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1376100000023

第23章 唐朝(3)

南诏建国后,与唐的关系时好时恶,双方多次兵戎相见。天宝十年(751),唐与南诏关系不合,南诏转投吐蕃;贞元十年(794),在唐政府的努力下,南诏复叛吐蕃归唐,双方恢复了以前的关系。到了9世纪初,唐与南诏关系再度恶化,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互有损失。唐末,南诏内部矛盾激化,王权旁落。唐天复二年(902),南诏权臣郑买嗣推翻南诏建立了太长和政权,南诏灭亡。

5.靺鞨

唐朝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山白水之间生活着靺鞨族。公元7世纪中期以后,居于黑山白水南部的粟末靺鞨和北部的黑水靺鞨逐步强大起来。公元7世纪末,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政权。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此后靺鞨政权就以渤海为号。开元十四年(726),唐正式册封其为渤海国,渤海正式归入唐朝版图。渤海国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紧密,深受大唐文化影响,素有“海东盛国”的美誉。黑水靺鞨与唐朝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唐正式册封渤海国的同年,也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立了黑水都督府,任当地首领为都督,派官员对其各部进行监管。唐末五代之际,渤海国为新兴的契丹所灭,随后黑水靺鞨也处于契丹的控制之下。

6.契丹

契丹起源于鲜卑族宇文部。唐五代时期,契丹活动在中国北方内蒙古地区。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611年,契丹曾遣使入隋朝贡。唐初,契丹一度臣服突厥。628年,契丹各部归附唐朝,唐政府曾在契丹驻地设松漠都督府,管理契丹各部,契丹开始接受唐王朝的行政统治。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契丹起兵与唐交战,屡败唐军。后来武则天发兵并借突厥之力,才击败了契丹。战争结束后,契丹依附突厥自保。715年,契丹首领李失活率众归附,唐复设松漠都督府,以李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两年后,唐玄宗把永乐公主嫁给李失活和亲。李失活死后,契丹内部动乱不已,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了抵御契丹入侵,加强东北边防军事力量,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并重用胡人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至758)年间,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这一时期契丹仍受北部回鹘的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再次归附唐朝。公元9世纪末期至10世纪初期,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军事首领。耶律阿保机上台不久就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统一了契丹各部,随后又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

对外交往

唐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强盛,版图广袤,文化繁荣,是亚洲的文明中心之一,对亚非欧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加之唐朝奉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使得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态势。

1.唐朝与亚洲各国的交往

朝鲜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早在隋建立之初,朝鲜半岛三国就曾派出使节入隋朝贡通商,与隋朝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外交关系。唐建立后,朝鲜半岛三国依然鼎足而立,均遣使与唐交好。唐太宗时期,高丽、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求救。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长期的军事援助,新罗相继灭掉百济、高丽,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后,继续与唐保持长期的友好关系,交往更加密切。当时来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的人数最多,来唐贸易的新罗商人也是遍布各地。唐文化对新罗的政治、科技、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罗的职官,如宰相、侍中等都是仿唐制而设;新罗的都城平壤,就是模仿隋、唐的长安城而建;中国的一些文化典籍《左传》《文选》以及新修的《晋书》等都传至新罗。中朝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在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互帮互助。如新罗曾援救海上遇风漂至新罗的唐朝登州商人,时值新罗国内灾荒,唐政府曾接济新罗国内大量饥民。

日本隋朝时期,日本曾多次遣使来中国。隋炀帝时,日本曾派使臣小野妹子入隋朝贡。到了唐朝时期日本和唐的关系更为密切,双方的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日本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学生,整个唐朝,日本派出“遣唐使”就有十三次之多,最多时一次达到五百人。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科技文化,回国后积极推动了日本国内的进步,日本国内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就是在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的积极推动下进行的。大化改新后文武天皇时期的平安京(今日本京都)就是仿唐长安城而建。大化改新时期颁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和文武天皇时期颁行的《大宝律令》都深受唐朝的影响。许多旅唐的日本人长期居住在中国,甚至入朝为官,如阿倍仲麻吕曾任唐安南都护的官员。阿倍仲麻吕中文名字叫晁衡,与唐朝诗人王维、李白等有着深厚友谊。后来晁衡归国途中遭遇风暴,误传其遇难。李白听闻伤心不已,赋诗《哭晁卿衡》以记之:“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首著名的诗充分表达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真切友谊。此外,唐朝的著名僧人鉴真也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真为唐朝高僧,受日本僧人力邀前去传佛,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到了日本之后,鉴真已双目失明,但他依然宣扬佛法,努力传播唐朝的科技、文化、医药知识,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唐朝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往

唐朝时期海路交通发达,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交流逐渐密切。当时东南亚的临邑(今属越南)、真腊(今属柬埔寨)、骠国(今属缅甸)以及今天印度尼西亚群岛上诸多国家都与唐朝政府有着密切的交往。

南亚地区的斯里兰卡,唐朝称之为狮子国。狮子国曾两次遣使入唐。据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所称,在广州的外来商船中以狮子国的商船最大,由此可以看出狮子国与唐朝的密切交往。

南亚次大陆在唐朝之际被称为天竺国。唐朝以佛教为纽带,加强了双方的交往。唐朝的两位高僧玄奘和义净曾远赴天竺取经,研习佛法。玄奘把取经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这本书也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和南亚次大陆地区历史、地理和交通的宝贵资料。此外,唐太宗曾派人到天竺国学习熬糖法,提高了中国的熬糖技术。

3.唐朝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

隋炀帝即位之初就派人出使西域,又令裴矩在张掖掌管西域各国的往来和交通事务。随着隋与西亚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615年,隋朝政府在敦煌设立了西域校尉,管辖涉外事务。到了唐朝,对外交通更为发达,在今天的中亚地区,有着康、石、安、曹等“昭武九姓”之国以及吐火罗等国,这些国家处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同唐朝关系友好,保障了丝绸之路的长期通畅。

唐朝时期西亚的主要国家有波斯、大秦和大食。波斯位于今天的伊朗地区,早在贞观二十一年(647),波斯就遣使入唐,与唐朝交往密切。后来,波斯为大食所侵,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入唐求援,先后客死于唐。波斯与唐之间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波斯的商人大量入唐,带来了许多西亚地区的珍贵物产,当时的长安、扬州、广州都是波斯商人的重要聚散地。中原地区的许多工艺品、丝绸也都传到了波斯或经波斯再向西传。

大秦主要是指东罗马地区。贞观十七年(643),大秦遣使入唐,双方互赠礼物。随后,大秦多次遣使入唐,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两国正式交往之前,大秦就通过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手中购买了唐朝的许多丝织品。随着双方对外交流关系的密切,大秦的许多杂技、医术传入中国,丰富了唐人的社会生活。

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国。唐永徽二年(651),大食遣使与唐通好,许多大食商人来华经商、定居。天宝十年(751),唐与阿拉伯军队在怛逻斯发生了战争,结果唐军失利,许多士兵被俘,这些士兵中有许多人懂得造纸术。战争结束后,造纸术在大食传开,随后传至欧洲,为欧洲的文化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政府曾借大食兵收复长安、洛阳。大食与唐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大食商人纷纷到中国经商,在广州、泉州一带就有许多阿拉伯商人定居,他们把伊斯兰教也传入中国,伊斯兰教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这些早期的阿拉伯商人在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友好关系史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

唐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广泛,科举制度的推行以及宗教的兴盛都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1.文学的繁荣

诗歌和词唐朝最负盛名的文学题材就是诗歌,唐朝诗歌的繁荣离不开科举制的刺激。唐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进士科的一些内容就是以考查诗歌为重点,促进了唐朝诗歌的发展。清代编纂的《全唐诗》里录存的唐朝诗歌达48900多首,作者仅可考的就有2200多人,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王维、李商隐、杜牧等人至今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人。唐朝诗歌按时间划分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其中盛唐的诗歌成就最大,期间出现了中国诗坛上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的代表作《早发白帝城》和“三吏”、“三别”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作品。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派诗人影响也非常大。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边塞诗的代表作有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除了诗歌外,词在唐朝也很繁荣。词在初唐已经产生,中唐开始盛行。词最早源于民间,词是为了配合音乐,在诗歌的基础上增减字数而演变成的长短句,在声律、手法等方面都受到唐朝近体诗的影响。唐朝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曾经填过词,如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白居易的《忆江南》和《长相思》等。

唐朝的散文与古文运动唐朝的散文成就显著,其中以韩愈和柳宗元最负盛名。韩愈的《原道》《原性》以及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都是唐朝有名的散文。古文运动兴起于唐德宗到唐宪宗时期,前后持续约三十年。当时唐朝社会矛盾尖锐,内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有边患困扰,国家陷入了混乱时期。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一批文人借文学复古为旗,力图整顿纲纪。他们从文学入手,以先秦、两汉的传统散文即“古文”来代替魏晋时期过于注重音律、雕章琢句的骈文。在文学界掀起一场“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急先锋。他们身体力行,提出许多实用的理论,如提倡加强文人的修养,端正写作态度,勇于创新等,最终在文学领域内取得了成功,为散文的发展立下了功劳。

唐传奇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唐传奇摆脱了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框架,主角由鬼神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人。许多文人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创作传奇小说,著名的唐传奇有韩愈的《毛颖传》和柳宗元的《河间传》等。唐传奇的繁荣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魏晋以来志怪小说的积累,唐朝城市经济繁荣带来的市民娱乐需求以及诸多文人的努力共同促进了唐传奇的发展。

2.唐朝史学的兴盛

唐朝的史学取得了较大成就,与前代相比史学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出现了国家专设的修史机构——史馆,官修史书成就斐然;史学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新体裁——典志体开始出现;史学开始了自我反省的时期,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评述的书目。

唐太宗年间设立史馆,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自唐朝以后,我国古代官方修史工作连绵不断,史馆制度功不可没。二十四史中唐朝所修的就占八部,分别为《梁书》《陈书》《北齐书》《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除了正史之外,唐朝的统治者也很重视国史、谱牒和礼书的编纂,它们是唐朝官修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的重要国史有长孙无忌、令狐德棻等人撰写的《武德贞观两朝史》和吴兢写的《唐书》。这些宝贵的史籍成为后代撰写唐史的重要资料。唐朝的门阀士族观念依然很浓厚,官修谱牒长盛不衰,重要的官修谱牒有唐太宗时期的《士族志》和唐高宗时期的《姓氏录》以及唐玄宗时期的《姓氏宗录》。到了晚唐时期,虽然还有许多谱牒之作,但影响和规模已不如从前。究其原因,主要是科举制的兴起和士族的没落,人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出身门第,导致了谱牒之学的逐渐衰落。礼书是同谱牒相辅而行的,重要的礼书有唐太宗时期的《大唐仪礼》和唐高宗时期的《永徽五礼》。谱牒和礼书的兴衰是唐朝门阀士族政治命运变迁的一个缩影。唐朝诞生了新的史学体裁——典志体,代表作是杜佑的《通典》。杜佑,字君卿,唐朝京兆万年(今属陕西)人。他历时三十六年完成全书,共200卷,分为食货、选举等九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子目之下是细目,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记载历史自皇帝至唐天宝年间,以历代典章制度演变和得失为核心,兼论其他相关内容。杜佑的《通典》创造了典志体史书的范例,革新了史学研究和撰述的领域,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唐朝史学的又一伟大成就是史学批评著作的诞生,代表作是刘知几的《史通》。刘知几,徐州彭城(今属江苏)人。曾在武周时期任史官,后因不满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史馆工作的紊乱以及二人对修史工作的干涉,最后愤而辞职,自行撰写《史通》。《史通》的撰成与刘知几良好的史学素养是分不开的,他自幼熟读史书,又有过在史馆修史的经验,史学功底扎实。受启于当时修史工作的实践,促成了他撰写《史通》一书。全书共20卷,分内外篇各10卷。其中内篇39篇,外篇13篇,合计52篇。内篇是全书的精髓,着重叙述了史书的体裁、史料采集、史书表达要求以及撰史原则,评论的主体是纪传体史书。外篇则着重论及史馆制度、正史源流和杂评史家、史著得失。此外还涉及一些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全书除内篇有3篇亡佚外,其余49篇保存至今。刘知几曾提出了史学家应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三个方面:才、学、识。这些精辟的见解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当然,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观点也有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他所提倡和维护的“名教”观念,这与刘知几受到当时社会上门阀士族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