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11337300000006

第6章 董氏针灸穴位精解(3)

处理:(1)控涎丹6g,分4次远食服,每服1.5g。(2)先针脾肿穴(发现局部有乌黑反应点),从左至右;后针右足三重穴(局部肌肉奇硬,后针二、三重穴,三重穴最后拔针时仍然气紧难拔);再针双通肾、通胃穴;继针右中白穴(灵龟八法开外关,查中白有暗影,遂以中白代外关)。(3)制附子20g,太子参20g,白术30g,云苓30g,熟地10g,水蛭3g,莪术10g,泽泻30g,炙甘草5g,生姜50g,水煎分温三服,3剂。

2008年6月9日:患者精神较前两日好,自己要求吃面,诉大便1日1次,小便黄,患者面见喜色,说肚子瘪下去了,腹部按压肿胀明显消退,脾区按压稍痛,脾触诊缩小。舌淡,腻腐苔已化,仍有少许散在白苔,右脉稍滑,左脉尺部可触。

处理:在两边脾肿穴放血,先针右三重二穴,后针通胃、右灵骨、左中白穴共四针,拔针后右三重二穴出了不少黄水。

2008年6月14日:病人昨日出院,复查B超提示:脾稍大,已接近正常。助手查:精神饮食喜见变,双目有神见笑颜,口渴不欲饮冻水,右舌根仍有腻苔,脉稍平尺有根,腹软无压痛,大便可,小便稍黄,夜尿两次。以补中益气汤善后。

因没有后续治疗,病人于2008年8月底去世。

【心常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掌面中指第一节之中线外开(偏向尺侧)二分处。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心跳、心脏病、心脏性之风湿病。

取穴:当掌面中指第一节之中线外开(偏向尺侧)二分,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解部:心脏解部。

解语石注

本穴无甚经验,留待后贤运用考注。

【木炎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掌面无名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偏向尺侧)二分处。

解剖:尺神经,肝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肝炎、肝肿大、肝硬化。

取穴:在掌面无名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偏向尺侧)二分,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解部:肝解部。

解语石注

本穴以泻热为主,泻木气上炎引起的肝火之疾,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小泻肝汤(枳实、芍药、生姜)之效,但比龙胆泻肝汤更注重脾胃,也有清心火的作用。

【三眼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掌面无名指之内侧(即桡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补针;功同足三里穴。

取穴:当掌面无名指中央线之内开(偏向桡侧)二分,距第二节横纹二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解语石注

本穴无解部,也无应用经验,在此不乱作注。

【复原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之中线外开(偏向尺侧)二分处。

解剖:尺神经,肝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消骨头胀大。

取穴:当掌面无名指(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二分直线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半分。

解部:肝解部。

解语石注

本穴配合五虎穴,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小关节肿胀疼痛,对某些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有效,临床可酌情选用,以局部见乌黑反应点及青筋为应用标准。本穴笔者仅用过一次,在治疗一个膝关节积水患者的时候,发现本穴有青筋反应,点刺出血后,再配以其他穴位治疗而取效,因此,不敢肯定此穴就能治疗其他类型的膝关节积水,录此备参。

【眼黄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解部:胆解部。

解语石注

赖金雄师伯记载本穴配肝门穴治疗急性黄疸有效;胡文智师伯以此穴配灵骨穴治疗少阳头痛头晕有效。笔者无应用经验,录此备后来贤者运用考注。

【妇科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之外侧(即尺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偏向尺侧)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解部:子宫解部。

解语石注

本穴配还巢穴,是治疗多数妇科疾患的特效穴。多数疾患,在针刺三次之后就有效用。穴在大指上,区段对应为子宫,实际上也和肺主气的功能有关,配合还巢穴、姐妹一二等穴,可治疗妇科大部分疾患,但偏重于寒性妇科疾患。参阅还巢穴主治。

【止涎穴】(1973版增加)

部位:大指(背)第一节之内侧(即桡侧)。

解剖:桡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小孩流口水。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内开(偏向桡侧)二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又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二分。

解部:脾解部。

解语石注

本穴为1973版新增穴位,书中无五脏对应解部,但从本穴主治病症及其病机看,婴儿期间流涎多属于生理性流涎,此为暂时现象,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脾胃功能完善,可不治自愈。病理性流涎要给予足够重视,有可能是先天性脑部疾患;也有患儿因脾虚诸证引起流涎;还有一种常见病理性流涎,乃多是患儿口腔细菌感染引起。针刺本穴旨在止涎、消炎、补脾。

【制污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黑血者当时见效。

解部:脾解部。

解语石注

本穴在1968年版中无记载,在1973年版中无解剖部位,但是依据吾师全民先生传授,本穴对愈合伤口及治疗恶疮、创口不敛等有效;结合病理分析,多数伤口不敛,乃由脾气大虚引起,本穴应作用于脾,病理是这样的,而且这个病理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检验。

《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载:某师兄之女,臀部长瘤开刀,久不收口,流水不止,董师为针本穴,一次而愈。

医案举隅

1.笔者医案:朋友之子,12岁,双手蜕皮,左足小趾蜕皮发炎肿胀,为针制污穴、木穴出血,三次而痊愈。

24某男,30岁,身体肥胖,尾椎尖疼痛肿胀有肿块,可扪及脓肿,于局部刺血排脓,遂针心门斜刺止痛,后针制污穴出血,三次而痊愈。

2.山东学员吕明华医案:2009年10月2日接一患者,自述20天前做腋下稍前一囊肿手术,术后5天,开始流分泌物,绵延15日,缝合处全开,在市医院一直做引流处理。10月2日来就诊,此患者来以前吃饭一直不好,伤口长3cm,内腔很大,分泌物(水样)很多,治疗用外用散剂外敷,一日一换药,无内服药,5天后内腔已有色泽很好的肉芽。但是吃饭一直不好,更重要的是分泌物(水样)还是很多,第6日开始隔日制污穴刺血,3天后分泌物(水样)开始减少,5天后已无分泌物流出伤口,更重要的是胃口这几天好了很多。我想起王全民老师说把制污穴的接部定义成脾部,制污穴刺血也起到理脾作用。

3.其他学员用此穴治疗牙龈脓肿破溃、颜面基底癌术后、甲沟炎、下肢刮伤等均见神奇之效。但本穴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破溃单纯刺血无效,须配合扶正抗癌的中药才会见效。

【五虎穴】(1973版增加)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即桡侧)。

解剖: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肿。【增】脚跟痛、脚痛、手痛、头顶痛。五虎一:五指痛;五虎二、三:脚趾痛;五虎三:头顶痛;五虎四:脚痛;五虎五:脚跟痛。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即桡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针深二分。

解部:脾解部。

解语石注

本穴作用于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主运化。本穴治疗的范围为四肢疼痛及扭伤,其取效机理就是助脾胃后天之本,以达到祛风除湿的作用。

1.治疗全身骨肿,多是关节类疾患。不少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见小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者,我们用中药的时候,可以选择健脾利水、祛风除湿之品,比如理中汤、苓桂剂、二妙散等;针刺可选用五虎穴,一般针三次即有良效。

2.五虎一、二穴偏上,可以治疗手指痛、手指麻木。此类病症多是因为脾虚不能散精于四肢,故出现局部肿胀麻木。在很多颈椎病的案例中,遇见有手指麻木者,除使用中药里的理中除湿方之外,还可以依据《素问·缪刺论》提示的法则,先在对侧的下肢选用健脾利水、消肿除湿的穴位,然后选用五虎一、二穴处理。

3.五虎二、三穴治疗脚趾痛者,除了扭伤疼痛外,急性痛风发作的时候,刺本穴组,亦可以缓解疼痛、排除食毒、降低尿酸指标,配合其他穴位,疼痛多在三次就可以控制。如某男,44岁,素有痛风病史,中医辨证为食毒,因吃海鲜诱发足大趾内侧剧痛兼肿胀,针刺本穴组加火菊、火散穴,一次痛减过半,以中药萆分清饮加乌头,两天完全消除病痛。

4.以五虎三、四为主穴,可以治疗湿热型下肢坐骨神经麻痛。

5.踝关节扭伤者、足跟痛者,以五虎四、五为主穴,配合中白穴、下白穴,病程短扭伤轻者,一次而愈,病程长扭伤重者,需要经过多次治疗。

二二部位(手掌部位)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删】感冒。

取穴:手心向上,当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分至五分。

解部:肺分支解部。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高烧、心跳、膝盖痛。【删】心跳。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分至五分。

应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解部:肺分支解部,心细分支解部。

各家论述简记

赖师伯: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可治背阔肌肌肉痛;治肩关节疼痛不论前中后外者;治气管炎痰不易咳出者;配下关穴治三叉神经痛;治手指拘挛不伸。

杨师伯:治疗落枕,配承浆穴效佳;治膝痛效佳;治书痉(针对侧);治子宫肌瘤;二穴在肺脉区域内,治呼吸系统疾患及胸痛;二穴通过肺与膀胱通,治肩背痛及子宫诸病。

其他经验:解热、治咳喘,二穴合用;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其余各家均遵上述经验用针,现未查到其他用法。

解语石注

从上述经验来看,各家对此穴的运用情况和用法观点较为一致。

董氏针灸的奇效和董氏奇穴的传播过程,需要一本针灸生理、病理与临床用穴经验两方面结合的书籍。各位前辈在论述穴位的奇效时,记载形式多是个案或对症处理,在有效和无效之间、在个案和可重复性操作之间一直是用经验来衡量的。如果不究董氏针灸之根本,而仅仅用现代针灸理论去解释,总会给人以“不究物之本,泛而涉于偏”之感,而“不能使举世皆宜,必不能征后世之信”(引自《医道还元》)。前辈们已对董氏针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世界掀起阵阵风潮,而董氏针灸回归祖国大陆也近20年,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肩负此重任。

本书旨在构建奇穴和奇效之间的一座思维的桥梁。

以重子、重仙二穴为例,关于二穴有效的证据,在诸前辈的论述中,只有杨维杰师伯是从肺手太阴脉和脏腑别通理论上来论述的,其他前辈的论述多属于用穴经验范畴。

重子穴、重仙穴在手鱼际上,靠近肺手太阴脉,秉承肺金肃杀之气。“重”,道家的观点认为是“层”的意思。道家有“九重天”、“三十三重天”等描述。《果老星宗》的化曜中,“子”对应水星,“仙”

对应辛而应金星,所以二穴治病的层次(重)就对应于星宗的水星和金星,董氏针灸奇穴的命名从这两个穴位就可窥豹一斑。星宗出于道家,董氏针灸发源于两千五百年前,取星宗之名为用,可以推测道家和董氏先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位前辈的用穴经验。

1.用于治肩周肌痛。这个作用是通过肺手太阴脉的经脉循行作用来实现的。肺手太阴脉循行于肩关节前,可以治肩前肌肉痛;肺脉与大肠脉相表里,也能治疗大肠手阳明脉所循行区域的疼痛,即肩关节外侧的疼痛。

2.治背痛的原理。肺在背部的俞穴是肺俞,通过泻肺手太阴脉的荥穴来治肺区域在膀胱经上的疼痛,这个经验在台湾孙培荣先生的《针灸验案汇编》里有详解。如果按照脏腑别通理论之肺与膀胱通来解释治疗背痛的原理,那么就要思考,为何重子、重仙二穴治疗第三胸椎周围的疼痛效果最明显,而不能治疗膀胱经在脊柱两侧其他区域的疼痛呢?

3.因重子、重仙穴靠近鱼际处,秉五输穴的荥穴特性,所以能够治颈痛、落枕等疼痛。我们看手掌八卦图(图1),重子、重仙穴在震宫。首先,重子、重仙二穴秉肺金之气,取木象之用,肝主筋,但凡所有的急性颈肩背痛,甚至全身其他地方的急性损伤,若为肝之筋拘挛急痛,取金克木象而运用这两个穴,下针必效。用鱼际(小节穴)治疗踝关节扭伤,胡光先生用此穴治疗下肢疼痛的机理,也为取金克木之用。但对慢性疼痛,或脾虚之虚痛无效。

读者应该区分用穴的机理所在。另外,荥穴主身热,这两个穴位也有泄热作用,所以能治疗小儿肺炎发热,也能治疗某些下肢红肿热痛。

4.不论书痉(手指不用,出现书写痉挛症状)还是关节、肌肉痉挛,取重子、重仙穴的作用,多为金克木之用,二穴在后天八卦图上对应震木,也是作为取象之用而获效。重子、重仙穴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者,则应以一侧肢体肌肉强直痉挛、下肢或有足内、外翻的筋脉拘挛情况为主;但中风患者的半身不遂若属于一侧肢体无力、发凉,则应以灵骨、大白二穴为主穴,或简单地用一下木火穴,取补肺脾之气的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所以,在十四经理论里,也有强直取阴经,无力取阳经的说法,不外一个是泻肝邪,一个是补肺脾。

5.我们再来看二穴的解部。重子穴的解部是肺分支解部,而重仙穴的解部是肺分支解部、心细分支解部。由此看来,董公家传下来的对穴位的认识是多么的准确。上述肺主气,取肺金克肝木筋急的作用来达到治痛的目的。还有一点,“病机十九条”有诸痛属心的论述,董氏针灸奇穴解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6.无效原因分析。慢性疼痛,不在二穴的主治范围内,而对于急性疼痛、明显的筋挛急不能转动的疼痛,在取用二穴的时候,为何有时效果也不好呢?因为我们取用某穴,或某穴要达到治疗的作用,必须是有“气”的。比如,脾土虚不能生肺金,而肺金也虚,此时若再取二穴或取其荥穴,则弱金岂能克强木?自然就无效了。肺金旺于秋季及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休于冬,囚于春,绝于夏。若在春夏休囚季用重子、重仙二穴,效果就没有秋季和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的效果好。若遇火运流年并有客气为火加临的月日,肺金受克,用此二穴效果也不会好。还有很多的运气胜复情况也都应该考虑在内。但效果的好坏,具体落实到人,还必须从病、脉、证、穴来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