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2004年全球碳交易规模开始迅速扩大,2008年已增至49亿吨,增长51倍。交易额方面,2004-2008年增长近243倍(见图7)譺讹。尽管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全球碳交易规模强劲增长势头不减。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额将达到1400亿欧元,到时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
数据来源:碳点公司(PointCarbon)。
(3)中国参与国际碳交易现状
我国已建成北京、上海、湖北、昆明、广州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污权交易所、杭州产权交易所等7家从事低碳经济交易的平台。但国际上,中国缺乏对CERs定价话语权;国内,这些交易所地域特征明显,交易品种和参与主体有限。且交易的主要是CDM项目而非标准化的碳交易合约,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尚未形成具有完备市场功能的碳交易市场和体系。
(二)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
一是提供“绿色信贷”服务。信贷支持对象主要包括企业节能减排设备更新、项目改造、清洁能源开发利用、CDM项目开发等。
二是提供碳交易中介服务。为碳交易双方提供流动制支持,组织双边进行柜台或场外交易。
三是开发碳金融理财产品。开发或引进与国际碳排放挂钩的理财产品,如荷兰银行推出的“荷银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低碳理财产品,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挂钩欧盟碳排放权的低碳理财产品。
四是其他低碳服务。包括开办低碳信用卡,为低碳企业承销债券,参与低碳项目的风险投资等。
六、最终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最终结论
本课题围绕碳减排与中国能源结构优化这一中心主题,集中回答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背景下,中国实施碳减排与提高能源消耗效率的进展和面临的困境。
2.如何衡量能源约束对中国稳定均衡状态下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不同能源对经济的抑制效应有多大差异。
3.如何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产业结构变动和能耗效率提高如何影响总体能源消耗强度与三次产业各自的能源消耗强度。
4.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如何助推中国能源结构优化,高能耗省区低碳化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
由于没有统一的界定,本课题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归纳了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与内涵的不同理解,认为低碳经济本质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最小化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成果得出国外研究文献侧重于方法的讨论和计量分析,国内文献更多停留在概念引进、意义介绍的结论。碳排放的公共品特征造成“过度碳排放”,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能耗和碳排放增速显着。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不断推进低碳经济制度建设与完善,构建碳减排交易的市场化体系。
利用实际数据对中国能源约束的抑制效应实证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本课题中综合能源消费产出弹性系数是统计显着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往研究文献使用社会从业人数刻画人力资本的基础上,本课题考虑了受教育程度对劳动者边际产出的影响,用“有效劳动”刻画人力资本存量,实证结果更有说服力。本课题实证回归结果显示能源约束使稳定均衡状态时劳动力人均收入增长率比不存在能源约束时慢0.05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土地及水资源等对中国经济增长阻力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同时,分类能源抑制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煤炭、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显着,天然气和水电、风电、核电等可再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显着,这一结论也与目前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占比较小的现实基本一致。
从阻碍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各类能源“尾效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煤炭、石油、天然气、清洁能源。
利用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实证分解发现,中国总体与三次产业各自的能源消耗强度1980-2009年间呈下降趋势,能耗效率提高是主要原因,效率份额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贡献远远大于结构份额,产业结构变化与能耗强度变动具有一致性。最典型的是第二产业,其效率份额不仅抵消了产值比重上升对消耗强度下降的负面影响,还带动第二产业整体能耗逐年下降。同时,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能源消费主体,第二产业能耗提高也带动了中国总体能源消耗强度逐年下降,能耗效率提高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降低能源消耗应首先着眼于提高能效,尤其是提高工业的能耗效率。但从长期来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必须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
低碳经济催生了现代金融服务的一个崭新领域:低碳金融,金融危机下国际碳交易市场迅猛发展势头不减,各种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低碳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中国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在碳排放交易定价上缺乏话语权。典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业“绿色贷款”是目前中国高耗能省区低碳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低碳金融服务方式是金融支持这些地区优化能源结构,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政策措施建议
1.总体规划布局,构建低碳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专项规划,明确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保障措施和阶段目标。完善现有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纳入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分地区分行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库,深化对我国碳减排潜力、成本和效率的研究。
二是尝试开展节能减排交易试点。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世界总量的1/5,但由于国内交易机制不健全,造成国内碳交易不活跃,企业无法实现减排收益。因此,应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交易试点,探索试点地区高耗能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减排收益的可能性,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
三是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交易机制。随着国际碳排放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创建和完善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成为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国内的碳排放市场可分为三个层次:
(1)与国际碳排放市场对接的交易机制;(2)跨地区的碳减排交易市场;(3)重点耗能行业间的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
2.立足提高能效,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一是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积极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技术的推广运用,进一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积极开发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能源高效运输等技术,发挥能效提高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推进工业节能,尤其是做好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任务落实和量化考核工作。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来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强化实施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
三是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创新技术降低发电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大第四代核能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多渠道利用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增加核电、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比重。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一是积极增加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调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的比重,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差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结构份额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中的作用。
二是分地区对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化的环保准入条件,东部地区应严格规范,中西部地区应适度放宽,充分发挥高耗能在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对中西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应落实好节能减排政策,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4.创新低碳金融服务,突出金融支持作用。
一是构建以绿色信贷支持低节能减排为主的低碳金融体系。目前,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支持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是我国高耗能地区低碳金融服务的主要形式。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窗口指导,形成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的“硬约束”和“硬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在节能减排、环保项目开发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对资金需求大的项目,组织银团贷款。探索银证保合作形式,设计环保理财产品,尝试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运用合同能源管理。
二是创新贷款管理机制,推进低碳金融担保体系建设。传统的第三方担保信贷模式不仅存在担保方式弱、信贷违约风险高的问题,还无法满足缺乏传统抵押担保条件的节能环保项目的融资需求。创新CERs预期收益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扩大节能环保企业贷款担保范围。
三是金融在支持风能、太阳能项目开发、挖掘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开发潜力方面大有可为。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各类可再生资源丰富,例如宁夏现已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材料-电池板-光伏电站完整产业链,可再生能源领域CDM项目开发潜力巨大。金融机构应加大对风电、水电、核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信贷投放。
5.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结构,加大财税政策倾斜力度。
一是在财政预算收支科目中设立环境保护科目,安排环保财政支出相关预算,确保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加大对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节能环保工程改造和低碳技术研发的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做好财政扶持退耕还林与退牧还草,增加森林碳汇。
二是财政支持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与消费,加大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采购,扩大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建立节能环保产品的价格补偿机制,降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三是强化财税政策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支持企业参与节能环保的产业政策,健全奖惩财税政策。对积极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购置和使用节能减排设备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和税收减免。采用风险投资支持方式,加强对风险高、具有极大市场潜力的低碳新技术的财政扶持。
参考文献
[1]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2]蔡昉、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3]付允等:《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
[4]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年第11期。
[5]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5期,P50-60。
[6]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P20-26。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P8-12。
[8]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模型的CO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12期,P1620-1625.
[9]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6期,P158-161。
[10]潘家华、郑艳:《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P6-16。
[11]罗涛:《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立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外能源》,2010年第1期,P34-45。
[12]谢书玲、王铮、薛俊波:《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
[13]崔云:《中国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的‘尾效’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11期。
[14]雷鸣、杨昌明、王丹丹:《我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尾效约束的计量分析》《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年第5期。
[15]刘耀彬、陈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尾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1期。
[16]李影、沈坤荣:《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能源‘尾效’的计量检验》《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7]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Vol.32,3006(6)。
[18]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年》《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19]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20]徐瑞娥等:《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66期。
银行业支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宁夏银监局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任彦玲
课题组成员:张清文志祥刘瑞峰余志祥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位于宁夏中东部,辖内宁东煤田是我国巨型煤田之一,已探明储量达270亿吨,被国家列为13个重点开发的亿吨矿区之一。
2003年,宁夏政府决定重点开发建设宁东能源基地,将其定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拟定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煤炭、电力、煤化工、新材料四个优势产业。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宁东视察时指示“又好又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宁东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西电东送”的火电基地。今年初,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宁夏政府上报的《关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并将其列为循环经济示范区。近年来,宁夏各家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宁东基地的金融支持力度,实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建设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