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胃病百问百答
11367600000009

第9章 胃炎和溃疡病(4)

当然在手术前还必须考虑至U病人的社会因素、工作性质、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

46.胃手术后有哪些合并症?

胃手术同其他手术一样,对机体有较大创伤,同时也改变了周围原有的结构,这样必然会有一定的合并症发生。胃手术后并发症可分为两类特一类为术后短期内出现的合并症,如术后大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大倒综合征。其中有些可持续长期存在。更为严重的则是另一类,在术后中晚期出现的合并症,如由于胃大部切除而引起的营养不良、贫血、腹泻;由于胆汁反流所致的慢性残胃炎致残胃癌或吻合口溃疡;由于盲端感染所致的盲襻综合征及小肠吸收不良等。总之,消化性溃疡手术后合并症较多,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治疗。

47.口服阿司匹林为何易引起胃出血?

目前口服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常规,但有人长期服用了阿司匹林出现胃损伤,甚至胃出血。正常胃黏膜表面有一层厚1—1.5毫米的黏液层,其PH值约为7.4。黏液层能保护胃黏膜不受化学性或机械性损害,同样也使某些有害物不能直接与胃黏膜接触。所谓胃黏膜屏障是由脂肪和蛋白质及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共同组成,其中黏膜表面上皮细胞是分泌胃黏液的细胞。胃黏膜屏障功能是可抵抗胃液值浓度比血液高3X1倍酸度侵袭,因此有保护胃黏膜不受胃液中值+的自身消化和防止Na+从黏膜间隙向胃腔弥漫。阿司匹林能侵人胃黏膜及影响胃的节律性运动。阿司匹林口服后人胃,当其透人胃黏膜贝引起胃黏膜损害,其接触胃黏膜但不损害胃黏膜,是因为阿司匹林在酸性的胃液中离解度低。

阿司匹林易溶于脂肪中并形成脂溶性阿司匹林,其弥散性高,易进人细胞膜,并在细胞内积聚,进一步损伤细胞器,降低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从而抑制ATP的产生,最终导致细胞膜渗透性增加和细胞肿胀坏死,破坏胃黏膜屏障,此时反H+弥散的屏障功能损害,值+向胃黏膜弥散就增多;并释放组胺,弓起黏膜水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对蛋白质渗透性增加和胃液分泌进一步增多其起胃黏膜炎症,发挥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胃壁作用,出现胃黏膜糜烂、出血。有报告在一次大量阿司匹林服用后作胃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上多发性出血斑点和胃体黏膜糜烂。以上说明阿司匹林在酸性环境下易溶于脂肪,并能进人胃黏膜,而在中性环境下则与此相反。如造成中性胃内容时再服用阿司匹林则可避免其引起胃黏膜糜烂和出血,但其吸收将受到一定影响。目前以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作预防心脑血管病,可减少其副作用。

48.全胃切除术后的病人应注意什么?

我们知道,胃的功能是贮存食物,磨碎食物,排送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病变作全胃切除术后,不但少了一个大的消化器官,而且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很大的影响,如胃消化酶缺乏造成营养不良;胃酸缺乏不但影响了消化,而且也失去了对食物内细菌防卫的功能;抗贫血因子缺乏致缺铁性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所以胃切除术后的病人,首先应注意饮食,应该吃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并少食多餐,同时要定期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必要时要从静脉补充营养剂和输以新鲜血液。如胃癌病人作胃切除术后,须定期复查甚为必要因为了减少由于全胃切除后无储存食物的缺陷,手术上也采用了各种形式的代胃术,如空肠襻代胃、结肠代胃等,这些方法只能代替胃储存食物的功能,而不能代替胃的消化功能。因此,病人的自我养护方法更为重要。

49.中医怎样治疗消化性溃疡病?

近代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消化性溃疡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脏器亏损为主,脾胃虚弱;标实以气滞血瘀,与肝脾胃有密切关系如由于溃疡病与精神、饮食、劳倦等有关,所以有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嗜酒喜辣,损伤脾胃,脾胃不和等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如日久,引致瘀血凝滞之证。

近来有学者根据消化性溃疡面的覆盖白苔,溃疡久而不愈合的体虚寒之证提出“胃疽”之说,并认为非一般的“胃脘痛”,认为中气虚损,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胃膜失常而溃烂成穴,其中寒、热、瘀相互影响,脾虚难解,肝郁加剧,寒热血瘀,相互影响,终致病情迁延不愈。脾胃肝肾虚损,肠胃、神经、免疫功能低下、失调,改变了原认为以腹痛为特征的“不痛则通”在溃疡病中的认识终由此强调针对脾胃肝肾虚寒之治疗方案终提高了疗效。其治疗按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等辨证施治,基本分为六证,按具体施治。

(1)肝胃不和证症有胃胀痛、胸闷、情志不佳症状加重,嗳气吐酸、纳减舌红,苔薄脉弦。以柴胡疏肝散为主加减:柴胡、香附、木香、苏梗、陈皮、川楝子、元胡、枳实、甘草各10克,白芍15克。

(2)湿热阻胃证症有胃灼痛,食后痛加,胸闷而渴,口腻,口干苦、嘈杂、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以连朴饮为主:黄连、厚朴、山梔、半夏、蒲公英、藿香各10克,吴茱萸3克,六一散20。

(3)脾胃虚弱证症有胃痛喜按,食欲不振,嗳气打嗝,肢气无力、消痩、便溏、舌白薄脉无力。以黄芪建中汤为主:黄芪克克,白芍20克,白术、茯苓各12克,党参、陈皮、半夏、桂枝各10克,炙甘草、大枣各6克,生姜3片。

(4)脾胃虚寒证症有胃隐痛时重,痛不断,喜按喜热,热食后减痛,食欲不振,吐清水,无力,四肢冷,便溏,舌苔白脉细。以附子理中汤为主:制附子、干姜、高良姜、茯苓、香附、肉豆蔻、白芍、诃子各1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克胃阴不足证症有胃痛灼痛,午后痛剧,口干舌燥,干呕食差,喜酸食及流食,便干结,舌红少苔,口干少涎,脉细。以一贯煎为主:沙参、生地黄各15克,白芍克克,玉竹、麦冬、枸杞子各12克,石斛、当归、川楝子各10克,甘草6克。

(6)瘀血停滞证症有胃剌痛、刀割痛,痛固定,人夜痛剧,拒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沉弦。以丹参饮为主:丹参、党参各15克,白芍、赤芍、当归各12克,生蒲黄、五灵脂、檀香、元胡、香附各10克,三七粉3克(冲)。

50.治疗溃疡病常用哪些中成药?

治疗溃疡病的中药极多,尤在辨证治疗中因各医师的传统及辨证认识均各异,其中主药及加减虽同一证,每次用药仍有不一,极难掌握,因此作为病人常喜用中成药来缓解症状,这是作为自疗比较合理、简便的选择。如用西药其药性病人不易掌握,此是中成药在此又一优势。根据临床观察:

(1)如出现不思食、嗳气、吐酸、胃胀痛、四肢无力、情绪抑郁,选用香炒养胃丸,一次6克,一日3次,或其冲剂,一次1—2包,一日3次。亦可用柴胡疏肝丸,一次6—9克;六味木香胶囊,一次4—6粒,两者均一日3次。亦有用气滞胃痛冲,一1克,一3。

(2)出现胃隐痛、嘈杂似饥、心中烦热,选用阴虚胃痛冲剂,一次10—克克,一日3次。

(3) 出现上腹刺痛或痛如刀割,痛持久不止,或吐血黑便则选云南白药0.5克,一日3次,同兼用玄胡止痛颗粒,一次1包,一日3次。必要时去医院诊疗。

(4)上腹隐痛不止,喜热食,拒冷食,可用理中丸,一次9克,一日3次。亦可合用小建中冲剂三一次15克,一日3次。

51.治疗溃疡病常用的单方、验方有哪些?

在临床长期实践中有些单方验方Xt溃疡病治疗有很好疗效。

(1)黄连白及散黄连、三七各45克,丹皮、黄芪、枳实、白及各135克,兀胡90克,研成细末混合,一次5克,一日3次,4周为一疗程,效达93.8%。

(2)乌贼散乌贼骨、白及各200克,元胡100克,生甘草50克,研末过筛装胶囊(0.5克),一次5粒,一日4次,效达95%。

(3)芪延乌散乌贼骨、延胡索、甘草各1份,黄芪、白及各3份研工研末,一次20克,一日3次。

(4)参芪健胃汤黄芪份克,党参、桂枝、赤白芍、煅瓦愣、贝母各份克,乌贼骨份克,生姜、甘草各7克,一日1剂,3。

(5)健脾治疡汤黄芪、党参、茯苓各份克,海螵蛸份克,当归份克,砂仁8克,甘草6克,水煎,一日1剂,分3次服,本方适合老年性溃疡病。

52.中医治疗溃疡出血常用的单方、验方有哪些?

中医治疗溃疡病出血在我国应用广泛,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小、便宜。常用有:

大黄粉口服1—3克/次,一日2—3次,或生大黄注射液静滴也有效。其功效已证明大黄酚可促骨髓制造血小板,使毛细血管致密,促进凝血。

三七粉一次1—2克,一日2—3次。

白及粉一次3—6克,一日2—3次。

二白一黄散由白及粉、云南白药、大黄粉组成。一日2次,一次11克(白及粉、大黄粉各5克,云南白药1克)。粒虎杖粉一次4克,一日2—3次。

虎杖白及粉白及3克,虎杖4克,一日2次。

加味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赤白芍、甘草各5克,三七份克研末,混合为0.5克/胶囊,每次6胶囊,一日3次。

白芍200克,甘草150克,白胡椒20克,冰片15克,混合研末,一次5克,一日3次。

紫珠草白及乌贼骨粉各15克,延胡索9克,木香、甘草各3克,水煎成30毫升,分3次口月艮。

53.溃疡病的穴位疗法有哪些?

(1)针灸

针灸对胃的功能与胃酸分泌具有影响,针灸对胃的运动功能失调或胃分泌功能不佳者可以试用。目前常用以治疗胃病的穴位有两组。主穴:以内关、足三里、公孙为一组;中脘、脾俞、胃俞为另一组。配穴:如胃痛时加中脘,乏力加灸气海。一般用平补平泻法,留针次分钟。

胃胀、嗳气、吐酸:

选穴中脘、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

胃隐痛、反清水、按之痛缓:

选穴脾俞、胃俞、中腔、章门、内关、足三里。

(2)耳针

选穴胃、脾、交感、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十二指肠,取3—5穴。

穴位埋线用0—1号羊肠线对主穴交穴埋人。

选穴足三里(左)、胃俞;中脘透上脘,足三里(右)中下脘、灵台、梁门。

(3)穴位注射

注射液有当归注射液、阿托品、普鲁卡因注射液。

注射穴位胃俞、脾俞、夹脊、中脘、内关、足三里等。

透穴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双),足三里(双)埋号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