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1376100000031

第31章 宋朝(4)

此外,海外贸易物品的种类也大幅增加。随着宋朝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宋朝对外贸易物品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自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一直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支配地位。到了宋朝,丝绸虽然仍是主要的出口商品,但其第一的位置已经被瓷器取代。在宋朝商船所到之处,瓷器非常受欢迎。据《诸番志》记载,在东南亚如果“投以瓷碗则俯拾忻然跳呼而去”。现代考古在东亚、东南亚、非洲都发现了大量中国宋朝的瓷片,足见宋瓷的受欢迎程度。除了瓷器和丝绸,中国的陶器、茶、药材也广销海外,深受欢迎。在进口方面,宋朝除了依旧进口海外珍宝,还进口香料、日用品和军事用品。这些在《宝庆四明志》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科技发展

著名的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对于科学史家来说,唐朝却不如后来的宋朝那么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气氛完全不同,唐朝是人文主义的,而宋朝则较重于科学技术方面。两宋的科技成就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技术的发展

造纸术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但到了宋朝,中国的造纸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宋朝的纸不仅用来书写、印书,还可以用来做一些日用品。如:纸衣、纸被、纸帐等。辛弃疾曾诗云“纸帐梅花归梦觉”就是很好的证明。宋朝的纸不仅质量大大改进,品种也颇多,出现了许多地方品牌。有以光滑洁白著称的徽纸;以厚薄适中闻名的鄂州蒲圻纸。蜀中的薛涛笺更是纸中精品,薛涛笺是彩色的,且纸上印有暗花,精美之极,备受世人的青睐。此外余杭的由拳纸、广东南路的梅州纸、温州的蠲纸都是当时的纸中名品。

印刷术在宋朝的发展表现为雕版印刷的盛行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朝的雕版印刷除了有木板雕刻外,还出现了铜板雕刻。宋朝印刻非常精美,简直无与伦比。《书林清话》中有云:“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之妙尽矣!”因此,宋版书历来都被收藏家们视为珍品。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据记载,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更加方便快捷,且成本低。约13世纪的时候这项技术传到朝鲜,后经朝鲜传到日本。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术则在毕昇发明此项技术的400年之后。

火药最初是由一些道士在炼制长生不老之药时配制出来的,在宋以前就有。到了宋朝,火药开始大规模地运用于兵器的制作。在《武经总要》里记载了十几种火药武器,有弓弩火药箭、火球、烟球等,并且还详细记载了这些火药武器的配置方法。在兵器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是管状火器的发明。1259年,寿春府造出的“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型火器。但由于其为竹制,寿命不长。到了13世纪末,出现了金属制的火统与火炮,使这种武器的威力大增。

指南针的发明就更早了,大约在先秦时期。到了宋朝,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了四种指南针的用法,其中“水浮法”和“缕悬法”较为稳定。“水浮法”就是将指南针放在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来确定方向;“缕悬法”是用线将指南针系起,使其悬在空中以指明方向。前者逐渐发展成为水罗盘,而后者发展成为旱罗盘。航海罗盘的使用不仅给航海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同时也对世界文明的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天文学

宋朝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仪器的制作、天象星图的绘制以及历法的进步等方面。宋朝的浑仪特别值得注意。浑仪最早出现于汉代,但到了宋朝,它更加精确。1010年,韩显符制造出一台可用于教学的浑仪,观测方法较之前代有所不同,而结果更加精确。1030年,燕肃发明的莲花漏也是宋朝天文仪器的杰作之一。新型的莲花漏大大简化了宋以前的多级漏壶,应用水的漫流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苏颂制成的水运仪象台应该最能代表宋朝天文仪器的制作水平。苏颂是宋朝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元

元年(1086),他在检查旧浑仪时发现,不同的人使用时有不同的结果。于是,他便想做出一个浑仪与浑象相结合的水云仪器来避免这种人为的误差。苏颂在韩公廉制作的木样机轮的基础上,于元八年(1093)制成了水运仪象台。

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是当时世界上制作水平最高、观测值最为精确的天文仪器。整个仪器高约12米,宽7米,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是放着浑仪的观测室,有一个可以自由开启和关闭的天窗;中间一层放置浑象;最下面是动力装置和报时钟。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有多个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融测时、守时和报时于一体的综合性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可活动的天窗观测室的天文仪器,是世界上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天文钟。这些世界之最无疑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天象星图的绘制上,苏州的石刻天文星图世界闻名。它是由王致远于1247年把宋朝天文学家黄裳绘制的天文星图刻于石板而得。天文星图高2.16米,宽1.08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星图,下部是碑文。石刻天文星图共有刻星1431颗,石刻清晰,星位准确,有力地代表了宋朝天文学的成就。

宋朝的历法成就也同样突出。两宋颁行历法之多,实属罕见。北宋有9部,南宋有10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朝历法的不断进步。1106年,北宋颁行的纪元历被后人称为“宋历莫善于纪元”。而1199年的统天历测定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跟现行公历纪年一致,比西方格列高利早了近400年。因此梅文鼎说:“尤莫于统天。”

3.数学

宋朝数学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涌现出了刘益、贾宪、秦九韶、杨辉等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刘益,北宋初期的数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对正负开方术的研究突破了以前方程系数只能为正数的限制。他的主要著作是《议古根源》,虽已失传,但我们仍能从后人的评价中看出它的价值。杨辉说过:“刘益以勾股之术治演段锁方,撰《议古根源》二百问,带益隅开方,实贯古今。”

贾宪略晚于刘益。他的增乘开平方法把刘益的正负开方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在增乘开方法的基础上,贾宪又提出了“开方作法本源”,这个理论可以用一个三角数阵图来表示。他的这一成就完成了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理论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步,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早了5个世纪。

秦九韶是南宋杰出的数学家,其数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九章算术》一书中。他最大的数学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衍求一术”,解决了一次同余式组的理论总结及推算。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比西方的欧拉、拉格朗日和高斯三人合力的同类证明早了500多年。他的另外一个数学成就是关于高次方程数值的解法,他将前人的增乘开方法运用于高次方程的解值中,成功地建立起高次方程正根的一般解法,他的这项成就同样比西方的同类成果早了500多年。因此,美国科技史学家萨顿层高度评价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并且也确实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杨辉生活于南宋末期,著作颇丰。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前人的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收集,使许多现已失传的著作得以保留。如刘益的《议古根源》,贾宪的《算法学文古集》和《黄帝九章算法细草》都因杨辉的转引而得以部分的保留。杨辉的数学贡献还有:一、将传统的筹算法编成歌诀,为珠算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二、研究出了高阶幻方(纵横图)的构成规律;三、将沈括的“隙积术”发展成“垛积术”,推动了高阶等差极数的研究。

4.医学

宋朝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朝政府的大力支持。淳化三年(992)设立翰林医官院,元丰五年(1082)改称为翰林医药局。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给皇室和大臣看病,但遇有天灾或战乱时,翰林的医官们还要奉旨到地方进行救治。

1044年,设立太医局,是宋朝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由当时的著名医家担任讲师。太医局的招生名额有限,招生条件也相当严格,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上、中、下三个等级的评定,并据此进行奖惩,这种方法无疑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的一大进步。

在医术和药典的编纂方面,宋朝的成果也非常突出。973年,宋太祖下令修订唐朝的《新修本草》,变成《开宝新详定本草》,974年又对其重订,简称《开宝本草》。1057年,又以《开宝本草》为蓝本,汲取多种医书思想编成《嘉本草》,共载药1082种。稍后又颁布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部刻板印刷的药物图谱——《本草图经》。1092年将《嘉本草》和《本草图经》合编成《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

除了官修药典,宋人唐慎徽以个人之力编成《证类本草》,书中共记载药物1746种,图294幅。同时作者还旁征博引,对宋以前的药物学作了系统的总结。《证类本草》问世后,逐渐取代了官修的药典。1108年,宋徽宗下令对《证类本草》进行修订,修订后改称《大观本草》。后来又经过两次修订,分别称为《政和本草》和《绍兴本草》。

在药方学上,宋朝先后编撰了《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在个人著书方面也相当丰富,有沈括的《苏沈良方》、许叔徽的《普济本事方》,陈言的《三因方》以及严用和的《济生方》。这些医书对临床医学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医药学方面,北宋的王惟一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但总结了前人的针灸学成果,同时负责设计了两具铜人。铜人内有脏腑,外刻经穴,并标注名称,用作教学和考试。此外他还编撰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以使后人对穴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宋朝,由于刑罚的需要,解剖学也有所发展。在《区希范五脏图》和《存真环中图》中都有反映。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这种解剖学并没有转变成一门科学,最终也没有很大的进展。宋朝医学成就还在一个方面有所反映——法医学。宋慈在担任提点刑狱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1247年写成《洗冤录集》,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书中对尸体的检验方法、死者的死亡原因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说明。该书不仅在国内极受重视,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5.沈括与《梦溪笔谈》

在谈到宋朝的科技成就时,沈括与他的《梦溪笔谈》是不能不提及的。沈括,北宋中期人。据《宋史·沈括传》记载,他“博学善文,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李约瑟高度赞誉他为“中国整部科学技术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农业、医学、水利、历法、建筑、地质、气象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总结了那一时期的自然科学的成就。

在地质方面,他对古生物、化石、石油等都有记载。尤其是对石油的记载,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在数学方面,他提出“隙积术”,解决了高阶等差极数的求和问题;物理学方面,沈括的成就更加突出,其中最受世人推崇的就是他提出了地磁偏角理论;在天文学方面,他首次算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长度,并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月球的盈亏现象。其他成就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沈括的这部鸿篇巨制充分反映了宋朝的科技水平。

10思想、文化和艺术

由于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中国文明的向前发展,还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在宋朝,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广销海外,深受欢迎。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也在这一时期传入西方,推动了西方世界的文明进程。在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外的香料和棉花、数学和天文历法等也有传入。数学符号“0”的传入,使中国在表示数据空位时不再使用“□”。邓广铭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曾说道:“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1.宋诗

唐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宋诗虽有所不及,但仍在学习唐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北宋初期,杨亿、刘筠、钱惟演效法李商隐,创立“西昆体”。“西昆体”追求辞藻的华丽、对仗的工整、声律的和谐,对宋初诗歌影响巨大。到了宋仁宗时期,宋朝的一些著名诗人先后出现,宋诗的特征较之“西昆体”也大为不同。

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追求平淡,描写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于是有后人评论到:“自苏舜钦始窥李杜,而宋诗之势始雄;至梅尧臣专攻韩孟,而宋诗之体始峻,笔始遒。”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提倡诗文改革,著有《六一诗话》。他深受韩愈的影响,但同时又博采众长。因此他的诗歌体裁较为多元化,既有针砭现实的,又有感叹人生的,还有以诗论诗的。

王安石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受其所处的政治地位和其政治思想的影响,王安石的诗颇具政治色彩。《河北民》《兼并》《省兵》等诗歌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绘,揭露了宋朝的统治弊端。当然他也有抒情写景的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苏轼,北宋文坛的又一颗巨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的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洒脱大气著称于世。如《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苏轼的诗想象丰富,比喻奇特,豪放洒脱,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后来的秦观、黄庭坚等人影响巨大。黄庭坚创立了在宋朝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他以杜甫为榜样,但并未继承杜甫的诗作思想,而是采用了他的写作手法和风格。陈师道也效法杜甫,对黄诗十分推崇,与黄庭坚、陈与义合称江西诗派三宗。

宋室南渡后,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元袤。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诗又被称为“杨诚斋体”。杨万里多描写自然景色,诗风轻快,意境新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诸如此类的诗句在他的作品中屡见不鲜。范成大的诗体裁较为宽广,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有表达爱国之情的,也有描写田园风光的。他的《四时田园杂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