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1376100000014

第14章 汉朝(2)

汉朝的官僚制度官僚制度主要包括选官制和考核制。秦的主要选官方式是依靠军公和客卿,这两种方式也为秦选拔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他们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承秦制,西汉建立之初的官吏主要来源也是依靠军功,许多朝廷和地方的官员都是军功贵族出身。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创立了以察举制为核心的选官制。察举制是由各地郡县举孝廉,到了中央后再由丞相、太常和光禄大夫考察审核。东汉时期的选官则由尚书台控制。察举制实施之初,各项考察制度比较严格,曾选拔了许多优秀人才。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察举制也是流弊丛生。

官员考核在汉朝也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制度。主要包括“上计制”和籍贯限制制度。上计制是指地方州郡和诸侯国每年年终将辖地的治绩、户口和税收各项事务以书面的形式呈交中央,中央则以此对地方官员进行赏罚迁降等。另外,郡国所属的县也需将各地县治的情况上报郡国,内容较郡国的上计更为详尽。籍贯限制制度是指除了三辅地区之外,刺史、郡守、国相和县令等就任时需要回避本籍。东汉时期,这一政策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婚姻之家,甚至两州、三州之间的官员间接在对方户籍地任职都被禁止。

汉朝的监察制度汉朝中央监察机关为御史大夫和御史府,后又设立丞相司职和司隶校尉。地方上则设有监御史、丞相史和刺史。丞相司职和司隶校尉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司隶校尉掌管监察百官和都城附近郡县的犯法者。秦朝在各郡设立监御使监察地方官吏,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刺史位卑而权重,便于中央管理,又可监察地方上官吏的各种违纪乱政行为。到了东汉末期,政府为镇压黄巾军,赋予刺史募兵之权,总揽一州事务,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以前的监察之职已不复存在,反而成为东汉后期封建割据势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经济与文化

农业的发展汉朝的农业与前朝相比,已有了较快的发展。耕作技术得到提升,土地利用率提高。两部重要的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此时关中地区已经出现了以谷子和冬麦轮作的复种耕作方式,施肥等精耕细作技术也得到应用。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以及农作物的产量。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则使得许多荒地成为良田沃土,有名的郑国渠和白渠等水利工程就是在汉朝修建的。汉朝的主要农作物是麦和谷,北方多种麦,南方多种谷。其他的一些豆类和油料作物在南北地区都有分布,但所占比例较小。除了种植业之外,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也有所发展。畜牧业中最有成就的是养马,汉朝战事频繁,马因是“甲兵之本”,故养马受到政府的重视。汉朝马匹数量最多的时候曾达到30万匹,一些声名显赫的畜牧业主也频频出现。渔业主要分布在江汉和巴蜀地区,江汉地区已有一些大型捕鱼工具和渔船,而巴蜀地区的人们已经掌握在稻田内养鱼的技术。

手工业汉朝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冶金和铸造、制盐、制陶、酿酒等。纺织业的主要生产原料是丝、麻和毛等。桑麻和养蚕技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四川盆地,毛织品则源于西北地区的牧区。纺织业一般分为官营和私营,官营规模比较宏大,主要制造高档的丝织品,供王公贵族和富贵人家使用。私营的纺织部门则规模不等,与官营的规模相比一般要小一些,产品种类和档次繁多,供不同阶层人们选购。冶金主要有冶铁和冶铜,以冶铁为主,铁器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大量使用,兵器、农具以及日常的生活用具一般都是铁器。冶铜则多限于铸造钱币和铜镜等。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西汉政府曾专设盐官,管理盐的制造和销售。制盐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河东、北部边郡以及川滇地区。制作的方法一般有煮盐法和晒盐法,煮盐法是把咸水蒸煎而制成盐,晒盐法则是直接利用日光使水蒸发而得到盐。东南沿海多用晒盐法,川滇地区一般用煮盐法。酿酒业也分为官营和私营,官营规模一般比较大,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消费。私营酿酒业多是小业主自酿自卖,全国各地的都邑乡村基本上都有酒肆作坊的分布。酿酒的原料主要是谷物,也有少量的果酒,如甘蔗酒和葡萄酒就已经零星出现。陶瓷业在汉朝发展也比较迅速,大部分民众的生活器皿都已经过渡到了陶瓷品。陶砖瓦也成了汉朝的重要建筑材料,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秦砖汉瓦”,它们在修建房屋和墓地时被广泛使用。陶瓷技术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真正的瓷器在东汉时期烧制成功。另外,漆器和舟车制造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漆器制造业除了分布在传统的黄河流域外,巴蜀地区也成为汉朝重要的漆器制造地。近年来一些汉朝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漆器,足见当时漆器的广泛使用和漆器制造业的发展。舟和车成为汉朝重要的代步工具,数量与前代相比大为增加,运输船和战舰已经出现,车的应用更为普及,有官吏乘坐的马车、民间用的牛车以及作战用的兵车等。

商业汉朝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北方,汉朝著名的五大商业都城,除了成都之外,其余四处洛阳、邯郸、临淄和宛都分布在北方。这一时期的商人主要有盐铁商、囤积商、高利贷商等。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汉朝一系列的开疆拓土战争,边疆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制造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货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铸造水平较高。汉朝的币制经过多次变革,直至汉武帝时期铸五铢钱才使得货币稳定下来。王莽时期曾多次对货币进行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1.汉朝文化的繁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后,国家经历长期战乱,民贫国弱,长期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但是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并不是要回到以前原始社会的“小国寡民”时代,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确实收到一些成效,但是仍然有许多弊端。特别是到了文帝时期,国力恢复,商业繁荣,一些大的地主和商人开始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尖锐。加上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渐长,分裂倾向严重。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个时候儒家思想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本质上讲,汉朝的独尊儒术和秦朝的焚书坑儒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但秦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蛮横地用行政法令手段禁止各种学术,仅仅保留官方的一家之言。而汉朝的“独尊儒术”是以儒家经典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从而奠定了以儒学作为社会主流的正统思想。知识分子想走上仕途,就必须学习儒学。当然,儒学除了扎根于选举和教育制度外,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本身也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这也是儒学为后来历代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

今古文经之争今文经是指汉文帝时期一些儒家弟子将一些老儒背诵的经典文本和解释记录在当时通行的隶书上形成的经典。在汉文帝和汉武帝时期,今文经得到广泛传播。古文经则是用秦统一之前的小篆所写的经典,于汉初拆墙时被发现。西汉末年刘歆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与今文经典差异较大,并将这些所发现的经典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在东汉时期得到发展。今古文经之争焦点集中在立官学方面。西汉时期今文经被立为官学。西汉末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立为官学,曾遭到反对。王莽篡汉时期一度列古文经为官学,东汉时期又被取消。汉章帝建初四年,朝廷召集今古文经大师讨论五经异同。章帝亲临裁决,会后经班固整理记录写出《白虎通义》。此后两派呈综合趋势,郑玄成为集大成者,今古文经之争基本结束。

谶纬之学谶纬之学源于西汉董仲舒的宣扬,他在宣讲儒学主张时赋之以福瑞灾异,以至于西汉后期谶纬之学依附今文经学大为流行。谶是隐语和预言,纬是用诡秘的语言对经书的解释。西汉末年的王莽和刘秀都曾利用谶纬学说为其争夺统治权力的行为抹上神秘色彩。东汉建立宣布“图谶天下”,在白虎观会议上,谶纬又被用来讲经,随后谶纬之学渐盛。在谶纬之学大行其道的同时,许多思想家都对其提出了强烈的驳斥。代表人物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自己的代表作《论衡》中对当时盛行的谶纬之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到了东汉末年,谶纬之学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汉朝的宗教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期曾在洛阳建寺译经。东汉末年,中亚的一些高僧也来到中原地区,在洛阳大量翻译佛经。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东汉后期,由民间流行的一种巫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内容结合而逐步形成早期的道教思想。早期经典为《太平青领书》,今有其残本《太平经》。早期道教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为许多贫苦农民所接受,其中一些信教农民成为后来黄巾起义的主力军。

汉朝的文学与史学汉朝文学的主要文体是赋、乐府诗和散文。赋是一种散文、韵文并用,体物言志的文体。其中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扬雄的《甘泉赋》都是汉赋中不朽的作品。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期所设的主管音乐的机构,负责搜集民间的诗歌,称为“乐府诗”。著名的乐府诗有《陌上桑》《羽林郎》等。散文诗在汉朝也取得较高的成就,如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贤良对策》《言兵是疏》等都是汉朝著名散文。汉朝是我国史学的大发展时期。秦代虽实行焚书政策,但《秦记》和国家博士所藏《诗》《书》却保留下来,成为后代研究秦的重要史料。到了汉朝,史学取得显著的成就。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左冯翊夏阳(今属陕西)龙门人。司马迁自幼随父亲在长安学习经史,后周游各处。前104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之祸而受刑,但他在狱中坚持写作,历时二十余年,完成了这部杰出的历史巨著。《史记》所载内容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共130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居于《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的《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体例成为后来历代正史的规范。《史记》不仅史学价值极高,而且文笔优美,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东汉时期,出现了另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汉书》,《汉书》承袭了《史记》的题材,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汉书》作者是班固,字孟坚,扶风(今属陕西)安陵人。《汉书》共100卷,分为12纪、8表、10志和70列传,记载西汉一代230年的历史。班固在写作后期因故受牵连入狱,未能完成全书。所余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完成。与《史记》相比,《汉书》所载内容更为详尽。但由于班固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之时,其作品也受到儒学思想的烙印,缺乏《史记》里面的那种批判精神。另外,如荀悦的《汉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和官修史书《东观汉记》等作品都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汉朝的数学、医学和天文学汉朝时期我国的第一部算学著作《周髀算经》成书,书中所载的勾股定理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勾股定理的著作。另一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书中所载的负数、分数和联立一次方程等在数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分为9章,由246个算术命题和解法汇编而成,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汉朝的医学也取得显著的成就,《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这一时期两部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对东汉以前我国医学的总结,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名著,也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药物学著作。汉朝还出现了两位名医,分别是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著名的医理学家,被后世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与《素问》《灵枢》并称为“医学三典”。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外科医生,擅长针灸,发明了麻沸散。在外科手术方面取得较高的成就,他还模仿动物活动编五禽戏,发展了保健医学。可惜后来被曹操所杀,其医术也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