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明简史
11376100000033

第33章 宋朝(6)

朱熹在继承和发展二程学说的同时广泛地汲取前人的思想成果,最终成为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生气,气生阴阳,然后才发展成世间万物。他认为“人欲”是邪恶的,是与天理相对的,因此要“去人欲,存天理”。朱学与洛学被后人合称为程朱理学,成为宋朝理学的代名词。由于程朱理学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因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支配地位的官方哲学。

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他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心即理”,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本心”,是固有的。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人们要放弃欲望,追求“本心”。

在理学蓬勃发展之时,陈亮鲜明地反对理学,还创建了“永康学派”。他认为道理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间,而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抽象的事物。同时提倡功利,认为利与义是统一的,实质是一样的。叶适也认为理学的“仁义”思想是空谈,并提出“务实而不务虚”。同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理”不能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他所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永嘉学派”。

宋朝民俗

中国古代的婚姻虽都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汉唐以来,由于门阀制度的影响,人们择偶非常看重门第,甚至有士、庶不能通婚的规定。但随着唐末以来门阀制度的衰落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朝婚嫁已是“不顾门第,只求资财”。宋人“娶妻论财”已蔚然成风,不仅盛行于平民百姓中,就连官僚贵族甚至皇室宗亲都以此为据。

1.婚姻习俗

宋以前,婚嫁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宋朝政府简化古礼,只留下纳采、纳吉、亲迎三礼。纳采是婚姻的准备阶段,宋朝男女双方先交换草帖,草帖上注明各自的生辰八字以及家庭的基本状况。若双方均感满意(但主动权还是由男方掌握)即可交换定帖,定帖的交换即意味着两人正式订立婚约。纳币也就是男方向女家赠送钱财,是婚姻确定的标志,分下定礼、下聘礼、下财礼三个阶段。下定礼是双方有了正式的婚约之后,由媒人牵线约定日子,男方向女方赠送礼品。女方在受到礼物之后还要进行回礼。定礼之后的聘礼和财礼也由媒人奔走于双方约定日期,但较之定礼,聘礼和财礼要简单得多。

婚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亲迎,即男方迎娶新娘。在迎娶过程中,礼俗很多。迎娶前有催妆和铺床。催妆是指在迎娶前几日,男方送一些梳妆打扮之类的用品给准新娘。铺床是在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家人到男方家收拾布置新房。催妆和铺床后,就是迎娶。宋朝男子一般用花轿迎娶新娘。新娘在下轿前,有人拿着花斗,里面装有谷、豆、钱等物,一边念咒语,一边将斗中之物往空中抛洒,俗称“撒谷豆”。新妇下轿后,要跨鞍马才可进中门,之后举行交拜仪式正式结为夫妇。交拜礼之后,为了祝福新人婚姻美满幸福,早享天伦,还有撒帐、合髻等礼数。结婚三日后,新郎带着妻子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拜门”。女家也向男家送些酒食之物,称餪女。在宋朝,离婚妇女改嫁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主动权仍旧掌握在男子手中。而随着宋朝程朱理学思想的逐渐发展,妇女改嫁也渐渐遭到反对,改嫁现象逐渐减少。

2.丧葬习俗

在宋朝,佛、道等教对人们的丧葬习俗影响颇深。受其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死后有灵魂,因此宋朝世人烧纸钱以及使用纸质的冥器蔚然成风。受佛教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的影响,人死后,人们还要请僧人做法事以超度亡灵。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宋朝盛行薄葬,但如今也有学者认为宋朝的厚葬依然蔚为风气。宋朝的厚葬首先表现在皇室成员的丧葬上,皇室成员尤其是皇帝和皇子丧事极其隆重。如由于仁宗“厚葬过礼”,结果引起“公私骚然”。俗语说上行下效,最高统治者的厚葬之风深深影响了封建贵族乃至民间。距今考古发现,宋墓的随葬品特别丰富,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墓中随葬品不但有金、银、漆器,还有奇异精美的丝织品,而且在宋朝以重金购买风水宝地安葬先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除了土葬,宋朝还流行火葬,其原因之一是受佛教的影响,因为佛教认为只有火神才可以把亡灵带到极乐世界。原因之二,火葬的费用少。最重要的是不占用土地,这一点在土地兼并盛行的宋朝对贫民大众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3.宋朝节日

宋朝的节日繁多,有帝后的“圣节”、季节性节日和节气性节日以及宗教节日。帝后的“圣节”是指帝、后的诞辰,始于唐玄宗,被后世承袭。“圣节”之日,普天同庆。皇帝设宴款待群臣和外国使节,而各地则需进贡贺礼。在“圣节”那天,不得有屠宰、丧葬之活动。

季节性的节日就很多了,有元旦、上元、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等。宋朝的元旦即为现在的正月初一。由于元旦是一年新的开始,因此举国上下都非常重视。在元旦人们祭祖、拜年、贴对联、燃放烟花爆竹、投麻豆、外出游玩。在饮食上,元旦的饮食是最丰盛的,不过宋人也喜欢吃一些有特色的食物,如素饼、屠苏酒、五辛盘(五种有辣味的蔬菜)和百事吉(柏枝、柿子、橘子)。上元节就是元宵节,为每年的正月十五。在这一天,人们要观灯,猜灯谜,吃灯圆子和油缒。灯圆子就是用面粉做成的丸状物;油缒是以豆沙为馅的面饼,并用油煎制。

寒食在清明的前三天,又称“禁烟节”。寒食节历时三天,在此期间,人们不得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寒食的第三天为清明节,人们上坟扫墓,外出踏青。端午又称端五、重五、沐兰令节。在这一天,人们用五彩丝线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佩戴在身上,以作辟邪之用。家中则将用艾草编成的小人挂于门前,以此来辟邪。端午节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是赛龙舟。饮食方面,人们吃粽子、白团、五色汤圆,饮菜酒。

七夕又叫乞巧节,主要是用来纪念牛郎织女的。这一天,女孩子们都设香案,向织女讨教,希望自己能像织女一样聪慧、心灵手巧,故称“乞巧”。而男孩子们则祭拜牛郎,以求变得聪明。中秋自古以来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历朝历代都很受人们的重视。在这一天人们赏月、拜月、放灯、吃月饼。重阳为每年的九月九日,又叫重九节。在这天,人们的主要活动有登高,赏菊,参加斋会。饮食方面主要是喝菊花酒,吃重阳糕。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人们要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换门神,举行驱傩仪式(驱赶瘟疫)、放炮仗、守岁、吃消夜果。

4.饮食与服饰

宋人的主食因南北差异而有所不同。北方人喜吃面食,而南方人多吃米饭。宋朝的面食种类较多,有面条、饼、包子、馒头等。米饭分为水饭和干饭两大类,两大类各自又有许多小的品种。在菜肴上,种类多得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各地都有非常有名的小吃与特色菜肴。在宋朝,豆腐已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常见菜肴,这在中国饮食史上是很重要的一笔。当时人们称豆腐为“乳脂”或“盐酪”,由于豆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价格低廉,深受百姓的喜爱。东坡豆腐、煎豆腐、豆腐羹在当时都是极其有名的豆腐菜肴。

宋朝烹饪技术的进步为做出各式的美味佳肴提供了可能。在宋朝,厨房的分工非常精细,各项事务都有专人负责,他们各司其职且不可越俎代庖。在烹饪方法上也有炸、煎、烩、炒、烧、焙、酿、煨、冻、煮、蒸、炙等三十余种。在饮料方面,宋人主要饮茶与酒,也喝少量的汤(用药物配制的饮料)和果汁,一些达官贵人还喜喝鹿血。

在封建社会,服饰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服饰的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如宋朝官服主要有四种:祭服、朝服、公服和时服。宋朝官员的朝服在款式上相差无几,以花纹的不同来区分职位的高低,公服即常服,则以颜色区分。宋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衣,五品以上穿朱衣,七品以上穿绿衣,九品以上穿青衣。到了宋神宗时又有变动。宋朝男子的服饰主要有幞头、袍、短褐、衫、襕衫、裳、直裰等。这些衣服基本上是沿袭古制,没有大的变动。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袄、衫、半臂、背心、裙等。

背子是宋朝男女都穿的一种便装,出现于隋唐晚期,到宋朝时样式已有所不同。宋朝的背子“袖长至手腕,两裾平行且不缝合,衣服在两腋下开叉”。由于它穿着方便且美观大方,深受人们喜爱,背子因男女又有不同。古代男女都留长发,但男子发式简单,女子则要复杂得多。宋朝女子都梳发髻,发髻的样式非常多,有花髻、包髻、同心髻、高髻、盘龙髻、龙蕊髻等等。她们还喜欢在发髻上插一些金银玉制的发簪、发钗来增加美观。

裹足始于南唐李煜朝,到宋朝已较为普遍,世人都以裹足为美。苏轼就曾写诗赞道:“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但裹足摧残了女性的肢体,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大陋习。

南宋的灭亡

南宋与北宋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当金朝灭亡后,蒙古的铁骑便踏上了南宋的国土。起初,蒙军的主要目的在于西征,并未全力攻宋。蒙哥即位后,开始集中兵力进攻南宋。1258年,蒙哥御驾亲征,进攻四川,但战事受阻,他也死在军中。蒙哥死后,忽必烈夺得汗位。他采取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派大军围攻襄、樊二城,南宋军民浴血奋战五年最终痛失二城。襄、樊二城的沦陷致使蒙军可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接威胁南宋统治的中心地带。

1274年,度宗死,恭帝即位。是年秋,蒙军奔临安而来,并于1276年攻破临安,掠走恭帝及宗室百官。漏网的官员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拥立度宗的儿子为端宗,继续抗元,但不久端宗病死,文天祥也战败被俘。被俘后,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无动于衷,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为后世所敬仰。在端宗病逝、文天祥被俘后,张世杰与陆秀夫又立度宗的另一子赵昺为帝,退至崖山。1279年,元军向崖山发起猛攻。陆秀夫见突围无望,抱幼帝跳海身亡,南宋至此灭亡。