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1376100000019

第19章 魏晋南北朝(4)

南朝文学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此后更追求艺术形式的华美。宋朝的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出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都具有重要意义。齐梁两朝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其一是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他们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辞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探索。这就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永明体”从而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其二是在皇帝和太子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朝萧衍、萧统和梁朝萧纲为中心。创作活动的群体参与,容易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也可以在互相切磋中提高艺术技巧。梁陈两朝,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女性也像宫廷的其他器物一样成为吟咏的对象。

3.科学技术

郦道元的地理学郦道元(470至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前半生正逢北魏鼎盛时期,他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郦道元慷慨殉国。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终其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贾思勰的农学贾思勰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是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收集民间谚语,访问有经验的农民,并亲自种植农作物,进行实地观察。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经营过农牧业,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到东魏武定二年(544)间,在总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它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祖冲之的数学祖冲之(429至500),字文远,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的汉族人。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祖冲之通过艰苦的努力,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多种巧妙机械。

4.世家大族的门第教育

自汉末以降,除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外,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东西对峙的混乱状态。由于战乱,皇家的太学、国子及各级地方官学时断时续,兴废无常,基本丧失了既往的地位与作用。门风是士族文化的基调和底色,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世代相承。从文化教育上来树立自己的门风,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门第教育。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士大夫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

一个显著的事实便是,当时各士族多有家诫、家训、门律、门范、素范;士族掌门人物辞世,往往留有遗言、遗令、遗命,用以教子弟、诫传人。士族社会为延续宗族的精神传统、维系宗族的和睦友善,特别重视孝义之道,使之成为当时最根本的道德观念。由于士族倡导孝道,以家族为本位,导致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某些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忠、孝关系的倒错。东晋南朝士族普遍崇尚玄学,表现出礼玄双修、经学玄化等特点。除了经术、玄学等学术文化之外,世家大族还特别重视其他才艺之事,如绘画、书法等,以培养其子弟的性情与爱好。当时琅邪王羲之(303至361)作为王姓氏族代表,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他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还有其子王献之,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他们并称“二王”,这些都是受世家文化教育影响的结果。

宗教信仰也是世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世家大族虽多有深厚的儒学积淀,并且儒、玄并综,但他们又多崇信佛、道,形成了儒、玄、道、释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阶层处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绝,未曾“断裂”的文明,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也得力于当时汉族士族阶层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会习俗

长时间的战乱使政府专制禁锢相对较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一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景象,社会习俗丰富多彩。虽然此时的民族众多、阶级纷繁复杂,其社会习俗也各不相同,但这段时间在以下这些方面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名士风度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是指以“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名士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形象。由于当时社会战争不断、朝廷风云变幻、政治丑剧接连不断,所以当时很多有学识之人都不愿意涉足政界,对功名利禄避之不及。当时他们的主要表现就是:第一,少讲话,或者讲一些无关痛痒之话,流行“谈玄”;第二,带头服药,其中以何晏为代表,以服用寒食散为著,当时许多名人纷纷效仿,到东晋时服药就成为一种风气,服药带来精神的迷幻,可使人超然放纵,同时也导致了对身体的摧残;第三,饮酒,酒精的作用比服药带来的危害小,也可使人借酒消愁。当时的“竹林七贤”大都爱饮酒,其中刘伶还著《酒德颂》,让侍童拿锄头跟随自己,随时准备着将因饮酒过度而死亡的他就地掩埋。

妇女风情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她们的精神生活也比较丰富、充实,其中少数民族妇女更为突出。当时很多少数民族脱离原始社会的时间还不太久,很多母系社会的遗风还存在着。其中乌桓就是典型的例子,该民族生性比较凶悍,经常有杀死自己父兄的情况,但是从来没有杀死母亲的现象,妇女在那里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尊重。鲜卑拓跋部的女权现象也很明显,当时的冯太后和胡太后都控制朝纲,临朝听政。

汉族的妇女受此影响,在一些社交场合中也十分活跃,她们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士族的妇女还常常串亲访友,经常披星戴月的举火而行。魏晋南北朝时妇女在婚姻观念上也表现得较为放达,此时常有热情奔放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妇女出现,并且就在少女追求爱情的同时,当时社会对寡妇的改嫁行为也不以为耻。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高洋在治内还实行了鲜卑化这一反历史潮流的改革,最终矛盾的日渐尖锐和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导致北齐仅在七年之后就被日益强大的北周灭掉。北周的前身是西魏,557年由宇文觉建立,之前其父宇文泰为北周的强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其后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在军事上招募普通汉人充当府兵,削弱士兵对主将的身份依从,并削弱了民族间的差异;在社会上还下诏灭佛、道,把僧侣的寺庙、土地、资产等没收,扩充了北周的赋税收入,同时充实了府兵的来源。北周在宇文邕的统治下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并计划灭陈,后由于武帝的早死使得计划流产。后来北周的政权落到了外戚杨坚的手里,杨坚在历史大潮的面前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流,最终完成了全中国的统一,延续发扬了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